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视课堂教学冲突提升课堂教学能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2-12
/ 2

正视课堂教学冲突提升课堂教学能力

陈钰清

陈钰清

摘要:在看到课程改革实验丰硕果实的同时,我们切不可滋生大喜过望的骄傲;只要仔细观察、揣摩我们的课堂教学,在许多新课程的表象下面,仍然存在着不少深层次的问题,有些甚至是相当难以解决的问题。正视并分析这些问题,对于我们以后的教学乃至其他方面的教育教学工作,都会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课堂教学;冲突;意外;用教材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新课程走进了校园,走进了师生的生活。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理念逐渐在师生的心灵生根发芽,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发生可喜变化。但是,先进的教学理念最终能否转化为一个人自觉而且有效的行为,还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所以,面对课堂教学中的冲突,我们该如何明智有效地做出择决,有效地引导学生探求真知。又应如何将课堂教学冲突看作是一个宝贵的教学资源来加以合理的利用。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每位实验教师的高度关注。

一、正确认识课堂秩序“有序”与“无序”的冲突

新课程倡导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然而真正要做到这一点,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的教师“千呼万唤”,学生就是不动。可当学生真地动起来后,新的担心又产生了:课堂热热闹闹,该讲的未讲清楚,该听的未听清楚,纪律难以控制,教学任务难以完成。探究活动中要体现学生主体,那么“无序”是必然的,正是由于这种“无序”才能让学生的个性特征自然流露,那么作为主导地位的教师,就应该正视乱、不怕乱、控制乱。而把握火候,适时引导,使“无序”活动乱得其所,尤显得重要。

例如,在讲解浮沉条件的判断时,学生把拧着盖子的塑料瓶与马铃薯一起放入水中,学生看到了塑料瓶在水面上浮着,马铃薯沉到了水底。教师提出问题:“谁能想办法把浮着的塑料瓶沉入水里?”学生边动手操作,边想办法。有的学生把盖子拧开,往瓶里灌水,水灌满了把瓶子放到水中,瓶子沉到水下去了;有的把盖子拧开,往瓶子里装沙子,装满了放入水中,瓶子沉下去了……。实验过程中,有的同学发现装的沙子少,沉不下去,再拧开盖子,往瓶子里多装一点,装到一定量,瓶子就沉到水里了,学生在研究中理解了“瓶中必须装一定的重量,才会沉入水里”。而让沉下去马铃薯浮上来,有的把马铃薯挖空成小船形、有的用橡皮管绑住马铃薯、有的往水里放盐……。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探索究活动中,想出了许多办法解决了“把浮着的物体沉到水里和把水里的物体浮出水面”。这是书本上没有提到的新发现,更是同学们在“无序”的实践活动放开手脚所得之的成果。

当然,为了保证教学活动有效进行,课堂确实需要纪律,实际上合作学习也好、探究学习也好,本身都应该是一个有序的过程,一个吵吵嚷嚷、秩序混乱的课堂,很难保证这些教学活动的完成。实际上只要是学生在思考和体验,必然伴有丰富的情感、情绪的变化和丰富的语言动作,教师不应把这看作是妨碍教学,以纪律为名去强行抑制。因为,有序中的无序可以激发学生的灵感,产生感悟,有新的发现;而无序中的有序则可以让学生经历一段完整的探究过程,得出科学的结论,并能逐步提升其科学素养。

二、正确追求“预设完美”与“真实自然”的冲突

许多课堂从表面上看学生是动起来了,小组合作学习也开展起来了,学生也都参与了,课堂气氛也很活跃,但仔细观察便会发现,这些课只停留在形式上的热热闹闹,为活动而活动。教师为了“高效”地完成教学进度,千方百计的把课“做”得又圆又满,不容学生有出错的余地,对学生的探究活动作了周密的安排,对于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在探究前一一展开讨论,各个击破,力求探究活动中学生能顺顺当当,不出纰漏。这样的教学过程看似井然有序,探究活动安静、高效,其实学生只是在机械地执行一个严密的计划,教师步步为营的预设使科学探究这种挑战性的活动成了毫无悬念过程。而学生的探究能力,在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没有得到切实的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思维深度不够,学生缺乏实质性参与,合作学习的价值没有体现出来。导致的结果是传统的东西没有了,新的内容又没掌握。

其实,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是活的,是随机生成的,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始料不及的偶发事件,而教师备课时只能对教学过程作大致的规划,很难对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细节都做出精确的预设。当面对无法回避的课堂意外时,我们应该对它有正确的认识,把这种意外及时纳入预设的教学当中,在冷场的时候及时调整,在出错的时候重新构建,从而使课堂上的意外转化成教学中宝贵的课程资源和财富。所以,在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是真实自然的,不应该有花架子,不应该有装腔作势,不必刻意去求顺、求纯、求完美。一旦出现意外,我们应该以坦然的心态去对待,积极思考对策,合理解决和利用,只有这样,课堂才是活的,教学才是最美的,教学活动才是最有价值的。

三、正确对待“实验意外”与“理想状态”的冲突

在科学实验过程中往往寄希望于实验的结果与所要达到的目标是完成一致的。不可否认,实验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如此,否则如何使学生对科学的概念、原理、规律信服?但是,现实实验状态下的结果,特别是我们利用学校实验室仪器、控制变量水平下的实验结果,要达到概念、原理、规律等理想状况下的水平,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实验结果与理想状况下存在着差距是非常自然的事。特别是实验中的反常现象,或者实验结果出现无法承受的“误差”时,教师应当抓住这种机遇,重新创造条件认识未知,大胆假设,重新设计实验加以验证,合理地找出反常的原因。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供了绝好的素材。

在上《碱的个性》这一课。学生按照科学九上课本21页要求,在2支试管中分别加入3毫升碳酸钠和氯化铁,然后滴加氢氧化钙溶液进行随堂实验教学时,随着氢氧化钙溶液的滴入,各小组在加碳酸钠的试管中都观察到变成白色浑浊,可是当氢氧化钙溶液的滴入到氯化铁试管时,马上就有学生讲了:老师我们没有红褐色絮状沉淀,我们观察不到反应现象,好像没有反应呀……面对学生们随之而来的发问,笔者瞬时感到一阵紧张,难道实验操作有误?还是另有其他原因?我只好顺势设问要求学生思考实验失败的原因。是不是我们滴入的氢氧化钙溶液有问题?大部分学生回答:不是的,如果是氢氧化钙溶液有问题,刚才滴加到碳酸钠的试管中就不会变白色浑浊了。那是不是你们的操作有问题?学生回答:我们也不知道,我们一边滴加一边振荡就是没有变化。可能是你们的操作造成的,我们可以两个小组为单位进行操作对比实验,要慢慢地操作每一步骤,细心的观察每一步现象的变化。学生又忙开了,有的小组对氢氧化钙溶液的滴入速度设立对比组;有的小组对振荡设立了对比组;有的小组对振荡设立了对比组;也有的小组改成了在氢氧化钙溶液中滴加氯化铁溶液……随着实验的进行,终于有几个小组观察到了我和学生所期待的红褐色絮状沉淀,随后让成功的小组进行了交流汇报得出:不进行振荡,滴加氢氧化钙溶液速度慢量多一点容易观察到现象,而在氢氧化钙溶液中滴加氯化铁溶液几滴,马上就会出现红褐色絮状沉淀。但随着氯化铁溶液的继续滴入或振荡,红褐色絮状沉淀又会消失。真是一波未平又出现新问题了……因为这也是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他们更乐意去探究,也正是在这些学习活动中,学生获得了科学探究的体验。

四、正确处理“教教材”与“用教材”的冲突

当我们进行教材的再开发利用时,情境的创设与选择往往局限于教材的范围,所以受到教材无形的约束很大。其实我们完全可以从另外的更宽阔的角度去俯瞰教材与教学内容,当我们创设一个“把学生也置身于其中的,且学生的言行直接关系于整个局势的”情境时,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积极的调动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相应的开发,而在这过程中建构了新知识,在新知识的建构过程中有了相应的积极情感体验,这正是我们极力追求的教学目标。任何教材都不是尽善尽美的,教材只是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一种方案,而教学的方案并不是唯一的,教材提供的方案也不一定是最佳的。教材给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巨大的再创造的空间和余地,教师作为课程的建设者,应当具有评价教材,独立处理教材的能力,这也是教师专业化的一个基本要求。

教师一个不经意的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激烈的讨论,虽然有些内容超出了学生掌握的要求,但却让学生展开了思维的空间,把它们的观点和思考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你的眼前,他们自我评述自己的观点,或以自己的观点驳倒对方,或以自己的发现寻找求证。思维的碰撞迸发出对知识的渴望,演绎出最美好的人生哲学,虽然有些结论并不完整,还有待于完善和补充,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大大提高,在这样的氛围中,他们学习自由度大,热情高,更容易展现自己的才能。他们不希望过多的因素干扰自己的思维空间,他们激烈的争论是检验他认识事物正确与否的平台,正是这个平台学生才求得发展和完善,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由此看出在这样的思维活动中,教师给予的是更多的鼓励和赞赏,而不是轻易否定或回避问题,如果教师对某个同学给予肯定或否定回答,则下面的学习活动不会再有进行式,其结果是:“当自己的观点与给出定论观点冲突时,应放弃自己观点。”从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泯灭了学生的创新和探究意识。最后只能是一个书呆子,因此,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活动,教师更应理性理解学生在学习中的思维活动,根据教材内容,有的放矢,为学生提供自由翱翔的思维蓝天。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崧厦镇中学312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