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算教学的有效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估算教学的有效策略

董海萍

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兴桥小学224311

对于估算教学,我们首先要明白什么是估算。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定义,估算就是对事物的数量作大致推算。估算的过程就是先对参加估算的数取近似值,把一个较为复杂的计算变成可以口算的简单计算,得到一个近似值。对于小学数学来说,可以分三种情况来理解:一是推算最大值,二是推算最小值,三是推算大约是多少。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要细致分析,区别对待。

一、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到估算的优越性

学生由于受传统计算的影响,不理解估算的内涵、意义和目的,遇到问题时一般都想到精确计算,感受不到估算的价值。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情境中,感受到估算的优越性,可以迅速将问题解决。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问题都不需要进行准确计算,只是通过简单的估算就可以了,如“购物带钱够吗?”“座位够坐吗?”等问题。为了更好地体现估算的优越性,让学生主动进行估算,教师在教学多位数加法的估算时创设生活情境。如,妈妈和小明去商场购物,问小明:准备买一个电饭煲和一个榨汁机,每个电饭煲465元,每个榨汁机348元,身上刚好带了1000元,钱够吗?你能快速说出理由吗?由于小明手头上没有纸、笔或计算器,迫使他想办法进行估算,小明很快明白,利用看大的方法,把465元可以看成500元,348元可以看成400元,“500+400=900”,1000大于900,钱是够的。这样,小明就很快将问题解决了,受到了妈妈的称赞。通过这个生活情境,学生感受到估算的作用是很大的,可以简单、快速地将问题解决,比准确计算快很多,促使他们遇到问题时,大胆、主动地进行估算,养成估算的习惯。

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合理选择估算或精确计算

在平时的估算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不知道是用估算,还是精确计算。这也是教师和学生感到头痛的问题,也是教学的难点。如何让学生学会判断,作出合理的选择?必须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自主分析,掌握方法,正确地将问题解决。如在开展三年级上册“多位数乘一位”的估算教学时,可以设计如下问题:

1.李大爷家今年稻谷丰收,收了8袋稻谷,每袋稻谷重52千克,李大爷家今年大约收稻谷多少千克?

2.一条蚕吐的丝大约是1500米长,小红养了6条蚕,一共大约吐丝多少米?

这两道题的问题中都有“大约”二字,学生经常会受到“大约”的影响,认为是求近似值,都可以用估算去做,这样就错了。对于第1题,已知条件中的数都是准确数,而问题是求“大约”多重。显然是一个近似数,所以,可以用“52×8≈50×8=400”,400千克就是问题的答案。而第2题,虽然问题中也有“大约”,但已知条件中也有“大约”,这两个“大约”显然是一致的,问题的“大约”是对已知条件“大约”的回应,并不表示求近似数,教师教学用书明确指出:这里的“大约”并不提示估算。说明这道题是要精确计算的。因此,要用“1500×6=9000”,所以,9000米才是问题的正确答案。所以,要提醒学生不要看到“大约”就一定是用估算,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认真思考和区分,才能正确作答。

还有一些实际问题,选择估算或精确计算都是可以的,但要考虑计算的效率,显然,估算会比精确计算快,这样就要大力鼓励学生使用估算,以提高计算的效率。如三年级上册第73页第4题:“一篇文章500字,丁叔叔平均每分钟录入75个字,6分钟能录入完吗?”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用估算:75×6≈80×6=480,500>480,不能录入完。也可以用精确计算:75×6=450,500>450,也不能录入完。这两种方法都可以将问题解决,但估算是可以直接口算,做到快而准;而精确计算是两位数乘一位数,对一般学生而言,口算较难,可能要用笔算,且容易出错,很难快速作出判断,这就更加突显估算的优越性。所以,面对这类问题,要指导学生最好采用估算的方法进行解答。

三、合理评价,让学生感受估算方法的多样化

在估算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思维方法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数学课程标准》也提出“要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采用多种方法进行估算,又要对学生的估算进行合理的评价,不要追求统一答案,要重视让学生讨论交流,解释自己的估算过程,不要轻易说“对”与“不对”,只要合理,就应该给予肯定。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估算”时,出示:“李老师要买24个足球,每个足球38元,请估计一下,大约需要多少钱?”学生甲是这样估计的:把38看作40,把24看作20,40×20=800,大约要准备800元;学生乙是这样估计的:把38看作40,把24看作25,40×25=1000,大约要准备1000元;学生丙是这样估计的:把38看作40,直接用40×24=960,大约要准备960元。对于这三种方法,甲学生的方法是比较常规的,一般情况都是这样估算的;乙学生的方法比较奇特,他充分利用“25×4=100”这一口算特例,准确快捷地进行估算;丙学生的方法是采用“将一个因数取近似值,另一个因数不变”的估算方法进行估算的。这三种方法充分展示了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估算方法的多样化,整个估算的过程都是合情、合理的,都符合估算的要求,都是正确的,教师必须对这三个学生的估算方法加以肯定和表扬。学生能根据题目的特点,灵活选择适当的估算方法进行估算,是非常值得鼓励的。

总之,要培养学生的估算习惯和能力,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不同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理解估算的意义,掌握估算的方法,将估算内化为一种自觉意识,形成估算的习惯,不断提高学生的的估算能力,拓宽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思路,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