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记得那里笔记有一段,说乾隆游江南,有—天登高观海,看见海上几百条船舶,张帆往来,或往北,或往南,颇形热闹,乾隆问左右:"那几百条船到哪里去?"有一位扈从随口答道:"我看见只有两条船。""怎么说?"皇帝问。那位随行的说:"老天爷,实在只有两条船。一条叫名,一条叫利。"乾隆点头称善。

  • 标签: 乾隆 宇宙人生 船舶 名利 好奇心 江南
  • 简介:“直觉”一词,英文是intuition,英文字典的解释是(powerof)theimmediateunder-standingofsomethingwinthoutconsciousreasoningorstudy,即“未经自觉思考或研究的对某种事物...

  • 标签: 审美直觉 艺术直觉 理性认识 诸葛亮 视觉形象 前意识
  • 简介:画家的精神生活画家应当有规则地学习,不放松任何未曾牢记的事物。那些作画时单凭实践和肉眼的判断,而不运用理性的画家,就像一面镜子,只会抄袭摆

  • 标签: 绘画 镜子 判断 作品 物体 精神生活
  • 简介:汪曾祺是20世纪为数不多的具有士大夫品位的作家。其创作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幽远的审美韵味吸引着广大读者。研究界见仁见智,卓见纷纭。但在我看来,对其进行浪漫主义解读似乎更切近汪氏创作的实际。

  • 标签: 汪曾祺小说 小说文体 叙述语言 汪氏 风俗民情 大淖记事
  • 简介:2008将是卢新华的小说《伤痕》及以之冠名的“伤痕文学”问世30周年的日子。30年,实在是不短了,它足以令一呱呱坠地的婴孩步入“而立”的成熟年岁。30年的历史间隔,不免让人生疑:那段历史还被人们记着吗?在我们民族的生命之河中“文革”留下的伤痕是否已然痊愈?当痛楚在岁月的深巷中被尘埃遮蔽与掩盖,

  • 标签: 《伤痕》 伤痕文学 “文革” 卢新华 历史 日子
  • 简介:空间是生存的物质前提,也是主体进入生活世界展开审美活动的逻辑前提。审美活动和空间存在必然性的心理关联,此种心理关联构成审美空间,含蕴着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两个方面,两者结构性地生成审美空间这样一个审美事实和诗性现象。一方面,主体置身于审美空间,感受和体验它的有限和无限、实在和虚幻;另一方面,主体想象和创造一种神秘和虚拟的空间形式,直觉它们的逼真和诡异、绚丽和恐怖的氛围。现代电子技术营造的赛博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主体对于逼真而虚幻的审美空间的渴求。然而,现代生命对审美空间的感受和理解失落了古典主义的诗性精神,主体只有在现代历史语境重构审美空间才使生活世界和艺术境界的审美活动诞生美感和诗意成为可能。

  • 标签: 空间 审美空间 诗性 生活世界
  • 简介:知识分子的文学书写王蒙的“季节系列”(包括《恋爱的季节》、《失态的季节》、《踌躇的季节》、《狂欢的季节》四部,本文主要涉及前三部)直面“播下的是龙种,而收获的是跳蚤”的历史,企图“把我和经历与我相类似的一些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写下来”。小说依次展示一代或数代知识分子群体从50年代初、反右到60年代早期的渐趋于苦难化、创伤化的生态与心态,描述个人命运与民族国家命运荣辱与共的曲折历程,在艺术表达上追求以历史纪实的方式来接近精神纪实的境界。

  • 标签: “季节系列” 知识分子群体 《狂欢的季节》 文学书写 心路历程 50年代
  • 简介:<正>时至今日,简·奥斯丁早已无需别人捧场了。虽说她从来没有特别红过,但多少年来她的名声一直稳步上升——这点说明她很有可能也是一位“不属于某个时代,而属于所有世纪”的作家。通常她被看作是因循守旧,安分守己的典型,但奇怪的是,自从十九世纪以来,她常常成为文学批评家争论的焦点:有人嫌她琐碎平凡,有人则又认为她意义重大;有人说她观点保守,有人则又认为她是个激进派,甚至怀疑她是在煽动颠复;有人把她说成是

  • 标签: 简·奥斯丁 女主角 理查逊 曼斯菲尔德庄园 小说艺术 反讽
  • 简介:<正>文艺界对于干预生活这个问题、曾经开展过一些讨论,但意见并不一致。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三种看法:第一种,认为作家有权判断政治生活中的影响和后果,应当揭露社会的阴暗面,干预生活是文艺的一种根本性功能。第二种,干预生活不能限于揭露生活阴暗面的作品,如果不包括歌颂新事物的作品在内,它就不够全面,因而缺乏科学性;不如用面向生活、指导生活加以替代。第三

  • 标签: 干预生活 深入生活 作家 文艺与生活 社会生活 文艺作品
  • 简介:周梅森虽然很难把周梅森归入某个流派,也很难指出他的文学倾向,但是忽略了这个人肯定是个错误.几年前,他的《沉沦的土地》向人们预告了一种处理历史素材的新方向——以中国煤矿业为背景,周梅森开始了对一个已逝时代的重新解释.他试图以宿命力量和个人情欲的双重介入,来描述他想象中的中国近现代史,在某种程度上,他是很受黑格尔历史主义影响的,至少一开始是如

  • 标签: 周梅森 作家论 余华小说 孙甘露 莫言 历史素材
  • 简介:人类的任何创造活动都是有意识的、自觉的、有目的的活动,都必须根据人类的自身需要来确定活动的意图,从而使活动的创造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文学批评也是一种创造活动,也必须依赖于一定的批评意图,使批评导向目的。因此,批评意图的确立是能否顺利完成批评任务的重要因素。没有意图的批评或者意图模糊的批评,难以顺利达到批评的目的。

  • 标签: 批评家 批评活动 批评对象 批评动机 批评主体 期待视野
  • 简介:随着2012年1月在意大利获得诺尼诺国际文学奖,7月在北京启动“北京文艺网国际华文诗歌奖”并出任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等系列活动,漂流国外多年的杨炼越来越引起当下中国诗坛的关注.

  • 标签: 杨炼 评审委员会 文学奖 意大利 诗歌奖 国际
  • 简介:笛安是文坛上渐渐发光的一颗新星。她娴熟地讲述着一个个温暖心田的故事,用一种缓慢沉着的笔调。她对文学的审慎姿态、对真善美的坚持、对一切心存的那份敬畏……使她在"80后"这一代作家中显得卓尔不群。她的第一篇小说《姐姐的丛林》就发表在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文学期刊之一《收获》上。

  • 标签: 文学期刊 《收获》 真善美 80后 影响力 故事
  • 简介:几乎在所有关注当代文坛的人看来,刘震云都是一个难解之谜,一个另类的奇迹。从上世纪80年代的《塔铺》开始,之后像《头人》、《新兵连》、《一地鸡毛》、《官场》、《官人》等中短篇小说,以及《故乡天下黄花》、《故乡到处流传》、《故乡面和花朵》等长篇小说,每一部都像抛向文坛的一个重磅炸弹,引起巨大的反响。另一方面,他的作品有一股浓烈的怪味,这怪味是他创作中顽强的民间立场派生物,即他依托民间浑然原始的文化状态所构筑的一套特有的价值视角,既包含着那种民间本能的弱肉强食的血腥,也包含着那种民间藏污纳垢中的生命原始正义;既自甘卑微又不无骄傲;既胆小怕事又肆无忌惮;既自毁自虐又顽强不屈;既玩世绝望又一本正经。作者以之来反讽笼罩在民间现实态和历史态外缘的权力体制话语,并夸张地赋予它一种所向无敌的解构力量。

  • 标签: 刘震云 《故乡天下黄花》 《故乡面和花朵》 民间立场 《一地鸡毛》 当代文坛
  • 简介:<正>王若水同志不久前发表了题为《现实主义和反映问题》的文章,它着重批评列宁的反映,由此阐述了自己的哲学观点和文艺观点.他虽然对刘再复的一些观点也表示需要有所修正,但他明确地肯定刘再复提出的“主体性”是一种理论上的“突破”,而且他更着重从“历史的本体”来论述人和人的主体性.这就使他的观点提到历史观的高度.因而比刘再复的观点更具有哲学的品格.

  • 标签: 反映论 唯物主义者 作家 刘再复 列宁 主体性
  • 简介:天赋是中国古代文论作家中的重要内容,是中国古代文人有鉴于文学创作的主体特性而提出来的理论,这种天才以文气为基础,强调文艺家的先天禀赋是决定创作成功的先决条件。在天赋发展过程中,才与德、先天与后天修养问题一直存在着尖锐的对立与冲突,传统儒家重德轻才,推崇后天修养而轻视先天才华,以一种唯道德的标准去论文,往往扼杀了作家的才华与作品的价值,不利于对作家的创作才华与作品作出全面的评价。

  • 标签: 中国 古代 文论 天赋论 文学理论 作家论
  • 简介:形式不等于形式至上,形式与内容不能硬行切割。形式注重规则,虚构世界应该比真实世界更有秩序,但是尚未实现的可能比已经实现的可能更为重要,因为形式研究的目的在于创新。形式本身无对错之分,对形式的敏感是创新的前提,反常化的功能在于助人“复敏”。形式不完全受作者意图的支配,我们有时很难确定自己看到的“窗”还是“窗外”,而这正是形式研究的魅力所在。

  • 标签: 形式 内容 规则 创新 意图
  • 简介:思想形成人的伟大。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来才能毁灭;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更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

  • 标签: 思想形成 宇宙 苇草 自然界 毁灭 执政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