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异体输血可能引起肿瘤复发的推测,最初是受输血能明显延长移植肾脏存活时间的启发。随后大量研究证实,输血对受血者特异性及非特异性免疫均有明显抑制作用。然而,血液成分极为复杂,可能通过不同的途径影响受血者的免疫系统功能,故目前输血导致肿瘤复发的确切机制仍不完全清楚。研究表明同种异体输血可引起IL-10和IL-4分泌增加,拮抗IL-2的作用,产生负向调节细胞免疫,影响防御肿瘤细胞的功能。NK细胞被证实在防止肿瘤细胞扩散、抗感染及抗移植排斥反应中均发挥重要的作用。临床研究表明,结肠癌、直肠癌患者异体输血后可导致受血者NK细胞活性明显降低,这种作用可持续30天。其结果直接降低了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尽管许多作用机制尚不清楚,但输血对肿瘤复发和预后产生的不利影响是客观存在的。

  • 标签: 手术期间 输血 肿瘤复发 肿瘤转移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分析膀胱肿瘤术后复发的原因。方法对我院4年来膀胱肿瘤患者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60例复发10例。结论膀胱肿瘤术后复发的原因与多种因素有关。

  • 标签: 膀胱肿瘤 复发
  • 简介:摘要:肿瘤转移和复发一直是多种恶性肿瘤治疗的难点和病情恶化的主要原因。肿瘤标志物作为一种生物学标记物,在肿瘤转移和复发的研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肿瘤标志物可以在早期发现肿瘤转移和复发,提供更准确的预后评估。通过监测肿瘤标志物的变化,可以对肿瘤转移和复发进行动态追踪,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 标签: 肿瘤标志物 肿瘤转移 复发关系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卵巢癌复发的可能相关因素及治疗方法。方法卵巢癌患者101例,分为复发组36例及对照组65例,比较两组患者孕产史、肿瘤及妇科肿瘤家族史、腹水细胞学阳性率及手术时淋巴结清扫有无显著性差异。结果复发组与对照组平均妊娠次数、生育次数及手术时淋巴结清扫等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而两组比较妇科肿瘤家族史16.7%(6/36)和4.6%(3/65)P<0.05;两组Ⅰ-Ⅱ期患者腹水细胞学阳性率80.0%(4/5)和2603%(5/19),P<0001,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卵巢癌患者的妇科肿瘤家族史及腹水细胞学阳性率与卵巢癌的复发有一定的相关性,而手术范围是否包括淋巴结清扫与肿瘤复发无关。

  • 标签: 复发 卵巢恶性肿瘤 淋巴结清扫 腹水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胃肠肿瘤切除术后复发转移是患者致死的元凶,同时也严重制约着胃肠恶性肿瘤疗效的提高.癌肿复发和转移常并发消化道梗阻、穿孔和出血等,大多生活质量低劣,对于是否再次手术有时不易作出准确的选择.胃肠肿瘤根治切除后的复发率(含局部、远处和两者并存复发)为5%~80%;复发转移距原发肿瘤初次手术的时间差别较大,但55%~80%患者的肿瘤复发发生在手术后1~2年内,高峰期在6~12个月之间,极少数可发生在5年之后.

  • 标签: 胃肠肿瘤 诊断 治疗 手术 适应证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分析乳腺叶状肿瘤局部复发的临床风险因素。方法使用SPSS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2002年12月至2008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66例乳腺叶状肿瘤患者各种临床风险因素与局部复发的关系。单因素分析采用X2检验。结果本组患者的发病年龄为17—83岁(中位年龄41岁),良性40例,交界性24例,恶性2例。局部复发15例,其中12例复发发生于区段切除术。在不同手术方式、不同组织学等级的叶状肿瘤患者之间,复发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方式为保护因素(RR=0.151),扩大切除术和乳房切除术者的复发风险较区段切除术者下降至66/1000和53/1000;组织学等级为危险因素(RR=5.803),恶性和交界性叶状肿瘤患者的局部复发风险分别为良性肿瘤者的12.26倍和4.37倍。结论恶性程度高和手术方式选择不当影响预后。叶状肿瘤以手术治疗为首选,应选择切除范围扩大的手术方式,尤其是对恶性程度高的患者。

  • 标签: 乳腺肿瘤 叶状瘤 复发 预后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腺叶状肿瘤术后局部复发的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乳腺中心接受手术切除并经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的276例乳腺叶状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临床病理学资料。入组患者均为女性,年龄(41.5±11.3)岁(范围:11~76岁),肿瘤最大径为35(28)mm[M(QR)]。276例患者均接受开放手术,包括乳房全切除术17例,肿物切除术259例。随访截至2020年9月30日。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各类叶状肿瘤的累积无局部复发生存率,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组间比较,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局部复发的预后因素。结果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良性叶状肿瘤191例,交界性67例,恶性18例。249例患者获得>6个月的随访,局部复发率为14.1%(35/249),复发间期为(28.6±22.2)个月(范围:2~96个月),良性、交界性、恶性叶状肿瘤分别为(29.1±18.1)个月(范围:2~80个月)、(32.1±30.1)个月(范围:5~96个月)、(12.0±6.9)个月(范围:8~20个月)。肿瘤最大径(≥100 mm比<50 mm,HR=3.968,95%CI:1.550~10.158,P=0.004)、肉瘤类异质性分化(有比无,HR=26.933,95%CI:3.105~233.600,P=0.003)是局部复发的独立预后因素。恶性叶状肿瘤远处转移导致死亡1例,良性、交界性、恶性叶状肿瘤的3年无局部复发生存率分别为88.2%、81.7%、81.4%(P=0.300)。结论叶状肿瘤有一定的局部复发率,肿瘤最大径、肉瘤类异质性分化可能与叶状肿瘤的局部复发相关。

  • 标签: 乳腺肿瘤 叶状瘤 局部复发 无局部复发生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颅脑恶性肿瘤术后复发患者放疗的护理对病情的影响。方法:选取了2021年12月至2022年12月期间80例颅脑恶性肿瘤术后复发患者,采用随机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实施放疗的综合护理措施,对照组只实施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临床表现、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放疗期间营养状况良好,身体状况稳定,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对照组患者中有较多患者出现消化道反应、皮肤反应等不良反应,精神状态普遍较差。两组患者的护理费用存在一定差异。结论:在颅脑恶性肿瘤术后复发患者放疗过程中,实施综合护理措施是有效的,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因此,建议在临床实践中,加强对此类患者的护理工作,重视营养支持、心理疏导等方面,以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

  • 标签: 颅脑恶性肿瘤术后 复发患者 放疗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卵巢交界性上皮性肿瘤(BOT)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以我院BOT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保守性手术组和根治性手术组,对两组患者术后标本做病理学特征研究,且术后随访5年,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复发情况。结果两组BOT患者术后复发率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98例患者的病理切片中发现38例有微乳头或间质微浸润,10例伴腹膜种植性生长。保守性治疗有10例(18.5%)复发,根治性治疗有1例(2.3%)复发,共11例复发,其中10例均伴有微乳头生长或间质微浸润。结论保守性手术较根治性手术易复发,微乳头生长和间质微浸润以及腹膜种植是BOT复发相关因素。

  • 标签: 卵巢 交界性肿瘤 复发相关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波处理肝癌切除断面对患者术后肝功能恢复和术后肿瘤复发和生存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86例肝癌行肝切除肿瘤切缘<1 cm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2例患者在肝切除创面常规处理后加用微波烧灼(微波组),另44例肝切除断面仅常规处理(常规组)。应用SPSS 18.0软件进行分析,两组术中术后各相关指标用(±s)表示,采用独立t检验;并发症发生率采用四格表χ2检验;生存曲线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组间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患者术中平均失血量,输红细胞的量,肿瘤是否有包膜,侵犯血管的情况,手术方式,术后肝功能恢复以及术后并发症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微波组与常规组患者1、3和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8.0%、61.4%、23.9%和86.1%、45.9%、19.2% (χ2=1.27, P=0.26);微波组与常规组患者1、3和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68.4%、35.6%、18.5%和50.4%、22.4%、7.6% (χ2=5.13, P=0.02);微波组与常规组术后6个月、1年和3年累积复发率分别为6.2%、28.1%、56.2和11.4%、34.6%、83.3% (χ2=4.14, P=0.04)。结论肝癌术中应用微波处理<1 cm的肿瘤切缘不影响术后肝功能恢复,可以降低术后肿瘤复发率及提高患者无瘤生存率等方面有积极的临床意义,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癌,肝细胞 肝切除术 微波 消融技术 复发
  • 简介:摘要:一项医学研究报告指出,在结肠癌围术期,凡接受过输异体血的一些患者,通常而言患者生存率较没有输血的患者要低,这一点在国内外很多研究都有详细的证实,也就意味着虽然输血可以替代性的达到相应的治疗效果,恢复患者某些生理功能,但是可能会增加术后发生感染的几率,致使肿瘤复发几率日益增多,以及器官功能衰竭等并发症的频繁发生。本文将对恶性肿瘤患者围术期输血与术后肿瘤复发机制的新进展做详细化的分析,以供医疗同仁学习和参考。

  • 标签: 恶性肿瘤 围术期输血 肿瘤复发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多西他赛诱导的多倍体肿瘤细胞迁移、上皮间质转化特性及免疫细胞对其杀伤作用,以探讨多倍体肿瘤细胞在肿瘤复发中的潜在作用。方法使用1 μmol/L多西他赛处理人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24 h后收集的细胞为Doc 1 d组,撤除药物,细胞继续在新鲜的完全培养基中培养至第3天或第5天后收集的细胞分别为Doc 3 d组和Doc 5 d组,以DMSO处理A549细胞24 h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细胞形态,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倍性,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上皮间质转化相关蛋白的表达,乳酸脱氢酶释放法评估细胞因子诱导杀伤(CIK)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Doc 1 d组、Doc 3 d组、Doc 5 d组细胞多数发生凋亡,少数存活的细胞体积明显增大,且细胞核呈多核状态。对照组、Doc 1 d组、Doc 3 d组、Doc 5 d组多倍体细胞亚群(DNA含量>4N)比例分别为(1.93±0.55)%、(22.97±2.37)%、(51.30±12.51)%、(67.87±8.31)%,4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26.521,P<0.001),Doc 1 d组、Doc 3 d组、Doc 5 d组多倍体细胞亚群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且随着撤药时间的延长,Doc 3 d组、Doc 5 d组多倍体细胞亚群比例明显高于Doc 1 d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9;P=0.004)。对照组细胞在培养24 h、48 h后,伤口愈合率均达100%;Doc 3 d组在培养24 h、48 h后,伤口愈合率分别为(39.10±2.12)%、(46.13±5.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126,P=0.051);与对照组24 h、48 h相比,Doc 3 d组细胞迁移能力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49.756,P<0.001;t=30.825,P<0.001)。与对照组相比,Doc 1 d组、Doc 3 d组和Doc 5 d组细胞中E-cadherin蛋白表达逐渐下调,Vimentin蛋白表达逐渐上调,Snail蛋白、N-cadherin蛋白表达均未发生明显改变。CIK细胞对对照组、Doc 3 d组、Doc 5 d组细胞的杀伤效率分别为(27.27±1.91)%、(17.87±2.35)%、(9.47±0.51)%,3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1.294,P<0.001),Doc 3 d组、Doc 5 d组细胞的杀伤效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4;P<0.001),Doc 5 d组细胞的杀伤效率明显低于Doc 3 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结论多西他赛诱导的多倍体肿瘤细胞迁移能力减弱,但易发生上皮间质转化,且免疫细胞对其杀伤作用降低。

  • 标签: 癌,非小细胞肺 多倍体肿瘤细胞 多西他赛 上皮间质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