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斯宾诺莎是否是无神者”是西方近代哲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无论在斯宾诺莎生前还是在其身后都有许多人认为他是无神者,但是斯宾诺莎生前坚决拒绝这一称谓。他不仅通过其哲学论证神的存在,论证人的最高幸福在于对神的理智的爱,还通过其生活方式来证明自己不是无神者。通过考察批评者的观点、斯宾诺莎的著作以及无神的含义,我们看到关于“斯宾诺莎是否是无神者”的争论,既源于人们对神与无神所具有的不同观念,也源于他们对斯宾诺莎著作的不同解读。由于不同人心中神的观念可能不同,对斯宾诺莎哲学的理解也可能不同,人们对斯宾诺莎是否是无神者仍会做出不同的判断。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论会不断促进人们对斯宾诺莎哲学的理解与研究。

  • 标签: 斯宾诺莎 无神论
  • 简介:由于邪教“法轮功”的出现,有人认为是由于无神教育没有到位有关。为了反对邪教,必须进行科学世界观的教育,即进行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教育,这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当前开展的新一轮所谓无神的宣传教育,并不能替代科学世界观即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教育。对此,笔者有如下思考。

  • 标签: 无神论思想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 宣传教育 有神论 “三个代表”
  • 简介:2006年8月30日,《江边对话——位无神者与一位基督徒的友好交流》(以下简称《江边对话》)由新世界出版社在全球以中文和英文版同步推出。这本书由我国原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赵启正与美国著名宗教领袖路易·帕罗博士在北京、上海黄浦江边的三次对话结集而成。

  • 标签: 无神论者 基督徒 交流 坦诚 和谐 新世界出版社
  • 简介:德性的基本问题是:应当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规范的基本问题是:一个人应当做什么以及应当怎样做?前者把道德落实于人的内在品质,后者把道德落实于人的外在行为。德性关注的是人的内在品质,以人的道德品质作为道德评价的中心,是实质主义的;规范关注的是人的外在行为,它不再强调人的内在品质,而以行为是否符合普遍的规范形式作为道德评价的中心,是形式主义的。社会的道德评价体系从德性论到规范的转型,其积极的意义是肯定了个人在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一领域内的自我决定的权利,即肯定了个人的自由和自主,而将普遍性的规范限制在共同的社会生活领域,也就是人的外在行为的领域。但是,由于规范仅仅关注对个人外在行为的约束和限制,而在关于个人追求自我完善方面保持沉默,就容易导致个人追求自我完善这一要求的丧失,而这也就意味者人本身的丧失。

  • 标签: 德性论 规范论 伦理学 道德评价体系 品质 行为
  • 简介:罗尔斯的正义试图复兴西方政治思想中的契约传统,但是,罗尔斯的复兴和继承是有选择性的承继.本文首先分析了西方政治思想中的功利主义传统之悖谬和契约传统的基本内涵,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罗尔斯对契约传统本身的扬弃之实质所在.另外,本文驳斥了单纯认为契约对罗尔斯思想建构仅有"论证方式"之意义的观点,同时为罗尔斯这一论证方式提供了一种经验性辩护.

  • 标签: 契约论 罗尔斯 正义 功利主义
  • 简介:这章将讨论毛的综合方法,但是为了适当地评价它,有必要先介绍一下中国哲学的方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焦点集中在他的综合方法,即'灵活性'的灵魂上。并通过指出他在应用中的困难来得出我们的结论。

  • 标签: 中国哲学 综合方法 哲学方法 思维方法 生而知之 哲学概括
  • 简介:中国传统有机宇宙在晚清遭遇基督教自然神学的挑战。而天演作为晚清时代最先进、最有影响的科学宇宙,与传统中国的有机宇宙高度一致。两者都认为宇宙是自动生成的,而不是被一个超越的上帝创造的;两者都坚持宇宙万物的发展动力和规则来自宇宙自身而非外部事物。这使天演能够被中国知识分子用来支持传统有机宇宙,并对抗基督教自然神学中的神创宇宙和机械宇宙。这是天演迅速风靡知识界并产生深远影响的一个内在原因。

  • 标签: 天演论 有机宇宙论 机械宇宙论 神创论 自然神学
  • 简介:<正>十九世纪功利主义伦理学家约翰·斯图亚特·密尔著,全书共分五章,11万余字。在本书中他提出功利主义自由观,集中讨论了个人与社会的道德

  • 标签: 功利主义 《论自由》 自由观 密尔 社会
  • 简介:至善本是伦理学中的最高概念,却在当代伦理学的研究中被边缘化了。我们今天重拾"至善"话题,并非要复古,也没有意愿通过定义"至善"去建构一个伦理学的理论体系和道德规范体系。相反,恰恰是为了解决当代社会所面临的道德难题,需要为行为的"应当"寻求最终依据。这样的问题意识引导我们到人生的终极目的中寻求至善。按照通说,人生的目的无外乎幸福和美德,但无论运用分析的或综合的方法,它们都难以最终定义至善。我们认为只有以"骑手与奔马"的内在统合方式才能成为至善,其内涵是完全的人。这样的"至善"并不存在于彼岸,审美活动作为人类的最高活动形态,使得"至善"的实现成为可能。

  • 标签: 至善 幸福 道德 完全的人 审美
  • 简介:<正>浅薄是一种人文现象,人群中时有“墙上芦苇”、“山间竹笋”之辈,文化中也不乏“不易千驷”、“何假百城”之狂。先说流行歌曲吧。作为与民族传统歌曲、西洋美声歌曲并存的通俗歌曲,作为一种贴切生活自然质朴的音乐表现形式和音乐流派,本不需笔者置喙的。但近两年流行歌曲大走其时(或曰大肆泛滥),民族歌曲、美声歌曲大受贬抑,以浅薄为时髦的流行歌手运用各种新潮唱法把通俗歌曲的俗气喧染得淋漓尽致:什么柔情挑逗式、声嘶

  • 标签: 流行歌曲 美声 通俗歌曲 通俗小说 人文现象 挑逗
  • 简介:斯宾诺莎是西方哲学史上典型的理性主义者,但是他对理性本身的看法却并不能为人们通常具有的理性观念所涵盖,而是具有相当独特的内涵。其中,最为关键的地方在于斯宾诺莎抛弃了以理性为一种自在的思维官能的传统看法,转而认为理性是一种特定的知识和观念,而且他特别从一种动态的视角揭示了理性自身的基础及其生成过程。这种独特的理性概念使斯宾诺莎与主流理性主义者的理性观念相区别,同时也对他自己的哲学体系的构建发挥了关键的作用。

  • 标签: 自在的理性 观念与知识 想象 共同概念
  • 简介:<正>"拜物教"作为人类精神的一种现象已经有很长的历史.起初是作为一种初级的宗教崇拜形式而纳入到宗教学的研究中,这一点从词根上就是一目了然的。马克思借用这样一个宗教术语.其实是出于研究资本主义商品社会的需要,或者说是延续了他一以贯之的人本批判维度.从这个意义上讲,"拜物教"的提出就有了相应的背景与独特的意义。与此相关的是.货币拜物教作为"拜物教"的一种形式,也就不能只从它的显现以及

  • 标签: 货币拜物教 社会性 马克思恩格斯 存在论 个体性 社会关系
  • 简介:本文通过对唐代具有代表性的道典的分析,参照的相关论述,揭示了道教在吸收消化佛教思想过程中的变化及特点.认为佛教的中国化是道教消化解构佛教与佛教老庄化整体互动的结果.佛道教之间的相互吸收借鉴,促进了中国哲学的发展.

  • 标签: 道教 佛教 缘起论 中国哲学 元气论 教义
  • 简介:朱熹道统对汉唐儒学和儒士进行了大胆的切割,学界多从儒学内部分析此举,佛教的影响未被充分提及。事实上,佛教特别是宗密对汉唐儒学的批判,对朱熹此举影响很大。这主要表现在宗密对汉唐“道”非本原的批判,使朱熹转向了对道统之“道”的本体化建构;对“六经”的批判,使朱熹将道统经典由“六经”转向“四书”,并以“道”为核心重新诠释“四书”;对汉唐儒士的批判,使朱熹以“道”为标准彻底割断了汉唐。这三方面暗含了两大主线,一朱熹切割汉唐以“回应”宗密的批判;一朱熹道统、的建立吸收了宗密的相关思想。此外,朱熹道统切割汉唐虽造成了诸多流弊,但对抗击佛教的强势冲击仍发挥了重大作用,对此应给予客观评价。

  • 标签: 宗密 朱熹 割断汉唐 道统论
  • 简介:王伟光在2017年9月28日《中国社会科学报》撰文认为,历史条件和实践斗争决定了不仅写作“两”有客观必要,也有实际需要。“两”的产生是中国革命的实践需要,没有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就没有“两”。“两”是中国实践的产物,为解决中国革命而写作,也是为促进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而面世。“两”在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具有重大的里程碑意义。

  • 标签: 《实践论》 《矛盾论》 哲学智慧 马克思主义 中国革命 哲学发展史
  • 简介:绿色化是习近平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提出的新思想,是用生态环保的理念指导发展,通过生态经济化和经济生态化,实现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理念模式。绿色化不仅是发展观和世界观,也是一种方法。绿色化包含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的方法,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对立统一的方法,包含着有机体的方法,以及坚持尊重客观规律性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目的和手段、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相统一的方法

  • 标签: 习近平 新常态 绿色化 方法论
  • 简介:业报轮回说是佛教对世间法的一种独特解释,也是佛教伦理的基础,但是其与佛教思想体系中的另一大基石缘起之间却有着难以调和的矛盾。业主张有我,缘起主张无我,这一矛盾在业思想体系中体现为“异时因果”与“轮回主体”两个问题。从部派佛教到大乘佛教,诸师都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详尽而细致的讨论。本文试图以这两个问题为出发点,探寻部派佛教到大乘唯识学中业发展的内在逻辑。

  • 标签: 异时因果 轮回主体
  • 简介:主前5世纪,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首先提出logos的观念,他主张万变的宇宙不离其“宗”,而logos就是统摄万有的原理。《约翰福音》中logos的中文译名多采用“道”。Logos既有“说话”或“理性”、“规律”之意,又有“知识”或“智慧”之意。《约翰福音》导言的“道”是基督教道的中心思想,更成为早期教父思考上帝和基督关系的重要根据,成为新约神学乃至基督教神学基督的重要基础。《道德经》以道为其系统哲学的核心思想。此书中的道是其作者回应人内生命的呼唤、需要和盼望而引申出的理论,也是他在经验世界所领悟的道理的特性和功用归纳的总称。本文旨在通过比较约翰福音道和道德经道的异同来探讨二者的意义。

  • 标签: 《约翰福音》的“道论”《道德经》的“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