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初中语文阅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1-25
/ 2

漫谈初中语文阅读

陈小丽

武汉市走马岭中学 湖北省武汉市 430040


摘要:阅读是我们同外部世界交互的一种方式,是我们认识外界,获取信息的一种捷径。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博览古今文化的绚烂,了解大千世界的美好,丰富自己人生的阅历,舒展自己略感倦怠的身心,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同现下的一些新思想和新文化作零距离接触,汲取精华,剔除糟粕,与时俱进,实现知识的内化与吸收。基于此,本文以初中语文课程为例,尝试探究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途径;阅读教学

教学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关系方方面面,涉及诸多个体,还要讲求策略,追求效率,因此需要教师擅长使用各种教学技巧,也需要学生具备各种阅读方式,在方法的辅助下,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推动语文阅读教学工作进度。为此,笔者发挥教师素养,反思教学行为,学习借鉴优秀案例,终有所获,具体如下所示:

一、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某项内容感兴趣之后,才会耐下心来去学习、去探究、去思考,以期能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某个事物,阅读也是如此,只有学生具备阅读兴趣才会主动接触文本,对文本产生情感,才想要试图分析人物形象,探索文章主旨,为此笔者将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作为了阅读教学重点之一。

如,在学习《紫藤萝瀑布》这一篇文章时,为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笔者不仅发挥了信息技术的优势,借助网络寻找到了多种紫藤萝花的照片,以期加深学生的印象爱,培养学生对这种植物的喜爱之情;还组织学生到附近的人家拜访,近距离地接触了藤萝花,感知了花朵的生命力,最后,在笔者的要求下,学生进行了课外拓展阅读,了解了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的写作风格以及其他文章,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加了学生的知识积累。学到《伟大的悲剧》这一课内容时,笔者播放了相关的音频朗读资料,伴随着音乐和文字进入了充满绝望却伟大的探险悲剧中,了解了伟大的含义,感受到了崇高的人格,在此基础上师生一起分析了教材人物形象,捕捉了文本主旨,深化了情感,获得了共鸣,保持了课堂注意力,提升了听课效率,效果明显,值得肯定。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将信息技术与阅读文本进行了融合教学,施展了信息技术的魅力,让枯燥、乏味的阅读成为了一件轻松、容易、愉悦的事情,此外,还组织了实践参观,课外拓展阅读、师生探究等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因此能唤醒学生的阅读热情,让学生习惯阅读、爱上阅读、主动阅读。

二、教授学生阅读技巧

为了提升阅读的效率,使用一些阅读技巧是十分有必要的,因为它能帮助学生快速捕捉到文章主旨,分析行文脉络,体会文章情感,因此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会有意识、有目的地教授学生一些阅读技巧。当然,学习阅读技巧不如使用阅读技巧,因此笔者还会为学生提供使用这些阅读技巧的机会,鼓励学生去实践,去检验,去收获。

在阅读《老王》这一篇文章时,笔者就教授了学生一些阅读技巧,如在阅读中做到“一划、二标、三整理”,即要在阅读的时候用“直线、波浪线、圆圈、小三角”等符号来勾画文中的中心句和重点段落;其次要做适当的标记,将自己不理解或理解不透彻的地方标记出来,方便二次细化阅读;最后在阅读完毕后要学会整理,将获取的信息归类总结,存疑的地方整理出来,这样才能对自己有一个清楚的认知,方便向教师和同学请教。进行完上述三步后,同学们就借助文本进行了检验,效果显著,值得肯定。再如,学到《黄河颂》这一篇文章时,笔者传授了大家一些阅读法,有诵读法,即在诵读中理解文章的语言,领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提升自身审美情趣,锻炼听说读写能力;比较阅读法,即在不改变原意的基础上,运用词语增删、修辞添加、语序调整等方法来改写句子,使学生在对比中感受到原句的优美之处;发现阅读法,即教师要为学生设置一些与文章相关联的问题供学生思考,探究,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领学生去阅读、去发现,初步了解和掌握作品的内涵、对作品进行思考、质疑、与其他同学展开交流、沟通,从而对作品进行创造性的建构,进而更为深入透彻得去理解作品,获得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认为阅读技巧十分重要,于是有意识地教授了学生一些基本的阅读技巧,让学生找到了阅读的“捷径”,加快了阅读的速度,提升了阅读的质量。

三、鼓励学生求同存异

学生是独立的个体,有着自己的学习步骤和节奏,有着自己的思维与想法,教师要做的不是统一大家的思想,而是提倡个性化阅读,个性化成长,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这样才能激发学生自身的潜能,符合学生成长规律。当然,个性发展也是有一定局限的,需要符合社会主流思想,不能危害他人,且还能实现自身健康成长。

如,在学习《孙权劝学》这一篇文章时,因为这是一篇文言文文章,对学生来讲阅读难度较大,因此由笔者带领学生阅读,疏通文意,但笔者允许并鼓励课堂上出现不同的声音,来质疑教师,质疑教材,这样才能证明学生在思考,在创新,在这样的大环境中,学生才有可能产生了不同的困惑,出现了不同的问题,提出不同的建议,也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步,尤其是在断句上,大家产生了歧义,笔者对大家的看法不置可否,而是设计了一场争论赛,让学生的思想碰撞在一起,产生创新的火花,最终达成统一看法或观点,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有效的约束下得以自由的发展。再如,学到《

邓稼先》这一课内容时,笔者一改往日的讲授活动,将课堂交予了学生,即组织了一场自读活动,由学生自己深入文本,熟悉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捕捉文章主旨,透过文字与作者达成共识。因为学生基础不同,理解能力存在差异,因此对知识的接收程度不同,会产生个性化的阅读体验,无论大家收获多少,都是自己努力的结果,值得肯定。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认识到学生之间存在差异并承认这一差异,且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允许、鼓励学生求同存异,实现个性化成长,值得肯定。

四、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生本理念是新课改背景下诞生的一种性观念,即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该理念一经推出就引起了教师们的热议:如何实施生本理念?教师又将何去何从呢?该理念真的有效吗?实践出真知,有的教师敢为人先,率先践行了这一理念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值得肯定。为此笔者提出了自己的教学建议:教师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肯定学生的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挖掘学生的潜能,为学生照着,为学生服务,促学生发展。

如,在学习《阿长与<山海经>》这一课内容时,笔者在研读教学大纲、教材文本,分析学情、实际教学条件的基础上才制定了教学计划,设计了教学活动,因此符合当下教学实际,能满足学生成长需求。尤其是在学生分析人物形象,谈论阅读感想的这一活动中,大家对长妈妈的印象随着故事的发展逐渐改变,喜欢上这个没有文化,还有一些生活恶习的善良的普通女性,在整个过程中,笔者都没有插话,也没有直接公布答案,统一大家的思想,而是等待着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索,尊重了学生课堂主体的地位。即便是这个过程花费了较长的时间,但笔者还是耐着性子,不断鼓励大家,直到大家有所收获为之。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尊重学生的地位且突出学生的个体地位,会围绕学生制定教学计划,设计教学活动,也会尊重学生的看法,按着学生的步调实施教学活动,促进了学生发展。

综上,阅读是学生必备的一项技能,需要花费时间学习和提升,为此笔者结合实际提出了上述几点教学建议,以期能为教师同仁们提供借鉴,让阅读成为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

参考文献:

[1]王俊英.谈谈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5(07).

[2]蔡丽.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J].教育现代化,2016(34).

[3]简迎春.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优化策略[D].上海师范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