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初中生诗歌鉴赏能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7-17
/ 2

浅谈如何提高初中生诗歌鉴赏能力

林姣娥

林姣娥(阳朔县葡萄初级中学广西阳朔541903)

【摘要】诗歌,以其高度概括的内容,凝练含蓄的语言,真挚醇美的情感,成为文学领域里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诗歌鉴赏不但能提高人们的文学审美情趣,而且能培养人们良好文化涵养。提高初中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教师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去引导学生:一、掌握诗歌基本常识;二、细心揣摩善解意象;三、反复诵读体味意境;四、仔细推敲品味语言;五、指导辨析表现手法。

【关键词】初中生;诗歌鉴赏;能力

如果把文学比作一座华丽的殿堂,那么诗歌就是其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因为它反映生活最集中,展开想象最丰富,抒发情感最强烈,表达语言最精炼。学习诗歌的意义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梁武帝说:“三日不诵玄晖(谢朓)诗,即觉口臭。”“新课标”要求初中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鉴于此,诗歌鉴赏题在近几年的中考试卷中的题量和分值呈逐年上升趋势。诗歌鉴赏题涵盖十分丰富,从整体到局部,从内容到形式,从作品到作者,从课内到课外,经常涉及文学常识、诗意理解、形象感知、语言品味、技巧分析等内容。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呢?根据平时行之有效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引导学生。

1.掌握诗歌基本常识

中国的古典诗歌博大精深。鉴赏古诗,如果没有掌握一定的诗词文体知识,就有可能因盲目而被动。

1.1古诗词分类。

1.1.1按题材,可分为叙事诗与抒情诗。叙事诗经典之作如:《诗经》中有《氓》,乐府中有《陌上桑》,唐代有《长恨歌》,北朝民歌中有《木兰诗》。抒情诗占中国古诗的主流,由所抒情感,可分为送别诗、思乡诗、咏怀诗、爱国诗、山水田园诗等。

1.1.2按体裁分可有如下分类:①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等。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如《木兰诗》。②近体诗,包括律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和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总的特点是限字数,定韵脚,调平仄。律诗为八句四联,有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之分,如《钱塘湖春行》、《己亥杂诗》。③词,又称为长短句。特点是调有定律,句有定数,字有定声。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上阕、上片,第二段叫下阕、下片。词有词牌,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④曲,体式与词相近。特点是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曲有曲牌名,如《天净沙秋思》、《山坡羊》。

1.2诗(词)意理解。

古诗词的理解可以从语言、情感、意境三方面展开:

1.2.1古诗词的语言特色主要有:清新自然、平实质朴、含蓄隽永、生动形象、简洁明快、华美绚丽、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等。

1.2.2古诗词的情感特色主要有:忧国忧民、怀古伤今、蔑视权贵、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思乡怀人、离愁别恨等。

1.2.3古诗词的意境特色主要有:清新淡雅、旷达自适、浪漫飘逸、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

1.3表达技巧。

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诗歌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

1.3.1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其中描写和抒情最为重要。描写方式: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面和侧面描写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1.3.2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夸张、借代、设问、反问、双关、对偶、互文等。

1.3.3表现手法: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我们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艺术手法包括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面和侧面描写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象征联想、抑扬变化、赋比兴等。

2.细心揣摩善解意象

诗歌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委婉、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说理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而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鉴赏古诗词中的形象,重要的是要捕捉并理解诗歌中的意象。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也就是“借景抒情”中的“景”或“托物言志”中的“物”。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情感的流露。意象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意旨,寄托着复杂的情感,暗示着深刻的哲理,承载着诗人强烈的主观色彩,其客观之“象”与主观之“意”共同构成了富于美感的形象。我们理解诗歌形象,总是从感受意象开始,捕捉“意”、“象”的能力是诗歌鉴赏中居于核心地位的艺术感受能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一连叠用九个意象组成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阳图,烘托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土的彷徨悲苦的情怀,那枯藤、老树、昏鸦、古道、瘦马等意象,都传递着作者的羁旅愁思。

我们只有领悟诗歌的意象,才能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有些意象在古诗中反复的被使用,已经约定俗成成了某种情感的固定载体。如一提到菊花,往往表达“不畏权贵,追求淡泊”的情感;一提到“杨柳”,往往指朋友依依惜别之情;一提到“鸿雁”,往往抒发羁旅伤愁或者思念亲人的情感等。

3.反复诵读体味意境

诗歌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感情和客观事物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是一种情景交融而又虚实相生的艺术形象,是作者的创作与读者的想象共同创造的结果。诗人常通过一系列相关意象的组合,构成具有特定意义的意境。鉴赏意境就要从作者所描绘的事物、景象入手,把握作者贯穿其中的思想感情。在一些写景抒情诗中,意象是一个个物象,而意境则是这些物象综合起来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意象是构成诗歌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而意境的范围比较大,通常指整首诗所构成的境界,具有整合性,意境是诗歌艺术成就的重要显现。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枯藤老树昏鸦”冷落衰败的意象,构成了萧索悲凉的深秋的意境。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表现出宁静幽深的意境。

抓住意象,概括诗歌的意境,常用这样一些术语:雄浑开阔,雄奇瑰丽,恢弘高远,浩瀚辽阔,博大新奇,深邃奇崛,朦胧渺远,空灵高远,空蒙迷茫,苍凉悲壮;优美迷人,清新明丽,清净幽远,宁静恬淡,清净悠闲;冷森幽僻,凄清冷落等。

4.仔细推敲品味语言

语言是描绘事物,表现思想内容的最基本的手段。诗歌的语言准确、凝练、生动、形象,富于表现力;讲究押韵,富于节奏感;经常运用比喻、拟人、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富于感染力。斟酌字词和赏析句子是最常见的考题,我们要联系诗词描绘的意境、表达的思想感情等方面,仔细推敲,反复揣摩,理解字、词、句的含义,欣赏其语言魅力。品味字词的妙处时,要抓住动词、形容词等关键词语,把它们放到原句中去体会其极强的表现力、丰富的意蕴和十足的韵味;也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替换某个关键词,通过反复比较来推敲其精妙之处。在诗词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结合全诗的意境及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和写作手法来理解句子的内涵和意蕴。如: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这两句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月亮人格化。在诗人笔下,无知无情的明月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她带去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牵挂之情。想象丰富,意境优美,令人回味无穷。古人非常讲究“炼字”,力求一字传神,类似的例子还很多,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气蒸云梦泽,波憾岳阳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品味这样的词语,这也是理解诗词的基本方法。

5.指导辨析表现手法

从作品的文字词语,我们知道了它写的是什么,而从作品的表现方法上,我们可以知道作家在如何写,弄清了如何写,也就容易理解作品的内容和领略写法的妙处了。诗词描绘的形象及所表达的感情、思想往往借助于各种艺术表现手法来展示,比如联想与想象,借景抒情,对比、衬托,借古讽今,引用典故,赋、比、兴等。在诗词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注意:诗词结构的技巧,每种修辞的效果,表达方式的作用,常见手法的妙处。如《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几句写的是从军出征的战士,归来时的所想所见。它之所以成为千古名句,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运用了衬托的手法。前面写征人踏上征途之时,正值丽春美景,而征人正含着生离死别的哀愁,那美景也不过是情同虚设罢了。春色愈美,愈是万分愁苦。这里以乐景衬哀情,收到了倍增其哀的艺术效果。后边写征人即将与家人团圆,其心中的喜乐可想而知,但偏偏又遇上了下雪的坏天气。天气愈坏,征人越感到好事多磨,就越感归家之可喜,这里以哀景衬乐情,收到了倍增其乐的艺术效果。又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双关,“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的借代,“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中的对比,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中的倒装等各尽其妙。

总之,初中生只要对诗歌读出兴趣,掌握一定的规律,仔细推敲,反复揣摩,就一定能打开诗歌鉴赏的大门,培养出较高的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心理学》1998年12月第一版

[2]《现代中小学教育》1998年第8期

[3]《语文教学研究》2006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