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孔子思想与儒家思想几个问题的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对孔子思想与儒家思想几个问题的思考

孔亚君

曲阜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山东曲阜273100

摘要: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其精华部分值得我们学习、继承和弘扬,来指导我们的生活和实践。到如今,儒家思想仍然发挥着他独一无二的价值。我们对于儒家思想在历史洪流中发展的线索和框架应该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关键词:孔子思想;儒家思想;思考

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看待包括孔子思想、儒学思想在内的中华传统文化,应该是我们的基本功。孔子思想,是一个绕不开,也不能绕开的里程碑。孔子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但不是全部;儒家思想滥觞于商、养成于周、成型于孔,大量精华与糟粕形成于后世。

一、孔子的儒学思想及其思想渊源

孔子的思想涵盖政治、经济与社会的各个方面,据德目体系而论的话,“仁”是其核心思想,而礼、义、智、忠、恕、信、孝、悌、和、中庸等也是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以“仁”为统帅,与“仁”共同构成了孔子的思想体系。孔子的思想体系奠定了儒学的根基。孔子的儒学思想既是孔子本人的智慧结晶,也是历史和社会现实的深厚积淀,吸取了当时多个流派的有益文明成果。

夏殷时代,“礼”就已经存在,但直到周公时代的周礼,才形成比较完善的礼乐制度。孔子认识到,要减少和避免社会灾难,必须坚持周礼。他主张“克己复礼”,希望恢复周朝礼制。鲁昭公二十四年,孔子曾驾车到周地问“礼”于老子,向老子学习周朝礼仪。孔子长期以诗书礼乐教弟子,且指出立身治国都非依据周礼不可。可见,周礼是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来源。

孔子思想的另一个重要源头是山东土著的东夷文化。据《尚书》记载,东夷部落性格温顺、民风淳朴,人们自觉遵守传统的礼仪习俗,崇尚“仁”。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明确了“仁”是仁者爱人,即爱自己、爱家人、爱所有的人。他主张任何人都应有一种为“仁”的愿望,鼓励人们去追求这种境界,把“仁”视为君子需要孜孜不倦去达到的境界。

孔子从《礼记》、《孝经》以及先贤的行为品德中,进一步挖掘了“孝、悌”思想。他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为仁之本”。他还从“仁”的伦理道德意义推演出“义、忠、信、智、恕”等思想,这些思想正是中国传统道德文明的重要组成。孔子还吸取和提炼了前人的尚“和”、尚“中”思想,形成其“中庸”思想,并以此为处世之道;不仅《论语》记述了孔子多次提到“中庸”,“中庸”还在宋朝时被从《礼记》中抽出并独立成书,成为儒家“四书”之一。

由上述可见,孔子的思想源泉非常丰富,殷周文化、东夷文化、鲁文化、周礼、相关历史文献都是其思想的重要来源,其当时的社会现实与生活环境、历代先贤的所为所想都对其思想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1.关于政治哲学:为政以德是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孔子认为修身的最终目标是成“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矣。”在电影《孔子》中,他不论何时觐见鲁君,都要行周礼,即使是在外漂泊十几年再回到父母之邦鲁国,他仍然遵循着那一套政治制度和伦理规范。孔子认为民为邦本。“君者,舟也;庶民,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矣!”他也主张选贤任能,“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2.关于道德哲学:孔子指出人性具有天然的统一性,所谓“性相近也”,同时又言“仁者,人也”,将“仁”作为人之为人的根本。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关于如何达到仁的境界,一是推行忠恕之道。忠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二是“克己复礼为仁”。儒家具体的道德原则和规范还有很多,如恭、慧、勇、刚、谦、敬、慎等。孔子认为人的道德修养是依赖自觉努力完成的,即立志、克己、力行、内省、中庸。

3.关于教育哲学:孔子首先提出“富而后教”。他把对待学习的态度分为知学、好学、乐学,又推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他认为学习很重要,“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说明了在学习中应该学思结合,两者不可偏废。虽然在现实生活中人虽有贵贱、族类之别,但人人皆有受教育的权利,但由于每个人的智力、性格、兴趣等皆有差别,所以首创了“因材施教”,教师应该诲人不倦,以身作则。

二、儒分八派与儒学分支简介

1.“子张之儒”

一般认为子张是颛孙师。颛孙师,字子张,是孔子晚年的弟子,曾从孔子周游列国,学业出众,与子夏、子游齐名。他勤学好问,与孔子的问答在《论语》中记录多达二十多次。他主张“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认为君子应“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论语•子张》)子张对从政、“仁”学、忠信都非常关注。孔子死后,他居住在陈国,收徒讲学。子张和其弟子就形成了“子张之儒”。

2.“子思之儒”

一般认为,子思是孔子的孙子。子思学派流传下来的作品不多,《礼记》的《中庸》、《缁衣》、《表记》、《坊记》等应属于子思。现在难以详知“子思之儒”的学术或主张。按大多数宋儒的观点,“子思之儒”主要发展了孔子的中庸思想,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诚”思想,对儒家心性之学有很大贡献。

3.“颜氏之儒”

现在绝大多数人认为,“颜氏之儒”就是颜回之学所传。从《孔子家语•颜回》、《六本》中可以看到,颜回聪敏过人、虚心好学、注重修养、仁爱诚信,孔子及其同门弟子无不对其广思远志、出众德行交口称赞。颜回愿作明王圣主之辅相,以仁义道德教化来治国,其学派注重实践孔子的仁德思想。颜回的宽政仁德的治国思想主要体现在《孔子家语》的《颜回》、《致思》篇等。不过,颜回先孔子而亡。

4.“孟氏之儒”

“孟氏之儒”以孟子为代表。孟子是战国中期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他注重内心求索,主张人性善;在政治上,他发展了孔子的“仁”学思想,建立了完整的“仁政”理论,主张仁政爱民,提倡“仁政”、“王道”的政治理念和“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其思想主要集中于《孟子》一书。

5.“漆雕氏之儒”

学界一般认为,“漆雕氏之儒”为孔子弟子漆雕开所开创。漆雕开,姓漆雕,名开,字子开。本派思想特征主要为不乐于为仕,这在《论语》、《孔子家语》中均有表述。《韩非子•显学》中描述漆雕开具有不屈的勇气。此外,在对人性的认识上,漆雕派认为人性有善有恶,这在《论衡•本性》有载。

6.“仲良氏之儒”

本派仲良氏所指仍无定论。一种观点认为仲良氏是《孟子•滕文公上》所说的陈良,仲良是其字。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仲良氏指《汉书•古今人表》、《礼记•檀弓上》、《毛传》所提及的仲梁子。仲梁子可能兼受曾子之学注重内修,又受子夏之学,在传经方面有所贡献。

7.“孙氏之儒”

一般认为,孙氏指的是孙卿即荀子。荀子名况,战国晚期儒家的主要代表,时人称他为荀卿、孙卿。他继承了孔子的治学传统,是儒学的主要传播者之一。他主张人性恶,注重人的外在约束,并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荀子发展了孔子的“礼”学,提倡礼法兼治。其思想主要集中于《荀子》中。他的弟子中除有传承其经学的外,更有韩非、李斯等突破老师荀子的儒家界限,而成为法家的代表人物。

8.“乐正氏之儒”

儒家八派中,本派也不可考。一种观点认为乐正氏即孟子的弟子乐正克,但从《孟子》中关于乐正子的叙述,看不出他有什么思想。还有的认为,乐正氏是曾子弟子乐正子春。据《大戴礼记》、《礼记》对子春的描述,可以看出他把孝看作日常行为,他与其弟子继承和发扬了孔子、曾子的“孝”思想,成为儒家中孝道派的代表人物。

《韩非子•显学》所述儒学八派,并不足以反映孔子逝后儒家分裂演变的全貌,他们只是作为显学的儒家内部先后出现的最有实力的几个宗派。他们观点有异,但都自认是代表了孔子的儒家学说,皆欲争得“孔子真传”的地位。

结语

孔子和儒家管理思想对我国传统管理思想的影响巨大,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借鉴了其中的管理思想精髓。从汉到隋唐,再到宋元明清,孔子和儒家管理思想一直是正统的管理思想的基础,没有发生变化;即便到近代,儒家思想在中国有相当的社会基础,儒家伦理思想渗入到各行各业的管理中来,深深的影响了很多亚洲其它的国家。综上所述,传统的儒家管理思想不仅是我国传统管理思想的渊源,更对今天的现代管理的实施也有重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研究》,刘忠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

[2]《儒家哲学智慧》,邵汉明、刘辉、王永平,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版.

[3]朱福生。孔子的为师之道[N].中国教育报,2007-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