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不思则罔——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07
/ 2

学而不思则罔——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吕维红

江苏省溧阳中学 江苏省 常州市 213300

【摘要】本文提出了反思学习重要性,总结了在生物教学中通过对学生适当科学的引导,提出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反思意识和提升反思能力策略的几点做法,为学生学习中进行有效反思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反思意识 反思习惯 反思能力

何谓反思?反思是指学生以元认知理论作为心理学基础,对课堂教学中所涉及的知识内容、思维方法、推理过程以及语言表述进行积极、仔细的重新思考,最终真正地理解相应的教学活动。学生在反思的过程中,重构知识,激活理解,激发学习潜能,并且可以在教学活动所涉及的各个方面的作用下,产生超越已有信息外的更高级信息,从而在智力与非智力因素上得到发展和提升。

构建主义认为,一切知识都必须通过主体的构建活动才得以内化,所以学习者必须不断对知识过程进行回顾、思考、总结和评价。可见,让学生学会反思,强化自我意识、进行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是实现知识有效构建的重要途径和有力保障。

反思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学生明白自己那些地方应该可以反思。通过寻找恰当的反思切入点,引导学生在高效课堂的各个环节中进行科学有效的反思,从而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最终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

一、“唤醒”反思意识,培养反思习惯

反思意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态度的反思:

让学生回顾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是否有预习的习惯,对不懂的内容是否主动请教他人的习惯,上课时能否保持注意力集中,课堂发言是否积极,课外是否有主动学习的习惯,对作业是否总是保质保量按时完成等。通过这些常规反思,让学生知道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学会学习”的前提。

2、学习方法的反思:

在学习过程中是否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采取恰当有效的方法,是否能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及时调整学习方法。例如:对新授内容采取预习、听课、笔记、练习;对习题课进行回归课本、自我纠正;对复习内容采取归纳总结、构建知识体系、画概念图等方法。

3、学习资源内容的反思:

要求学生明确,学习文本、实验过程是极其重要的内容资源,但作为一个学生,他可利用的学习资源还有老师、课堂教学、同学间的生成交流、课外的相关生活等。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上述几种资源可利用性反思,确立自己应该充分利用哪些资源来促进自己的学习。

4、自我评价的反思:

要求学生对每一节生物课的学习行为表现及学习效果作出评价。每节课过后问自己几个问题:这节课有哪些个知识点?我都解决了吗?在学习知识过程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什么?我课前的疑惑解决了吗?产生的新疑惑是什么,下节课内容涉及吗?

二、“训练”反思策略,提高反思能力

1、利用主干知识反思

对于学科主干知识或重难点,往往难度较大,需要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分析领悟,不断反思才能达到。因而,学至于此,就成为提升学生反思策略最合适的载体。由于学生之间能力的差异,可采用“分散难点降低门槛”的策略,在平时课堂教学中,将重点知识拆解成易于理解的几个层次,以便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况,让学生易于理解和反思。

利用教材中的主干知识,尽可能地让学生进行分析与思考,使其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逐步学会反思,从而增强生物学科的系统意识、层次意识,培养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从而使学生乐思、善思,真正做到“会学习”。

2、利用“最近发展区”反思

从构建心理学角度出发,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不是由老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自己在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去寻找 “新知识生长点”。 即在原有知识基础上构建自己的新知识。因为学生进行知识系统的构建,需要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并赋予其意义,需要背景知识和经验,需要激发学生进行推理和批判思考,这是一个特别需要帮助和引导学生反思的节点。

在“最近发展区”上寻找反思切入点,可根据课时内容,学生实际,从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紧扣“新知识”,展示知识的内在联系上,来找准学生新旧知识之间的契合点,这样才有助于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兴趣,最大限度的促进学生有效反思。如“伴性遗传”特点的学习中,原有的知识基础是“基因分离定律、减数分裂、基因在染色体上”。由于在前一阶段刚学过,就不必寻找新的教学情境,只要引申出新的问题:“如果基因在X染色体上,请同学们反思前两章学习的内容,用遗传图谱画出遗传情况,标出后代基因型、表现性并计算出表现比例。通过这一反思来解决显隐性基因在伴X性染色体上的学习任务,发展了学生分析教材,挖掘内在联系,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的能力,使学生在反思中发展“新知识的生长点”。


3、利用学生的质疑反思

由于已有知识的差异,学生对同一问题的理解常常并不相同,在学生当中,这些差异本身便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新课程改革提倡让学生自己学习,最大限度参与学习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发言,也可倾听其他同学的观点的同时,与自己的看法进行对比,反思自己合理的地方,纠正自不合理的地方。这种课堂中学生之间的质疑使他们的学习知识理解更加深刻;使自己的思维更加缜密;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促进了自己的“问题意识”。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即要使学生产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渴求和欲望,让学生在面临某一生物情境时会自主地“提出问题”、设法去“解决问题”、“思考还有没有新的问题”。为了把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尝试建立问题档案,建议学生把听课时的疑问记录下来,把课后反思中的疑惑记录下来,把复习时出现的问题也记录下来,使学生在质疑中通过内省和自我矫正中学会学习

4、在还原思考过程中反思

还原思考过程,就是对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反思。教师要善于在练习作业发生错误、实验失败等活动结束后,引导学生尽力去回忆自己从开始到结束的每一步思考过程,当时自己是怎么想的,为什么会走弯路,我的思考与老师或同学的思考有什么不同,从中可以归纳出方法等。

而从学生的反思来看,他们基本能反思错误的原因,写下做题时的思路、错误分析、反思小结,找到考虑问题不够全面、忽视了有关题目中提供的条件、想问题过于简单、做题不够仔细等问题。本题在新学者中错误率高,其本质是学生对两杂合子后代产生的AA、2Aa、aa的含义还存在认识上的缺陷,考虑问题或思维过程缺乏广泛性。

通过学生还原思考过程切入,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各环节内容的用心体会,从而发现问题,寻求原因,并据此有针对性地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活动,尝试使用新方法或补救措施,使学习效果达到最佳。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根据自身基础和理解在此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及时更正,主动地寻求进一步改进的方式和手段,从而提高该知识点上以后学习效果,降低类似问题再次出现的频率。

5、利用实验的体验反思

不少学生只重视实验操作,不重视实验原理对实验过程设计的指导;只重视实验结果,不重视分析结果;只满足于实验的成功,而不愿对实验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只重视教师对实验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不重视分析自己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的反思。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学生对实验的根本目的缺乏深刻的认识外,不懂得如何分析实验、没有掌握实验分析的一般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在实验过程中,会有多种因素影响、干扰实验结果,致使实验失败。此时可引导学生对实验或实验设计题的分析和反思就显得很重要:一方面,可以找出成功的原因和获得成功的喜悦;另一方面,通过反思总结出经验教训。

教学实践证明,以元认知理论为指导,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增强学生的反思意识,提高学生的反思策略,进而使其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这对学生学习生物学的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教师是反思性学习的促进者,必须积极创造反思条件,培养学生自觉反思,使反思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学生最终成为一个自律的学习者。

【参考文献】

1、熊川武.论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陈奇,张建伟.构建主义与教学改革.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3).46-50.








第 3 页 共 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