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该书原著者李家源(1917-2000),字愆渊,号渊民,是韩国著名儒学大师李退溪的十四世孙,也是韩国著名汉学家。他毕生致力于汉学创作,治学严谨,著作等身,在韩国以及东亚汉学界具有重要影响力。本书是李家源先生的代表作。详细介绍了韩国自箕子时代起历代重要汉学著作和汉学作家,

  • 标签: 韩国 文学史 汉学家 治学严谨 李退溪 影响力
  • 简介:元代是蒙汉文交融的第一次高峰。回溯学界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可以从基础研究和深化研究两个层面着眼。目前来看,元代蒙古族文人范围还需进一步考证,许多文人族属争议较大。学者对蒙古文化、历史的把握尚有待深入,且在行文中,阐述宏观背景多侧重于政治,对社会场域的思考还不够充分。

  • 标签: 元代 蒙汉文学 交融 综述
  • 简介:从诗人诗作存世状况、朝鲜半岛古人名与字情况、科举发展状况等方面均可看出,高丽朝前期是朝鲜半岛汉文全面发展的重要阶段,而真正促成汉文发展的主要动因,便是政治上宗藩关系下的慕华思想以及在此背景下形成的并不断完善的教育制度。

  • 标签: 高丽 汉文学 动因
  • 简介:由于唐朝与新罗文化交往的密切,唐代的文坛上活跃着许多新罗文人,他们在中国不仅学习中华文化,而且从事诗文创作,有的还参加中国的科举考试。唐朝诗人与新罗诗人相互有许多唱和,在《全唐诗》中,收录有20多首新罗人的诗作,而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崔致远。

  • 标签: 崔致远 洛阳市 韩国 汉文学 唐朝
  • 简介:刘跃进先生在秦汉文领域已耕耘十五年,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先后出版《先秦两汉文史料学》(与曹道衡合著,中华书局,2005年)、《秦汉文编年史》(商务印书馆,2006年)、《秦汉文论丛》(凤凰出版社,2008年)等几部厚重的著作,获得了学界的充分肯定和较高评价。最近又出版的《秦汉文地理与文人分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从空间视阈对秦汉文作了全新的解读。该书充分重视文献史料,将秦汉文置于宏阔的历史地理背景下,综合考察了秦汉时期不同区域文学的空间分布及兴衰变迁,

  • 标签: 秦汉文学 空间分布 文学地理 文学研究 文人 视阈
  • 简介:《土佐日记》是平安中期纪贯之写的一部假名日记,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虽然作者尽力避开使用汉文,但是,在《土佐日记》中却随处可见汉文的踪影。首先日记这种文学形式就来源于中国;在修辞上采用了当时中国比较流行的对句、对照等手法,追求骈体文的韵律美;且有多处是对汉诗、汉书籍的引用或翻案。

  • 标签: 土佐日记 汉文 影响
  • 简介:隐喻从古老的修辞学中脱颖而出,近二三十年来国内外对其的研究给我们提供了认识世界的崭新视角。将隐喻学融入到翻译研究中,有利于我们对原文本的解读,更好地平衡在两种不同的语言文化中人们对于世界及其自身各异的认知方式,以达到博采众长的目的。本文拟从隐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在翻译中如何处理不同文化中的隐喻认知方式等方面进行初步探讨。

  • 标签: 隐喻 认知 形式对等 功能对等
  • 简介:顺应理论认为,使用语言的过程就是不断作出选择的过程,它包括语言使用的多个方面。文学翻译是一项极富创造性的艺术行为,其翻译过程也是一个动态的选择和顺应过程。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进行选择的同时,既要顺应原语作者和译文读者所处的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又要对不同的语言结构客体做出相应的顺应。从语境关系顺应和语言结构顺应两方面进行探讨对文学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极为有益的视角,对于建构更有描写力和解释力的翻译研究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有一定的解释力和启示。

  • 标签: 顺应论 文学翻译 语境关系 语言结构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1-15
  • 简介:文学研究所编《中国文学史》秦汉文六章,中国文学史的研究,有些研究与中国秦汉文史的实际相去甚远

  • 标签: 困境出路 文学史研究 研究困境
  • 简介:近三年时间,我一直在研究先秦文学史的演变历程,终于在近期完成了先秦文学史的书稿,随后,我可以重回汉魏六朝乃至隋唐时段的文学史研究。通过先秦文学的研究,使我清晰地感受到了汉魏与先秦文学之间的关系。对两汉文史的演变历程及其艺术成就,建立在对先秦时代文学演变的基础之上,我们可以对两汉文史有一个宏观的、鸟瞰式的清醒认识。

  • 标签: 汉文学 先秦文学史 文学史研究 汉魏六朝 礼乐制度 艺术成就
  • 简介:谐音词是语言中一种极其重要又十分普遍的现象。相同或相似的语音形式可以表示不同的意义内容,或通过谐音词来表达特殊的寓意,以达到深刻、活泼、风趣的语言效果。本文通过对《哈姆雷特》和《红楼梦》中谐音词的语用含义对比分析,发现英汉谐音词在文学作品中都能够产生含蓄、幽默、诙谐、讽刺和双关等语言效果,但是汉语谐音词能够表现出比英语谐音词更强烈、更透彻、更淋漓尽致的语言震撼力和感染力。

  • 标签: 谐音词 哈姆雷特 红楼梦 语用分析
  • 简介:先秦两汉时期尤其是秦以前,亡国的数量多,频率高,亡国的悲惨景象在人们心中形成恐怖记忆,投射到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恐怖的景象和奇幻的色彩。国家灭亡必然带来和加重个人的不幸,在文学作品中表现为国家灭亡之伤与个人身世之悲的。对于国家灭亡原因和教训的思考,又促进了先秦两汉文的理性和批叛色彩,彰显了文学的社会价值。

  • 标签: 先秦两汉文学 亡国 奇幻 批判 社会价值
  • 简介:摘要:民族的文化可以通过带有本民族色彩的语言精准地表达出来,而在汉藏之间由于生活风俗以环境之间的差异性而产生了各不相同的民族素质,这些因素融汇到交流当中就形成了语言社会心理,因此即使是对于统一客观存在,但是由于汉藏民族对于这一存在的认识存在差异,因此所使用的语言解释也各不相同,其次,无论汉藏,所使用的语言一定与特定的环境相关,所以除语言外,藏汉民族的生态、物质以及宗教信仰等同样存在显著差异。

  • 标签: 藏汉 文学翻译 成语 文化差异
  • 简介:  按照学术界几十年来的通行做法,两千多年的中国古代文学被划分为若干个单元,或者叫做断代,诸如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等等.单元为什么这样划分?代为什么这样断?学界似乎没有进行过真正的讨论,更没有明确的界定和说明.乍一看,这样的划分是以历史朝代的更迭为根据的,好像并未作更多考虑,但稍加分析又不尽然,因为它没有完全以历史学的断代而断代文学史,而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朝代放在一起构成了相对独立的联合单元.为什么要这样组合而不是其他,这其中又不能说完全没有文学研究者的理性设计在内.之所以在这里提出这个问题,绝对不仅仅为咬文嚼字,而是基于对一种文学史研究合理性的探索.在笔者看来,任何一种"惯例"都不会横空出世的,它自有形成的原因和根据,我们一方面要思考其存在的合理性,但同时还要对其保持适当的警惕,因为"惯例"以其持久而普遍的影响往往可能造成对某些历史事实的"遮蔽".就文学史断代问题来看,断代是否标准,单元组合是否合理,直接牵涉到对相关文学史发展变迁的确认,特别是两个阶段文学史研究能否接榫、如何接榫的问题.有时候"惯例"制约着研究现实,研究者又常常自觉不自觉地迎合强大的"惯例".如此一来,两者就有可能合力导致文学史研究与原生态的文学变迁产生隔膜.……

  • 标签: 两汉文学 历史变迁 变迁文学史
  • 简介:英汉语篇的生成与其特定的民族文化体系的语用相关,涉及到自律语境与他律语境、感性语篇和理性语篇相协同等语用因素。在英汉文文本翻译活动中,原文本与译文本两种语境、语篇转换的比照研究揭示了英汉语用互文转换规律,这对文本翻译的语用互文性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 标签: 文本翻译 语用场域 互文性
  • 简介:《楚辞》是由楚国艺术家如屈原发展起来的诗歌,在中国诗歌史上与《诗经》发挥了关键作用。《楚辞》是通过《文选》、《楚辭集注》、《古文眞寶》和其他文献传入朝鲜半岛,同时被朝鲜诗歌文学采用,贯穿从三国时代到朝鲜王朝的整个时期。朝鲜诗词艺术家和学者运用《楚辞》创造出了各种朝鲜诗歌去表达变化多样的艺术观点。本文通过文学比较,研究了《楚辞》中的汉文对朝鲜的汉文影响力。第一方面,本文研究了《楚辞》在韩国传统文学中的运用并给出了实例验证。通过研究文献,作者认为朝鲜学者运用楚辞的情境动机是楚国学者与朝鲜学者境遇的相似性。朝鲜和楚国都是不安定的,艺术家也有类似的经历。除了这个情境动机,主观动机是朝鲜学者运用《楚辞》的更重要的原因。朝鲜学者和楚国学者的思想在不安定的腐败的社会环境下,他们不得不在精神上超脱于社会。这些相似的情境和主观动机催化朝鲜学者采用《楚辞》尤其是屈原的诗歌去表达美丽的悲情。

  • 标签: 屈原 楚辞 悲情 朝鲜学者 韩国汉文学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