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干预在产后尿失禁护理中的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03
/ 2

中医护理干预在产后尿失禁护理中的效果

钟琪娅 李小梅

云南省中医医院;云南昆明 650000

【摘要】目的:探讨在产后尿失禁护理中应用中医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以2020年4月至2021年4月间我院收治的84例产后尿失禁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探究组与参照组各42例,对两组患者采取相同的治疗方法,在此基础上予以参照组患者常规护理措施,对探究组患者则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以中医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差异。结果:经过治疗与护理后,产后3个月,探究组患者的盆底肌力状况评分为(3.37±0.41)分、尿失禁发生率为9.52%、患者满意度为92.86%,探究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均显著优于参照组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产后尿失禁患者的临床护理中,采用中医护理干预措施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效果,可更好的改善患者的盆底肌力状况,降低尿失禁的发生率,患者的认可度较高,值得推广。

【关键词】中医护理;产后尿失禁;盆底肌力

产后尿失禁是妇女在分娩后无法对小便进行自我约束的尿自遗症,这是由于产妇在妊娠期间发生了泌尿生殖器官的脱垂与盆腔功能受损情况[1]。产后尿失禁会使患者感到难堪、尴尬,从而容易使患者在产后出现抑郁、焦虑等不良心理情绪,严重影响了产妇的产后心理健康并对其产后康复造成了阻碍[2]。临床在治疗产后尿失禁患者的过程中,采取较好的护理方法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并改善患者的盆底肌力情况,从而避免发生尿失禁情况[3]。我院就中医护理干预措施应用于临床实践对产后尿失禁的影响进行了简要研究,现做如下详细报道。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样本共84例,均选取自2020年4月~2021年4月我院收治的产后尿失禁患者,采取随机抽签的方式分组,将84例患者共分为探究组42例与参照组42例。在探究组患者中,初产妇与经产妇的比例为27:15,剖宫产13例,阴道分娩29例,年龄最大38岁,年龄最小22岁,平均年龄为(33.52±4.17)岁,平均孕周(38.24±2.47)周;在参照组患者中,初产妇与经产妇的比例为28:14,剖宫产11例,阴道分娩31例,年龄最大37岁,年龄最小22岁,平均年龄为(33.43±4.25)岁,平均孕周(38.31±2.32)周。本次研究已告知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并取得知情书签字,我院伦理委员会已批准本次研究,同时探究组与参照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均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对参照组与探究组患者均采取常规护理措施,即对产妇进行健康宣教、心理护理干预、饮食指导以及运动指导等,并指导患者自行进行盆底肌肉锻炼,即仰卧并屈曲收缩双下肢,在此姿势下收缩盆底肌肉并保持5s然后放松,重复进行此动作约15min或自觉耐受,每日应锻炼不少于4次。

探究组患者加以中医护理干预措施,具体的内容如下:①耳穴埋豆护理。由具备中医耳穴埋豆技能的护理人员进行操作,轻抚患者耳背并以另一手持针,采用适宜的力度按压各个耳穴,在按压过程中询问患者的感受并根据其疼痛情况加重或减轻力道,每次按压的压力应均匀并且时间大致相等,确定患者的压痛敏感点之后,用5mm*5mm规格的脱敏医用胶带将王不留行籽粘在中间并贴敷在耳穴之上,之后指导产妇自行按压3次,动作需要轻柔而又能带有一定的刺激感;②针灸。选取患者的肾盂、膀胱俞以及三阴交穴等穴位进行针灸,进针得气后留针20min,等待10min后再次行针,连续为患者针灸3周;③中药包热敷。将中药材没药、小茴香、吴茱萸以及乳香各约100g研磨成粉后混匀,每次取用20g并用白醋将其搅拌均匀,加热至适宜温度后放置患者小腹膀胱处进行热敷,每次热敷约15min,期间热敷至无热感后再次加热继续热敷,每日上午、下午各1次。

1.3 评价指标

对两组患者产后3个月的盆底肌力状况进行评价,采用评分制进行判断,分值为0~5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的盆底肌力状况越良好;统计并比较两组患者产后3个月的尿失禁情况,尿失禁发生率为发生尿失禁的患者例数/总例数*100%。对两组患者进行产后3个月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评价分为非常满意、一般满意以及不满意3级,其中非常满意率+一般满意率=满意度。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评价指标数据均纳入SPSS24.0软件检验,用x2检验尿失禁发生率与满意度数据并以率(%)表示,用t检验盆底肌力状况评分并以(61a9caf74c879_html_4b6de43e75c9e3db.gif ±s)表示,若(P<0.05),说明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盆底肌力状况评分与尿失禁发生率

产后3个月,探究组患者的盆底肌力状况评分显著高于参照组,而尿失禁发生率则明显低于参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对比详情参见表1。

1 两组患者盆底肌力状况评分与尿失禁发生率对比[61a9caf74c879_html_4b6de43e75c9e3db.gif±sn%]

组别

n

盆底肌力状况评分(分)

尿失禁发生率

探究组

42

3.37±0.41

4(9.52)

参照组

42

3.02±0.33

10(23.81)

t/x2

-

4.310

7.352

P

-

0.000

0.007

2.2 比较两组患者的满意度

产后3个月,探究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参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对比详情参见表2。

2 两组患者满意度对比[n%]

组别

n

非常满意

一般满意

不满意

满意度

探究组

42

23(54.76)

16(38.10)

3(7.14)

39(92.86)

参照组

42

20(47.62)

14(33.33)

8(19.05)

34(80.95)

t/x2

-

1.020

0.496

6.232

6.232

P

-

0.312

0.481

0.013

0.013

3 结论

产后尿失禁在中医中被称为“产后小便数候”、“产后遗尿候”以及“遗溺”等,中医理论认为该病的病机在膀胱,且与患者的肾、脾乃至肺等脏器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患者病机为肾气亏虚、先天不足,后续的分娩会进一步使患者损失气血,从而导致其出现肾气虚弱而无法自行控制膀胱的情况[4]

因此,中医护理提倡为产后尿失禁患者采取康复理疗措施,其中较为适宜的方法包括耳穴疗法、针灸以及中药包热敷等。耳穴埋豆能够对患者的脏腑功能进行调节,以改善患者的血气不足与肾气虚情况,促进产后盆底功能恢复,从而有效降低患者尿失禁的发生率[5]。针灸则是通过刺激肾盂、膀胱俞以及三阴交穴等穴位,促进患者局部血液循环,增强患者对于膀胱的控制能力,改善盆底肌力。中药包局部热敷能够改善患者的膀胱微循环,促进膀胱功能的恢复,有助于患者进一步改善盆底肌力功能,对于促进患者的排尿功能恢复有着一定的效果[6]

我院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经过护理后,产后3个月的探究组患者盆底肌力状况评分、尿失禁发生率以及满意度等指标均明显优于参照组患者(P<0.05),这表明中医护理干预措施在改善产后尿失禁中具有十分理想的效果,利于增强患者的盆底肌力功能,并有助于降低患者的尿失禁发生率,值得在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 顾英,周英. 中医耳穴疗法联合盆底康复治疗措施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预防分析[J]. 辽宁中医杂志,2018,45(12):2634-2637.

[2] 陈娟娟. 持续性护理联合盆底肌肉锻炼在产后压力性尿失禁产妇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中外医学研究,2018,16(21):71-73.

[3] 盛春燕. 对40例产后尿失禁产妇进行循证护理的效果探讨[J]. 当代医药论丛,2019,17(10):44-45.

[4] 吴志恒. 中医护理在女性糖尿病合并尿失禁患者中的疗效观察[J]. 国医论坛,2018,33(1):58-59.

[5] 钟美英,张笑笑. 针刺联合八珍汤治疗气血亏虚型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疗效观察[J]. 上海针灸杂志,2021,40(5):590-594.

[6] 唐虹,张瑜. 产后压力性尿失禁中医治疗研究进展[J]. 外科研究与新技术,2020,9(1):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