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品与画品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3-13
/ 1

人品与画品

刘斌

文艺家的风格与文艺家的精神个性、思想人格有着内在的联系。马克思十分赞赏法国评论家布封关于“风格即人”的观点,认为风格是文艺家的“精神个体性”的“表现形式”。别林斯基也强调优秀的作家总会在作品中“按下自己的个性和精神独特性的印记”。

清代书画家金农在“扬州八怪”中以画梅著称。金农,字寿门,曾被荐举博学鸿词科,入京未试而返。心情抑郁,遂游历四方,足迹遍及大江南北,走山西、河北、山东、河南、历陕西、湖北、湖南、广东、客扬州鬻诗文、卖书画最久。一生布衣,生活窘迫,晚年衰老穷苦而死。

他的《冷香图》,能体现他画梅艺术的特色。画幅直式,纵91.6厘米,横49.4厘米。此画与常见的老树新枝、繁花满幅不同;与那种枝干横斜、花朵疏落也有别。画面展示出围墙一角,数树梅花竞相开放。可是人们能看到的并不是梅树的全貌,而仅仅是高出围墙的树梢以及伸出围墙的斜枝,即所谓过墙花。再看墙脚边、路径上,已有不少被风吹落下的花朵和零散的花瓣。路上没有人,但一阵风过,暗香浮动,唤起人们的遐思,禁不住吟诵起陆游的《咏梅》佳句:“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这幅画用笔精练,给人一种拙朴感。几根细细的墨线画出围墙,梅花用墨笔勾圈,墙瓦也着笔不多。至于墨色,简明而富有层次。浓墨的树干,中墨的瓦片、墙脚,淡墨的路径,经过白色宣纸的烘托,奇妙地表现出江南常见的粉墙灰瓦的民居。画的构图,也现出作者的匠心独运。纸幅直式,围墙横式,中间稍作转折而斜上;梅树主干直上,枝干横斜,有的更越出围墙,在变化中求得统一,令人感叹画家立意新奇。画上作者题诗,可见画中寓意:“数树梅花破俗,冷香恰称清贫。旧家门径不改,莫道此中无人。”画里表现的不只是一种幽雅的意趣,而是提出自己绝不随波逐流的主张,以及不同于流俗的一些生活准则。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清代书画家、文学家。幼年丧母,家贫,赖乳母教养。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出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做了12年七品县官。后以助农民胜讼及办理赈济,得罪豪绅而罢官。从此便回到扬州,卖画为生。

郑板桥所作《劲竿凌云图》竹竿三五,瘦石一块,画家有长跋:“……竹之体,瘦劲孤高,枝枝傲雪,节节干霄,有似乎士君子豪气凌云,不为俗屈。故板桥画竹,不特为竹写神,亦为竹写生。瘦劲孤高,是其神也;豪迈凌云,是(其)生也;依于石而不囿于石,是其节也;落于色相而不滞于梗概,是其品也……”画家借题发挥,以竹的自然特性,以拟人的秉性节操,寄寓他对某些事物的看法。他提倡“瘦劲孤高”、“豪气凌云”,讲究要有“节”,要有“品”。如此等等,都是借物抒情,表达了画家的精神追求。这就赋予比较单纯的题材以丰富的社会内容,给人以新鲜感。

这幅画的款识也引人瞩目。国画的题跋,总是从右至左书写,郑板桥却一反常规,来个从左至右,而且不题画幅空白处,却书于竹石空隙间。从全幅来看,对劲竹的凌云,不仅无损,而且大大增强,自有一种苍茫感。清人秦祖永在《桐阴论画》中评述过这一点:“款题随意布置,另有别趣,殆亦摆脱俗格,自立门庭者也。”款题书法,用隶参入楷,刚里寓柔,清新奇特,郑板桥自称“六分半书”。行款活泼自由,不是一行直写到底,而是大大小小,正正斜斜,疏疏密密,参差高低,灵巧穿插,有如竹林漫步,自由自在。有人对板桥书法称之为“乱石铺街体”,不无道理。他的书法和他绘画一样,既有传统又富于独创精神。

在“扬州八怪”中,郑板桥是思想最活跃的一个。以兰竹画而论,堪为最杰出的代表。他卖画只求维持生活,不标高价取利,达官贵人想得他字画并不容易。他曾说过:“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他的绘画题材虽不够宽,但都能较好地将客观对象和主观感受融铸成动人的艺术形象。他向传统学习,但反对摹仿前人,主张从现实生活中吸取营养。他的文学创作也成就卓著,描写民间疾苦,颇为深切。

仅从以上两例,我们便可断言:人品即画品,品画即品人。

责任编辑王庆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