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生命教育的时效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1-11
/ 3

论生命教育的时效性

伍红燕

伍红燕(广东省理工职业技术学校广东广州510500)

摘要:在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的物质诱惑着人们,越来越多的自杀事件的发生,越来越多的功利性行为的出现,不得不让教育者对此进行深思,并从中国的教育来寻找根源。笔者认为,在中国的教育中,生命教育是一个空白的领域。生命教育旨在让人们认识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欣赏生命,从而领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树立尊重生命、爱惜生命的态度,欣赏和热爱自己的生命,进而关怀他人的生命,学会从容地面对各种困难与逆境,保持对生活的自信和坚韧不拔的勇气,拥有旺盛的生命意识与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否则,漠视生命,无疑是一个人人生的悲哀,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悲哀。

关键词:生命教育时效性以人为本

讲到生命,就会让人感到神奇,让人为自然界的魅力所震撼和敬畏。生命也代表了一种希望,是对未来的一种憧憬。生命是什么,从古到今,成为了多少学者孜孜不倦的研究对象。

谁都不会忘记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有这么著名的片段: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每读这段篇章,笔者都会受到一次心灵的洗涤和震撼。为什么在战争中会有这么多的勇士为革命事业奋不顾身?为什么在和平年代会有那么多的劳动者在自己的岗位上不计得失、孜孜不倦地付出?因为他们深深懂得,他们比起那些已经牺牲了的战友来说,比起战争年代的人来说,幸福得多了,毕竟,他们拥有人生最宝贵的东西——生命。

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自残、自杀或杀人的事件在发生。生命似乎慢慢被人所随意地放弃,生命的意义在许多青少年眼中看来,就是一种及时享乐、一种游戏,而对于人生的态度,人们似乎越来越颓废。面对这些事件,面对这样的悲剧,任何一个人都会为此感到叹息和震惊,但在叹息和震惊之余,又不得不让人深思:为什么他们会这么轻易地放弃自己的生命、放弃对生命的追求?笔者认为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社会问题,但和我们道德教育的滞后性有着直接必然的联系。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说过: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力发展的一切作为。因此,教育源自生命发展的需要,道德教育则是教育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它是引导人们向善的,是帮助人们实现向善的目的而进行的一种活动。然而,从古到今,我们的德育在引导人们向善的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中,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其中,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可以说是典范,儒家思想强调人的修身养性,强调内省,强调“仁”,强调天地人和。然而,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在对人审视的角度有所偏颇,这种伦理道德的建立是在一个宗法血缘等级之上的,强调个人对家族、群体、国家的依附性,把人看成是关系的结合体,看成是一个关系的产物,看成是各种关系的价值总和。因此,从某种意义上看,各种修身养性的说法都是为了能让关系保持更好的稳定而服务的。而现代的道德教育,可以说也受到传统伦理道德教育的影响,在对待人的生命和价值的思辨过程中,我们重点强调的是人的生命的社会价值性,忽略了人的自然生命的意义。这集中表现在强调集体主义精神,排斥个人正当利益的追求;强调奉献精神,排斥人的自我保护思想和行为;强调教育的政治化,忽略了对个人生命的尊重。

近几年来,虽然我们的教育提出了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的口号,但长期以来的灌输教育法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来说都已经根深蒂固。道德教育的方法单一,不重视与受教育者的互动交流,灌输得多,启发得少;理论多,实践少;政治教育得多,自身内化得少,缺乏情感内化的环节。而这样一种缺乏人性的道德教育导致的后果是什么?道德教育不再是引导人们向善的,不再是帮助人们实现向善的目的而进行的一种活动。相反,道德教育成为政治的工具,成为宣扬执政理念的传声筒,教育的内容成为了千篇一律的口号,教育过程只是单纯的认知过程。这样的教育思想必然不会达到预期的教育设想,必然会遭到学生们的厌倦和反感。

另外,不得不让人继续深思的是,当代人对人的价值存在的判断,也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进入到唯理性判断时期。如何看待一个人的价值,往往是通过许多外在的、看得见的、摸得着的东西来判断和衡量,权力和权势、薪金、衣着品牌、房子车子等已经成为人们追求的对象,似乎有了这一切,人的价值才是真实的,人活着才是有意义的。这种物质追求让人更多地充满了功利性的行为,只要是能获得这些物质的,统统拿来,人不再是追求理想、实现理想的理性和感性统一的真实的人,相反,只是成为追求物质的一种机械的工具。在这样的一种氛围下,中国的教育也开始走进一个畸形的状况,根据社会和潮流设置教育的专业和课程,越是社会吃香的、社会紧缺的,越是开设,越是重视;越是不能给学生尽快带来技术的科目,则倍受忽略,甚至是取消科目的开设。而在育人工作中,往往只是针对某方面进行教育,以学生不闹事、不打架、不早退作为表面性的结果成为德育教育的预期目标。中国的德育教育可以说出现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怪圈。而在这样背景下的学生也变得越来越功利性了,学会了钻管理的空子,学会了拉帮结派,学会了弄虚作假,理想道德信念在他们看来是遥不可及的事情,只是一个幻想而已,他们看重的就是怎样能让自己在较短的时间学到技术、怎样能让自己及时享乐。生命的价值意义已经被他们看成是老掉牙的问题,不关心自己的前途,没有社会责任感,没有正确的价值观,没有廉耻观,没有挫折感,得过且过,及时享乐,这在青少年一代中有十分明显的倾向。

可以说,上述都是目前我们在中国教育中看到的奇特的现象。这样的教育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现实中有太多太多的事例去反驳。这无疑是中国的悲哀、中国教育的悲哀,也是作为一名德育教育工作者的悲哀。

这些年来,中国教育提出的新的思路就是以人为本。作为德育教育工作者,笔者认为这样一种教育模式的关键在于以什么作为教育的根本,是以人的生存本领为根本?以人的发展能力为根本?还是以人的自身要求为根本?……但所有的这些都是建立在人的生命存在基本事实基础之上的,没有生命的存在,任何的追求和发展都是徒劳。所以,生命是教育的出发点,生命教育是教育的基础。同时,教育关注的是人的成长与发展,而人的成长与发展实质上是生命的成长与发展,可见生命又是教育的归宿。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的“以人为本”首先应当是以人的生命为本,生命教育是作为一个社会人的最基本的教育。到底生命教育应该教育学生什么内容?笔者认为应该教育学生学会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

不得不承认,在中国以升学为指挥棒的应试模式中,生命教育在整个教育结构中呈现的是一片空白。对生命的尊重是作为社会人的最基本原则。但是,不论是在吸毒、滥交等严重的自我摧残行为中,还是在抗拒社会的暴力行动中,我们看到的是我们的学生对他人生命甚至对自己生命的漠视和冷血、对生的价值的迷失、对死的无惧。试问对生命如此冷漠的人又会以怎样的心态去面对身边的事物?在亲耳听到、亲身遇到的事件中,让人感到不安的是,这种对生的冷漠要比死更恐怖,此时的人仿佛没有目标、没有方向、没有原则,犹如行尸酒肉般,自我麻醉,自我摧残,没有痛,有的只是麻木。这反射出中国德育教育的失效。

因此,教育应从人最本质、最朴素的感情出发,教育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因为,生命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最珍贵的。每个人拥有生命的机会只有一次,生命的产生是大自然的恩赐,也是自然界最神奇奥妙的地方。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父母给的,话虽如此,但是人活着不仅仅是为了自己,而生命也并非只属于某个个体,活着也是为了更多爱他们的人们,生命的存在和周围的一切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一个生命的消失,必然会给家人、给朋友带来永远的痛苦,会给社会、给家庭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人都无权随意挥霍自己的生命,任何人都应该尊重自己生命的存在,生命存在就是一种责任。所以,在教育的过程中,要不断引导学生认识自己和周围人、事物的关系,体会自己的行为对身边人带来的不同的后果,让学生意识到自己身上的责任,体会责任的重要性。

教育也应该注重学生的情感,情感是一个人人格品质形成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要素。富有情感的人,才会热爱身边的人和事,才会热爱自己的生活。但我们德育教育过程中,往往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情感的教育,把学生单纯看成是教育过程中的灌输器皿,这种教育培养出来的社会人必然是冷漠的、自私的、迷惘的。这也就不难理解我们的学生对生的冷漠、对死的无惧。

所以,生命教育讲求热爱生命、热爱生活,要让学生有爱的情感。这就要求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首先要爱学生,爱上这样一个有思想、有情感、有独立人格、有个性的人,尊重和保护他们的人格。其次,教育者关心的不应该只是“学习成绩”,更应该关心的是他们的心灵“成长”。这种成长在于如何理性地认知周围的事物、认知自我、认知与他人的关系;在于如何热爱周围的事物,对自己充满自信和自尊,热爱身边的人;在于客观地处理人和物之间的关系、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的人,才是心灵健全的人。这种教育在道德滑坡、急功近利的社会环境中,对于处于危险年龄段的青少年尤为重要。让学生学会理性地看待分析自我,学会和身边的人相互关心和分享,学会做出自我选择,学会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这比任何高分都来得艰难、来得重要。

生命教育关键还在于提升对生命存在意义和价值的认识。任何一个生命的存在都不可避免地要回答一个问题,就是人生的终极意义的思考,即自我实现的需要。这在马斯洛的需要理论中,是人的最高精神境界的需要。因此,我们的教育不应该只关注学生生存本领的掌握,不在于只关注情感的需要,更要关注学生的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人活着不但要看到生命的伟大与崇高,还要认识到生命的渺小与脆弱;既要了解人类的生命价值,又要了解自然界中其他生命的意义;既要看到人生中的各种困难与逆境,又要树立对生活的自信和坚忍不拔的勇气,从而保持旺盛的生命意识与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样的人生才是一种健康的人生。

所以,教育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生命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引导青少年体会生命的可贵,尊重生命,注重情感的交流和体验亲情友情,培养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善待他人也善待自己,珍惜身边的人、事、物,甚至珍爱地球,珍爱地球上所有动植物的生命。

参考文献

1、李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第1次印刷。

2、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年7月第1版。

3、陆幼青《生命的留言〈死亡日记〉全选本》.华艺出版社,2000年11月第一版。

4、李萍《现代道德教育论》.广东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

5、张耀灿等著《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人民出版社,2006年5月第一次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