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时代:公众亟需提高媒介素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0-20
/ 2

信息化时代:公众亟需提高媒介素养

罗朝淑

罗朝淑

科技日报北京100038

摘要: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随着网络媒体的蓬勃发展,每日层出不穷的新闻事件刷新着公众的大脑。如何在这些海量信息中进行真伪鉴别,获取自身需要的有用信息,需要公众具有较高的媒介素养。然而,公众在面对涉及自身利益的重大突发事件时,大部分人容易表现出媒介素养的缺失。本文以乙肝疫苗事件为例,就公众媒介素养缺失所带来的危害以及如何提升个人媒介素养水平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随着网络媒体的蓬勃发展,每日层出不穷的新闻事件刷新着公众的大脑。如何在这些海量信息中进行真伪鉴别,获取自身需要的有用信息,需要公众具有较高的媒介素养。

一、媒介素养概念及其含义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各种传媒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再创造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辨性回应能力。也可将其简化为获取、分析、传播和应用各种形式媒介讯息的能力[1]。

媒介素养包含三个层面的含义:首先是能够认识和近用各种媒介,即掌握各种媒介的特性和使用技巧,能有效使用适宜的媒介来获取目标信息;其次是能对媒体所传递的信息进行思辨、解读和解毒,给予正确评估和选择的能力;再次是能有效利用媒介来“发声”,来自己创造和制作传播产品的能力。媒介素养是信息时代公众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素养。

有学者把媒介素养追溯到1933年英国学者欧·奥尔特曼和马·切默斯提出的“文化素养”的概念。他们认为,“媒介素养就是指人们正确地判断和估价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作用。随着计算机及其互联网络的普及,信息时代的媒介素养不仅包括判断信息的能力,还包括有效地创造和传播信息的能力。”[2]

二、公众媒介素养缺失所带来的危害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能将发生在地球上任何地方的事件在短短几分钟甚至几秒钟之内迅速传播。网络媒体的崛起推动着新的舆论监督格局形成,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诸如网络传谣、语言暴力、不良信息等失范现象[3]。公众如何在这些浩如烟海的报道中鉴别和利用媒介信息,尤其是面对各种涉及自身利益的重大突发事件时,鉴别和利用媒介信息的能力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

然而,公众在面对涉及自身利益的重大突发事件时,大部分人容易表现出媒介素养的缺失。比如2013年发生的乙肝疫苗事件导致新生儿疫苗接种率显著下降:国家卫计委在乙肝疫苗接种事件发生后对10省市开展的调查显示,婴幼儿乙肝疫苗接种率下降了30%,其他疫苗接种率也下降了15%。一方面,这与部分媒体从业人员缺乏专业科学素养有关,他们把婴儿疑似接种乙肝疫苗后夭折的偶然事件不负责任地归结为乙肝疫苗的质量问题所致,甚至推而广之,误导公众对所有疫苗质量产生疑虑和担忧;另一方面,公众媒介素养缺失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尽管权威专家随后对乙肝疫苗事件进行了权威解读,但引发的关注与当初“接种乙肝疫苗导致婴儿夭折”的不实新闻被广泛转载并引发的热烈讨论相比,却相当有限。甚至还有相当一部分公众,对后来的调查结果和专家的权威解读仍然保持怀疑的态度。

诚然,由于乙肝疫苗接种事关下一代的身体健康,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受到各方舆论的强烈关注也就成为一种必然。正因如此,该事件的媒体传播速度在短期内得以迅速爆发,公众关注度与参与度也空前高涨。从红麦舆情发布的“2013年社会热点舆情事件排行榜”的排行情况来看,乙肝疫苗事件位列当年22大社会热点事件的第九位,足以说明公众对此事的关注度有多高!社会影响有多大!

三、如何提升公众媒介素养水平

越是面对突发热点事件,越是需要公众具备较高的媒介素养,否则只能人云亦云,被媒体的观点所左右。

2000年,上海团市委在《2000上海青年发展报告——传媒力量与当代青年》的报告中专门研究了青年的媒介素养问题,并且以定量的方法得出结论:青年“对媒体的理性认识有所欠缺;对媒介道德的认识不足”[4];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和新闻所媒介传播与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也在2000年对五大城市青少年使用互联网情况作了调查研究,专家在报告的结论中阐明了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5]。尽管在2000年以后,也有一些机构针对青少年的媒介素养进行了调查,但整体说来,这方面的调查仍然非常缺乏,尤其是针对成年人的媒介素养调查目前几乎没有。学者们对媒介素养和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也基本上停留于定性分析和主观评述方面,缺乏一套完善的定量分析系统[6]。

有学者认为,媒介信息分为两种:一种是表层信息,一种是深层信息。当人们的知识结构处于低下水平时,他只能接受其表层信息,因而易受控于媒介信息。当人们对媒介信息缺乏解构能力时,他的知识结构必定是小的、浅层次的、凌乱的。这样的知识结构反过来又阻碍人们正确理解媒介信息。辨别信息中的矛盾、赏析其中的讽刺和辛辣,以及阻碍人们知识结构的再扩大、培养和形成自己独立地获取正确信息的能力。不具备媒体素养的人,无法认识到媒介信息是对现实的一种再现和释解的性质。相反,当人们拥有了高水平的媒体素养能力,他就可以积极地驾驭各种媒介信息。透过表层信息,深人到信息内容内部各层面、各方面含义,并对深层次信息做出正确而有效的取舍。这种取舍就是一种控制自己行为、信念的能力,也是控制媒介信息的能力[7]。

因此,要提高公众的媒介素养水平,首先要提升公众的知识水平和结构,这是一个最为重要的方面,而公众知识水平和结构的提升不仅有赖于个人的兴趣和阅历,更有赖于青少年时期接受的院校教育。

此外,公众媒介素养水平还与个人的世界观和核心价值观有着内在联系。通过媒介素养教育不仅可以帮助公众更好地提高辨识和利用媒介信息的能力,还可以帮助成长中的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核心价值观[8]。

只有通过系统地接受媒体素养教育,才能全面了解媒体语言、媒体信息技术,懂得媒体再现现实的特性,反思媒体信息的意义,分析媒体组织和传播影响及效果,同时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当受众在心智上能够穿透媒体所建构的迷障,才能不被媒体所左右,才能拥有个人自主能力去分析选择媒介传播信息内容,进而通过理性思维与对话去影响、督促媒体改善其传播内容,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文化品位[7]。

除了对青少年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公众还应当在使用媒介信息的时候多一些怀疑的态度,对一些信息进行简单的推理或求证。在选择阅读的信息源方面,应当尽量选取那些在业内比较权威的媒体和传播机构,尤其是在面对重大突发事件时,可以通过多渠道阅读,从不同维度获取信息源,提高对热点突发事件更全面的认知。

四、媒体从业人员需提高专业科学素养

公众媒介素养水平的高低与媒体从业人员科学素养水平的高低有着密切联系。这是因为,媒体从业人员科学素养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他们所生产的文字质量和科学水平的高低,进而在传播过程中对公众的认知产生影响。

近年来,媒体报道了很多伪科学新闻,内容涉及各种特异功能、水变油、纸包子事件等五花八门的虚假新闻。这些片面的甚至虚假的科学报道常常见诸报端或新媒体,除了部分原因是媒体从业人员受利益驱使、不遵循职业道德规范外,大部分都与记者缺乏较高的科学素养有关。

科学报道是一项严谨的工作,需要用准确的语言体系来精确表达和描述,但由于不同学科的科学理论存在显著的话语表达差异,一些高精尖的科学技术更是使用了大量专业术语,没有接受过该专业学习或培训的媒体从业人员确实很难把握好报道的准确性。即使媒体从业人员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采访作风也扎实,进行科学报道时仍然可能发生误读。

要解决这个问题,除了需要媒体从业人员与科学家之间进行充分的沟通以外,更需要提高媒体从业人员自身的专业科学素养水平。在采访专家之前,应该多翻阅一些该专业的科普读物,这样沟通起来才能更加顺畅,理解也将更准确。

记者的科学素养,除了具有一般的科普知识外,还表现在能够以理性思维把握科学与新闻报道的关系。因为许多看来有新闻价值的科学新闻,在科学上意义并不大,而具有重大科学意义的科学创造,往往难以引起普通人的兴趣。如何在尊重新闻价值的前提下,不过分炒作其实没多大科学价值的新闻,同时找寻适当的新闻由头,引发人们对真正科学创造的兴趣,这是报道科学的新闻记者的基本功[9]。

需要指出的是,在各种经济利益的驱使下,社会上出现了许多“伪专家”,他们本来是一个行业内的专家,但在为另一些完全不相关的行业“鼓与呼”时,就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伪专家”。新闻记者要切记采访的对象一定要是所报道领域的真正在行的专家,否则,这些专家顶着眩目的光环,以专家的名义发出误读信息,危害性将会更大。尤其是面对机构和商家以科学的名义设置的陷阱,我们的新闻记者要时刻具备防范之心,努力提高个人的科学素养,这样才能带着问题和思考做采访,而不至于成为一个“你说我记”的录音工具。

参考文献:

[1]张开.媒介素养概论.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3

[2]张冠文,于健.浅论媒介素养教育.中国远程教育,2003,7:69-71

[3]苗蓓,佘骄.网民媒介素养的缺失与改善.青年记者,2014,8月下

[4]《2000上海青年发展报告》,http://www.why.com.cn/zuzhizhuanqu/yanjiu/5.htm

[5]《五大城市青少年与互联网调查报告》,http://www.southcn.com/edu/pic/200207030687.htm

[6]张志安,沈国麟.一个亟待重视的全民教育课题——对中国大陆媒介研究的回顾和简评.新闻记者,2004,5

[7]张开.媒体素养教育在信息时代.现代传播,2003,1

[8]孙琳琳.媒介素养教育-青少年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出路.今传媒,2011,11

[9]陈力丹.论传媒对科学的误读.新闻界,2003,4:9-10

(本文作者罗朝淑,女,1979年11月出生,现为科技日报社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