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生本教育课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6-16
/ 1

我的生本教育课

刘兴富

刘兴富(四川省沐川县凤村学校四川乐山614501)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3)06-045-01

生本课堂的春风吹遍全国各地,新形式下对教师的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面对这样的大环境,我不得不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长期以来,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低下;语文课堂上少了语文味,少了同学们琅琅的读书声,少了争相发言的热闹场面。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效率不高,学生成绩不令人满意。

业余时间,拜读了不少名师的生本课堂书籍,观看了我县几位年轻教师的生本课堂实录,下定决心在我的课堂上尝试生本教育。

一、布置前置性问题

《基础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对我的课堂教学进行了初步的尝试和改革。

第二天要上的课文,让学生作好预习。在问题的布置上采取梯度式学习任务的方法。根据我班学生语文素养和理解能力的差异,我把他们分成了三个阶段层次,给每阶段的同学布置不同的问题,做到人人有目标,人人有事做。第一层次问题任务(后进生):完成基本的生字注音释义;了解作者的简介和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第二层次的任务(中等生):从整体上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对文章中的关键句(或优美句,哲理句等)进行旁批;能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一大题。第三层次的学生(学科优生):能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的优美句、关键词;初步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学习文中的写作技巧,能就其中一两点进行内化学习,能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其余问题。

二、小组合作-交流-展示

在生本教育中,小组学习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学习过程,是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具体表现。小组内的互帮互助,互补互进,更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

我根据班里的实际情况,对学生重新划分了学习小组,并调整了他们的座位,以6人为一个小组,每一小组都包含三个层次的学生。在课常上尝试合作学习,并且对每一组的学习表现情况进行及时的评价和指导,通过一段时间的引导,学生们的积极性提升了不少,课堂效率明显提高。

例如:在教学初一语文上册《风筝》一课时,基础层次的学生来介绍"鲁迅"的个人简介以及本文的写作背景,完成课后的生字注音释义;中间层次的同学对本文的内容(或线索)作了整体的讨论:看风筝--忆风筝--悔风筝;初步探讨了"弟弟对风筝的喜爱"、"我对弟弟玩(做)风筝的情感态度"等等;而第三层次的学生则对"精神的虐杀"、"无可把握的悲哀"、"内心的堕落"作了精彩的陈述。这样,在课堂上有了学生的读书声、争论声、掌声、欢笑声,课堂重新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最开始一段时间课堂上看起来有些乱,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后,我的内心逐渐接受了这样的课堂气氛,有个别同学开始喜欢上语文课了,因为在课堂上能够给他们充分的展示机会,学生渴望受表扬的心理战胜了他们学习上怕麻烦的情绪。

生本教育的儿童观认为: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潜能无限,是教育教学中最重要的学习资源;生本教育的教师观认为:教师应是生命的牧者,而不是拉动学生的"纤夫";教学就是学生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的自主学习,这对教师的个人素养提出更高的挑战,惟有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曾经有个教师在教学反思中说道:"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深思质疑,用疑刺激学生积极思维的诱因,激发学生的动力,教师不是把整理好的知识预先包装好传授给学生,而是带给学生积极参加探求知识的过程,要学生用自己的头脑思考,辨别,分析,归纳,亲自获得知识。"在今天,我对这句话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只有学生真正参与进来,语文课堂才会有凝聚力,才能带给学生不一样的感受。

实行生本教育以来,我的收获很大,作为我们老龄教师,最开始实施起来确实有很大的困难,必须要变革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自己几十年的传统观念也得转变才行。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理念知识,提高自身素质,以实际行动投入到生本教育的浪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