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储集岩相是以基本标志反映储集岩的沉积相、成岩变化以及油气显示面貌的。采用的标志包括:岩石学标志(沉积相、镜质体反射率),物性标志(三维孔喉比、配位数)以及有机地球化学标志(单有机包裹体光化学参数)。区分出的储集岩相类型不仅根据上述定量标志能进行自身评价,还可以编入相柱状图和古地理图进行预测和追索油气藏。依据由岩心或者岩屑制成双面抛光不加盖片的薄光片(岩心部分副样要浸注玫瑰红荧光剂并制成平行与垂直层理的三维薄光片),用显微镜光度法、显微付里叶红外谱和激光拉曼谱确定以上标志。

  • 标签: 砂岩 储集岩相 镜质体反射率 岩石学标志 物性标志 有机地球化学标志
  • 简介:臼齿(MolarTooth,简称MT)碳酸盐岩是产于元古代、并具有特殊全球性意义的碳酸盐岩类型之一。MT特有的微亮晶结构、严格的时空分布范围以及百余年来众多的成因解释,一直吸引着国内外地质学家对其进行持续的研究和探讨。作者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基于作者近10余年成果积累及新近对MT微观组构的研究进展,提出了若干新认识。MT是由原始晶核及同沉积期增生、加大而形成的微晶集合体;元古代时期属于还原或弱氧化环境,具有较高的碳酸盐饱和度;浅海海底碳酸盐灰泥固结缓慢;这些灰泥中丰富的有机质不断分解产生气体,封闭体系中的气体浓度持续增高、压力增大,从而导致灰泥中裂隙形成;裂隙形成或可借助其他外力作用,并不断扩大或变形、甚至被破坏;在有机质的催化作用下,裂隙内隙间水中迅速析出CaCO3,形成初始晶核;晶核进一步增生加大并组合成微晶集合体(MT),发生石化作用,充填于原始裂隙中;元古代古海洋的物理、化学条件是MT形成的背景,也提供着沉积物的来源和动力条件,控制着MT的时空发育与分布。

  • 标签: 臼齿碳酸盐岩 成因 元古代 古海洋
  • 简介:首次报道了产于内蒙古锡林浩特盆地侏罗系红旗组的植物群,共计21属37种。该植物群由木贼目、真蕨纲、苏铁纲、银杏纲、松柏纲和少量分散保存的种子等组成,以真蕨类丰富、蚌壳蕨科Coniopteris和Eboracia出现以及南方型分子较多等为特征。该植物群的时代为早侏罗世晚期,反映研究区红旗组主体的沉积时代为早侏罗世晚期,上部沉积可能形成于中侏罗世早期。气候敏感植物,特别是南方型分子的出现,指示锡林浩特盆地早侏罗世晚期属于暖温带—亚热带气候区,气候较热或短期有一定程度的偏干旱;其气温较早侏罗世早期和中侏罗世早期更高,说明早侏罗世晚期发生过1次升温气候事件。对早、中侏罗世植物群和沉积特征的综合分析表明,中国在早侏罗世晚期可划分出黑龙江东部温凉气候区、北方暖温带温暖潮湿气候区、中部热带—亚热带半干旱—半潮湿气候区、中南热带—亚热带干旱气候区和西藏—滇西热带干旱气候区共5个气候区,其中北方暖温带温暖潮湿气候区与中部热带—亚热带半干旱—半潮湿气候区的界线较早侏罗世早期和中侏罗世早期偏北4°~8°(纬度),亦说明早侏罗世晚期发生了升温事件。此升温事件与中亚和西伯利亚的图阿尔期升温事件相当,其很可能是早侏罗世晚期图阿尔期大洋缺氧事件(T_OAE)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响应。

  • 标签: 植物群 侏罗纪 古气候事件 图阿尔期大洋缺氧事件
  • 简介:文中描述了产自广西桂林地区下石炭统黄金组下部的颅形贝属一新种,桂林颅形贝(Cranaenagui—linensis)。新种以平直的前结合缘和背壳上发育中槽为特征。在4枚标本上发现保存有放射状的彩色条带,表明该种当时生活在温暖海域的浅水环境。对该属70个种的地质地理分布和生物多样性变化的初步分析表明,该属可能起源于早泥盆世欧美大陆西北缘的老世界区,之后的地理分布和生物多样性发展以北美地区为中心,经历了中泥盆世-晚泥盆世早期和早石炭世2次比较明显的辐射演化、迁移扩散高峰和晚泥盆世晚期的1次严重衰退。第1次高峰是中泥盆世-晚泥盆世早期,该属的生物多样性达到巅峰,生物地理分布范围扩大到欧美大陆之外的西伯利亚板块、哈萨克斯坦板块和华南板块等;第2次高峰是早石炭世,该属的生物多样性虽不及前一次,但获得了最广泛的地理分布,不仅在北方大陆有分布,而且已进入到冈瓦纳大陆边缘。晚泥盆世晚期该属的1次严重衰退显然与F/F灭绝事件有关。早石炭世之后,该属进入衰退阶段,最终在二叠纪初灭绝。

  • 标签: 颅形贝属 腕足动物 彩色斑纹 黄金组 石炭纪 泥盆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