洋务运动的历史教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出详情
摘要 <正>一在镇压太平军的过程中,中兴名将们深切的体会到西式火器的威力,他们除向外国购买新式武器之外,计划自己设厂制造。1861年曾国藩首先设立安庆内军械所。这是在工场手工业的基础上建立的。1862年李鸿章创办上海炮局,以后陆续在各地办了许多局,经历了四十年,投资达六千万两,耗费的人力物力是很巨大的,目的是为了镇压农民军和少数民族起义军,为了巩固清王朝的统治,为了扩张充实中兴将领们自己的实力。当然,也含有抵御外侮的作用。总的一句话,是为了“图强”。然而,事实证明,这些军火工业只能在镇压国内人民反抗,屠杀手无寸铁或仅持原始武器的起义群众时起作用。在与资本主义强敌相遇时,仍然是以失败告终。外国人在评论中法马尾之战的胜负原因时说:“挂龙旗的船,除去扬武、福胜和建胜,都是轻装备的船只。主要系为了镇压海盗和巡卫沿海而建造的,完全不能够抵挡在近距离内对准它们施放的压倒火力”。李鸿章自己曾坦率承认,他们以新式武器武装了淮军,“以剿内寇,尚属可用,以御外患,实未可信”。不能御外侮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军火工业本身的弊病也是清朝军队战斗力不强的重要因素。“彼之军械强于我,技艺精于我,即暂胜终必败”。军事工业落后的情况,在当时即有人撰文批评:“各省设立制造船政、枪炮
机构地区 不详
出版日期 1992年01月11日(中国期刊网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