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践而知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06
/ 1

百践而知之


张子迪

香港城市大学研究生院 526040

古语有云:“早知今日读书是,悔作从来任侠非。”不少人也在为了未来而努力学习,增长知识。通过“学”来“知”似乎已是定律,但我更认为,那百千次的实践更胜于长坐于笔纸砚墨前,故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做到“百践而知之”。

南北朝刘勰曾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千曲循环,有心人听在耳中,乐韵自然成于胸中,千剑铸成,乐学者试其坚韧,剑芒自然凝在心里。若只是空想音调理论却不加以实践,又怎能真正领悟到知识中的精华?若只是草草走个过场了事而不反复推敲钻研,又怎能真正对知识的运用得心应手?可见,“知”的确需要建立在百次实践之上。

学学问不能假大空,而是要付诸实践,亲身体会。“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而体现了陆游这句名句的代表人物,正是我国著名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先生。在1960年,袁隆平了解到了有关杂交试验的知识,便开始大胆猜想起杂交水稻的可行性,并亲自与助手步入稻田,将理论付诸于实践。袁隆平靠着自己的双手种下稻谷,找到“野败”稻种,培育、实验,最终取得了成功,这都是与他的亲身躬行分不开的。实践是真正将知识小书本理论搬到大脑里的活动,也是对自身知识进行检验的发现真理的活动,有着关键的作用。

而真正要对知识熟练而应用到得心应手,炉火纯青程度的话,我们不仅要“践”,还要“百践”。就像是古时候的官窑,往往是在“牺牲”了数以百千计的缺陷品来换得一件完美珍品的。匠人们先前九十九次的辛苦劳作难道就没有价值了吗?并不是的。在那之前的一切实践辛劳或许并不会让你马上成功,但每一次实践后所得到的经验,会让你慢慢记住塑泥的原度怎样才算适中,油彩怎么涂才会光彩照人。火候多大才能刚好烤制成功……而这一些微妙的差别,将通过那反复的实践慢慢得到掌控,从而积累成名为“经验”的东西。而丰富的经验终将让你成为离成功最近的人,让你彻底发挥知识的力量。

面对学问,应百践而知之。因为“践,所以我们能真正拥有知识,因为“百践”,所以我们能尽一己之力,发挥知识最大的力量。有了“百践而知”的精神, 有谁会为“不知”而困扰呢?

人生的头十三年,我在肇庆这卷画中度过,那是一个山、水、城相间相依的,温柔的小城,是我毕生难以忘怀的风景。

端砚,是肇庆山水蕴出的精灵。您可见过清水落砚即化墨的涟漪?

我见过。我见过天空中的雨点细腻又绵长,柔柔地纵身融入如砚般深邃的星湖中,在湖面织出了跃动而不躁动的细网。那是多么温和的雨景啊,只需觅一处高地举目远眺,便见那在葱郁山林和繁华城市中的星湖、仙女湖与阵雨相织相缠,既无波澜,也不见死寂,那是清水入端砚般的轻盈与宁静,悠长而让人心醉。

肇庆不仅活在山水画之中,还活在那历代文明的悠久回声里。那镇守西江不知几百载的古塔,那悲悯观世隐于市间的梅庵寺,那历经战火洗礼的阅江楼,那见证了抗战血与火的石牌坊……似乎处处都在平常的生活中无声无息地浸染着肇庆人的心。最使我难以忘怀的,便是那横亘在城市之中,今日依然屹立不倒的宋城墙了。在我小学期间的回忆中,那足有数公里长的城墙,比书上画的万里长城更壮美。那满墙的爬山虎,绿苔是它的衣,那灰白斑驳的城砖是它的胃,那高高的女墙是它俯视城市千载变迁的眼,那“朝天”石门是诉说古老的唇。

活在古迹与山水之间的是这么一群人。他们是住在城墙下的青石板小巷里忙着搓衣洗菜的妇人,是在繁忙热闹的市场小街旁吆喝叫卖的老妇,是尖叫大笑着从学校门前栽满杨柳芒树的街道上飞驰而过的幼童,是在藏身在小楼大厦之间的“粉宝石”—宝月荷塘—凉亭里执起了彼此的手的爱侣。亦或是那身着夸张的公鸡服在牌坊广场上贩卖传统点心的男人,扛着大把大把糖葫芦走街串巷的老汉…

千年又千年,便是这些人们,这些人们的父亲,爷爷,祖先们,用双手书写了这座美丽城市的前世今生。他们乘上龙舟在肇庆的江河湖中奋勇游弋,他们掘出砚石在昏暗的灯下细细打磨,他们将追思与期盼和着嫩肉和绿豆裹进糯米与冬叶中烹成美味,他们拾拣着自然恩赐的花草果叶熬成浆汤……他们拿起农果,也拿起了反抗的武器捍卫这一切。这里的人呵,至是都是以江河为血、以玄砚为骨、以历史为魂的肇庆人。

这一切的一切,又怎能叫我不欢喜?

该作品于高中三年级2015年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