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行为理论视角下的大学生拖延症现状与干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1-17
/ 2


认知行为理论视角下的大学生拖延症现状与干预

周易

上海财经大学 200433

1 引言

拖延症在当今社会各个年龄层次和群体中普遍存在,而在大学生群体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习惯性的拖延往往会带来诸多不良后果:从内部看,拖延症会引发行为者的负面情绪;从外部看,会影响行为者的学业和工作,长远来看则不利于行为者的心理健康和职业生涯。今天,对大学生的拖延症的研究已成为高等教育工作中必要的课题。


2 拖延症的现状

2.1 性质界定

关于拖延症的性质界定,当前学界主要有两种取向,即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范式。前者认为,拖延是一种特质行(倾向),即当事者在明知事情的不良后果时,仍采取延迟处理的行为(倾向)。后者将拖延表述为一种非理性的、内在冲突的心理现象,其动因是保护自尊、延缓行为结果带来的心理不适感。本研究认为,拖延症同时具备行为倾向和心理现象特质,它的存在应满足3个关键条件:(1)事件的完成有其必要性;(2)行为者采取不必要的行动延误关键事件的完成;(3)行为者可以意识到拖延行为及其后果,并因此产生焦虑等负面情绪。

2.2拖延症的测评

研究沿用Lay发表于1986年的一般拖延量表,依照高校实际情况更新量表维度,结果对拖延症的严重程度进行了区分。在上海财经大学进行的579份调查中,5.0%的大学生无拖延症,52.9%有轻度拖延症,39.7%有中度拖延症,2.4%有重度拖延症,即约95%的大学生存在拖延症。调查发现,任务难度、任务所需时长和年级高低均对拖延症程度有显著影响。

2.3大学生拖延症的特征

拖延症的特征之一是,它可以在人与人之间互相影响。当大学生周围的拖延现象出现得越频繁时,他/她的拖延程度评分越高;而拥有较好学习习惯的寝室或群体,其内部成员的拖延症评分较低。这意味着拖延症是一种可以发生改变的行为倾向,可通过改变周遭环境而进行干预。

另外,研究发现拖延症与行为者的认知情况紧密相关。大学生对学习任务、学业成绩等信息的错误认知成为了挡在正确行动面前的阻碍,使他们错误地判断了当下形势,选择了不必要的拖延。


3 拖延症形成因素与机制

3.1自尊与焦虑

拖延症可以看作是是保护个人自尊的一种策略。对于大学生来说,完成学业任务并获得良好的学习评价是行为的基础,而拖延可以使他们对自己的能力水平评价模糊化,进而规避受挫的可能性,保持个人自尊。同时,对公共考试分数的焦虑,以及在完成学业任务过程中产生的自我怀疑和否定,也会直接引发拖延行为。面对困难而又不得不完成的学业任务,采取延后处理的方式,以避免自尊心受损,就此形成了“自尊-焦虑-拖延”的循环。

3.2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指的是个体在执行某一行为操作之前对完成该行为活动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主体自我把握。研究发现,大学生的自我效能影响一项任务的启动和坚持。在面对任务时,有明确的自我认知,自我效能感强的大学生,能够快速做出行动,并且该行动具有持续性。而自我效能感较低的大学生,更加难以着手完成学业任务,并更难将行动坚持下来。

3.3及时享乐倾向

人们的短期奖赏偏好使长期的、艰难的任务更不容易被完成,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短期可以获得愉悦的活动。相比及时收获预约的活动,学习是需要付出大量努力才能收获成果的任务。因此大学生在面对难度大的任务时更容易产生为难情绪,而这种情绪则引发了拖延。调查发现,38.9%的大学生认为“任务难度大”是造成拖延的原因,31.4%的大学生认为“任务繁琐”是造成拖延情况的原因。

3.4不良学习习惯

从性质来看,拖延是一种被习得的行为。缺乏对自我的计划和良好的规划习惯,有意识地逃避要完成的工作内容,拖延的习惯。拖延与个体习惯的养成与环境密不可分,大学相对自由的环境与高中时期截然不同,学生可以选择更利于自己的行动。


4 拖延症的干预

研究认为,拖延症同时具备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特质,因此采用结合行为认知主义的方法来进行拖延症干预。认知行为主义的方法是通过采取一整套的策略,来改变干预对象的思想、行动和信念,其核心在于通过具体实践和心理引导来共同改变错误的认知。一是要帮助其增强自我效能感,增强面对任务时的判断和决策能力;二是要帮助其建立对学习任务、成绩、以及拖延症本身的正确认知;三是应通过建立适当的监督制度,辅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1明确任务

首先应对干预对象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熟悉其性格特点、家庭社会关系,建立互相信任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记录一周时间内的行为活动,归纳行为模式。梳理发生拖延行为的规律,讨论分析当时心理状态,帮助干预对象明确拖延对象、原因,明晰学业任务的具体内容和完成时间。综合上述内容,形成档案。

4.2澄清认知

4.2.1关于学习任务的认知

首先要帮助大学生认识到完成作业的必要性,对任务的难易程度进行排序,对任务类型进行分类。引导学生了解完成任务所需的必要时长,发现学习效率高的时间段。使干预对象了解自身学习能力,明确自身优势与劣势,接纳自身不足的同时认识自身长处。

4.2.2关于学习成绩的认知

引导大学生了解学习的真正目的,成绩制度的价值意义,要求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短期与长期学习目标。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教师关于学习任务的评价原则,正确认识周遭环境关于学习成绩的态度与风气,增强积极引导,杜绝恶性竞争。

4.2.3关于拖延症的认知

根据完成任务时间表,使学生了解自身拖延方式、对象和习惯,使其认识到解决拖延症不需要付出超额的时间和自制力。使学生正视拖延带来的影响,承认拖延带来的焦虑的同时,接纳它的合理性。

4.3重构经验

重构经验的目的在于增强对象的自我效能感,主要包含两个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个来源。

4.3.1直接经验建构

帮助大学生从自身参与的实践活动,寻找成功经验,感受活动带来的激励,积累自信。分析干预对象在拖延任务中的具体行动,并挖掘其成功经历,巩固“能高效完成任务”的感受,使其在类似场景中更加自信。

4.3.2替代性经验建构

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而获得的间接经验会对自我效能感产生重要影响。通过寻找与干预对象相近的成功案例,使其深入了解具体情境和行为选择,积累成功经验,增强自我效能。

4.4心理状态调整

除上述信息来源外,积极稳定的心理状态会使人们能够镇定从容地解决问题。拖延症引发的焦虑,常常是学生陷入进一步拖延循环的原因。因此,帮助大学生维持一个稳定的心理状态也是克服拖延症的一个重要步骤。

4.5适当监督

对于缺乏自律的学生来说,很难找到学习的节奏,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监督的目的在于帮助大学生减少自我约束的注意力消耗,进一步提升行动的效率。通过更清晰地时间计划,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的学习监督,可以使积极的行为模式在校园范围内更广泛地传播,使拖延症的情况得不到外界的情绪来源。


参考文献

[1]蒙茜,郑涌. 拖延研究述评[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2(4):9-12.

[2]庞维国. 大学生学习拖延研究综述[J]. 心理科学,2010,33(1):147-150.

[3]王思佳. 浅析认知行为理论在社会工作实践中的应用[J]. 人口.社会.法制研究,2011(0):247-252.

[4]Lay Clarry H. At last, my research article on procrastination[J].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1986,20(4):

【作者简介】周易(1994.8—)女,汉族,浙江台州,法学/硕士研究生,上海财经大学,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