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令人信服地阐明了宗教与经济发展的正面关系。然而,宗教与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科学技术的关系,很多人仍然认为,如果不是对抗的,至少也是对立的。荷兰R·藿伊卡在《宗教与现代科学的兴起》中指出:基督教与古希腊文化的相遇和对立,不但不曾阻碍,反而促成了现代科学的产生。“倘若我们将科学喻为人体的话,其肉体组成部分是希腊的遗产.而促进其生长的维他命与荷而蒙则是圣经的因素。”

  • 标签: 宗教 肉体 圣经 基督教 佛教 传统科技
  • 简介:净土念佛与禅宗参禅可以双修,尽管禅宗对于净土的念佛法门是反对的,一些禅宗人士也拿过净土宗的念佛法门

  • 标签: 中国佛教 佛教禅 净双修
  • 简介:昔日释氏振法鼓于天竺,夫子扬德音于华夏,两个思想巨匠,在东方两个文明古国的宗教、文化史上,都开创了一个新的纪元。两汉之际,佛法东渐,东方两大文化系统之间开始了一场历时久远、影响宏阔的文化大交融。佛教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影响之巨大和深刻,以至于人们在研究中国古代各种文化,诸如哲学、科学、文学艺术、书法绘画等,不能置佛教于不顾;当然,佛教自传入中国之日起,也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作为结果,则是东传之佛教逐步走上了中国化的道路。

  • 标签: 思维模式 中国古代文化 心性本体论 佛性论
  • 简介:"报恩"作为佛教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就是佛教契入中国社会的方便法门,扩大了佛教在人间的影响。我们通过梳理佛教经典中的报恩思想,从中透视出报恩伦理与中国文化相融摄的因缘所在。人间佛教不仅要适应社会的"人间化"过程,也应提升人生,具有"化人间"的宗教关怀,树立宗教神圣性。而此种神圣性的来源需要借助传统观念,同时又能够运用于现代社会,使得人间佛教的伦理行动"契理契机"。

  • 标签: 人间佛教 报恩 传统 神圣性
  • 简介:本文从赵朴老在上世纪50、80年代对中国佛教的总结,依三大特点(宗派的兴起、文化艺术上的影响、国际友谊的建立)、三性(全面性、丰富性、广延性)、三化(学术化、艺术化、社会化)等,探讨中国佛教三大优良传统(学术研究、农禅并重、国际友好交流)的形成;同时,考察三大传统的不足与困境,呼吁继承与发扬赵朴老的这一事业,继续探讨中国佛教优良传统

  • 标签: 赵朴老 三大特点 三性 三化 三大传统
  • 简介:我记得,我崇敬的老师季羡林先生曾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文章里,对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作过非常精辟的论述,作为一位著名学者他本人并不信佛,但他对印度文化和佛教

  • 标签: 中国传统文化 佛教 著名学者 印度文化 季羡林
  • 简介:大约100年前,中国的佛教改革家太虚和德国的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相继注意到了佛教和基督教两者与社会经济之间的亲疏关系,并对此予以了研究,但由于条件所限,研究工作均未能深入。之后近百年,东西方许多有识之士对造成佛教佛教徒和佛教国家在适应资本主义经济生产方式方面长期落后的原因进行了探讨,这种探讨在现代社会尤其受人关注。本文通过对佛教和基督教信仰模式的对比,对形成二教经济差距的原因进行了尝试性的研究分析。

  • 标签: 佛教伦理 新教伦理 佛教经济 基督教
  • 简介:中国佛教的优良传统是从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开放性格;重视文化建设,始终把佛教学术事业视为自身发展的生命力;自力更生的求生精神;重视僧人修学制度几个方面表现出来的。这些传统至今仍然具有一定的影响。未来的佛教要发展,一是要适应当代思潮,顺应社会发展的规律;二是要提高僧人品学的素养,造就一批高层次的佛教学者;三是把握住弘扬佛教文化这一中心课题

  • 标签: 中国佛教 佛教寺院 《出三藏记集》 佛教僧人 生产劳动 中国佛教史
  • 简介:西藏佛教寺院音乐经过1300多年的产生、衍变与发展,形成了一个适应各种寺院佛教仪式活动需要的音乐体系。这一音乐体系的诸特质的总体构成西藏佛教音乐的文化丛结构,这一文化丛结构体不仅以西藏佛教信仰体系与修持为其深层的核心内涵,以其本土文化传统(主要是本教文化)为深厚的基础,以其世俗民间和周边国家、地区的音乐文化为广大的背景,形成具有地域和民族文化特征的较为完整、发达和系统的西藏佛教音乐结构模式,

  • 标签: 佛教音乐 西藏佛教 佛教寺院 文化传统 地域 民族文化特征
  • 简介:人类的一切交往,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交往,向来都是双向交流的。人类历史表明,当一种文化传人到另一种文化氛围中时,往往有两个方面的可能性:一是外来文化为了迎合或适应当地文化环境的需要而使自身有所变形;二是当地文化在外来文化的影响刺激下也会发生某种程度上的变化。中国佛教,尤其是在隋唐时期发展而来的禅宗乃至此后的宋明理学,就是在这种文化交流与对话背景下的产物。确切地说,它是中印异质文化交流碰撞的结品。

  • 标签: 中国传统文化 双向交流 中国佛教 异质文化交流 外来文化 文化氛围
  • 简介:近现代中国佛教因受诸种因素的影响,发生了一些显著变化。居士佛学和义理研究的兴盛发达,把中国现代佛教的学术成就往前推进了一大步。居士佛学的兴起,反映了在家人与出家人的现代关系并反映了居士对弘扬佛教所做的贡献,其思想理论特征具有明显的时代意义。义学的发达主要在居士中间开展。法相唯识学是近现代佛教义学的中心内容之一,它与当时中国文化思想界的哲学追求相互契应,因之受到了重建中国思想的一些学术大家的热切关注。本文从历史背景和佛教环境以及人格观念、思维方式等多方面予以阐述,较深刻地揭示了近现代中国佛教传统到现代的过程转换。

  • 标签: 中国佛教 法相唯识学 现代转换 人间佛教 欧阳竟无 章太炎
  • 简介:藏族传统的聚落形态由于偏僻和远离现代生活要素,所以目前远未充分被主流文化所关注,但它对西部藏族来说却是世代相传的生存方式。本文认为聚落形态是被自然环境决定的,而宗教信仰则是维持这种形态的传统保障,体现的是藏族人民对恶劣的自然地理条件进行的主动适应。在未来社会中,藏族社区可望通过延续传统的聚落方式,来保护本民族的多样性,通过文化和生态的多样性与货币进行交换来参与现代化,形成在城市和农村两种社区形态之外的第三社区。

  • 标签: 聚落形态 环境 宗教信仰 第三社区
  • 简介:佛教哲学是佛教独有的宇宙观和方法论,是佛教徒进行修持以期解脱的理论依据,也是佛教医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石。深入研究佛教哲学与佛教医学的有机联系,必将促进哲学研究和医学科学的发展。一佛教哲学博大精深,其中,与佛教医学密切相关的有“四谛”、“缘起性空”“四大增损”、“五大归纳法”等内容。“四谛”是佛教的基本内容:四谛是说世间的苦(苦谛)和苦的原因,以及苦的消灭(灭谛)和灭苦的方法(道谛),谛的意义是真理。四谛所依据的哲学理论是“缘起性空”“缘起”,亦名缘生,是“因缘生起”的略称。缘,意为关系或条件,所谓缘起,即诸法由缘而起。也即宇宙一切事物和现象的

  • 标签: 佛教哲学 缘起性空 道谛 缘起论 修持 摩诃止观
  • 简介: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为主线,因为儒家的教化是从人的实际情况出发的。而人最基本的归属单位是家庭,在家庭关系中,孝又是最根本的。儒家认为孝为德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由此基础而兴,因此,钱穆曾说“孝”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汉代独尊儒术后,这种孝本位伦理思想观念凭借国家机器的力量深入社会各个层面。而佛教入土中国后,想要在中国取得长远发展就必须符合“孝”这种主流观念的要求,于是佛教的“孝”观念开始了中国化过程,但是它们还是有明显的不同的。本文从它们的出发点、实践目标和实践方法三个方面比较两者的差异,以期展现“孝”的丰富维度。

  • 标签: 中国传统文化 儒家 佛教
  • 简介:佛陀传下两种修行制度:出家传承和瑜伽士传承。莲花生大士将佛法传到西藏时,将两种制度一并传入。瑜伽士从小像出家众一样修行,但是不剃度出家,只受圆满居士戒、菩萨戒,受密法的灌顶,并持守密法的戒律。藏传佛教中将这两种修行人都尊称为“喇嘛”,“喇嘛”即是“上师”的意思。依藏传佛教的观点来看,上师可分为小乘上师、大乘上师、金刚乘上师三种。上师并非狭指一位西藏的法师,而指佛教中所有的具德长老都是三宝之一体体现。修学佛法,依止上师善知识的引导摄受是必不可少和至关重要的。

  • 标签: 僧宝 在家瑜伽士 上师 善知识
  • 简介:佛教是我国第一大宗教,具有很强的文化性。据统计,我国13亿多总人口中自觉的佛教徒接近一亿,超过其他几大宗教信徒之和。最近,我正在思考可否用“宗教性”和“文化性”来分析我国五大宗教的特点,为提高宗教工作科学化水平提供理论支撑。所谓宗教性,就是指宗教的意识形态性、政治性、扩张性、渗透性和排他性,而文化性则是指宗教的民族性、哲学性、艺术性、民俗性和包容性。以这两个维度来衡量,则中国五大宗教中宗教性最弱而文化性最强的首推道教,其次就是佛教。基督教、天主教和伊斯兰教则宗教性很强而文化性较弱。我们可以从我国五大宗教的不同特点出发,有区别、有针对性地贯彻执行党的相关政策,提高宗教工作科学化水平。所谓相关政策,我这里主要是指宗教政策、文化政策、宣传政策,因为宗教既是一种信仰,也是一种文化,还是一种宣传。因此,做好宗教工作,既要使用宗教政策,也要使用文化政策和宣传政策,任何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的想法和做法都是错误的,甚至是危险的。毛泽东说过:“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各级领导同志务必充分注意,万万不可粗心大意。”作为治国理政的一部分,我们宗教工作者应该掌握好党的宗教政策、文化政策、宣传政策,具体分析每种宗教的宗教性和文化性,以提高宗教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 标签: 优秀传统文化 佛教徒 媒体编辑 宗教工作者 科学化水平 宗教信徒
  • 简介:佛教与慈善教育密切相关。民国时期,北京佛教界兴办的慈善教育由以寺庙为主体逐渐演变为以团体为主,且组织结构、管理模式、教育内容和实施效果都有了较大的变革,是传统慈善向现代慈善转变的积极实践,而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值得深思。佛教界兴办慈善教育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其在北京城市发展过程中所起的积极作用值得肯定。

  • 标签: 佛教 慈善教育 北京
  • 简介:3月31日上午,赵朴初会长在北京广济寺会见台湾华藏精舍住持净空法师暨该精舍图书馆馆长韩瑛居士一行。赵朴老与净空法师原属同乡,宾主之间交谈分外亲切。赵朴老对净空法师在台先后执教于“中国文化大学”及各佛学院,并往来于欧美、香港等地弘法,创建华藏精舍及佛陀教育基金会馆

  • 标签: 北京广济寺 赵朴初 佛学院 弘法 四众弟子 雪窦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