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干预的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04
/ 2

摘要目的研究优质护理干预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评价。方法随机数字表法抽取医院2017年4月至2020年4月期间就诊的50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进行研究。采用随机抽签分组法,分成对照组(250例)和观察组(25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优质护理,收集两组患者在结束护理干预后的满意度差异及生活质量。结果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分别为观察组234例,占比93.60%和对照组188例,占比75.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前,观察组患者SF-36生活质量改善效果整体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8例,占比3.20%,对照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34例,占比13.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舒张压(83.24±9.33)mmHg、收缩压(79.87±6.39)mmHg、心率(83.29±9.45)次/分,各项指标更加接近标准水平,且患者每周的心绞痛发作频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质护理干预在冠心病心绞痛中临床应用效果显著,能有效提升生活质量,提升临床疗效。且患者对该护理满意度较高。

关键词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优质护理干预效果

引言

冠心病主要诱发机制为冠状动脉硬化,因冠状动脉血管病变而改变管腔,导致心肌供氧供血不足。发病后若没有及时给予妥善治疗,患者会面临心肌梗死风险,甚至猝死。由于该病治疗周期较长,加之疾病本身等因素的影响,患者会承受较大的身心负担,不利于早期康复,辅助以有效的护理干预方案对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初始时间为2017年4月,截止时间为2020年4月,抽取此段时间到我院就诊的50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抓阄法均分为两组,其中250例接受优质护理,为观察组,余下250例接受传统临床护理,为对照组。其中对照组男150例(60.00%),女100例(40.00%),年龄54~79岁,平均年龄(66.72±7.12)岁,最短病程时间1个月,最多1年,平均(0.58±0.37)年;观察组250例,男130例(52.00%),女120例(48.00%),年龄55~81岁,平均年龄(67.12±7.22)岁,最短病程时间1个月,最多1年,平均(0.62±0.33)年。本次实验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对比以上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1)经血常规、影像学等检查,符合《稳定性冠心病诊断与治疗指南》中有关冠心病心绞痛的诊断标准;2)无合并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疾病;3)意识清醒、正常交流者;4)本次所选研究对象共500例,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合并糖尿病等慢性疾病;2)临床资料不齐全者;3)意识障碍,交流障碍者;4)不配合护理,或中途退出者。1.2方法1.2.1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详细护理步骤包含:1)健康宣教:同一向患者讲述冠心病心绞痛疾病的认知观念,包括发病原因、相关危险因素、治疗方式与效果、生活中的注意事项等。2)病情观察:随时记录患者生命体征的波动现象,护理人员主动询问患者的临床状况,是否出现不适感。

1.2.2观察组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优质护理,具体内容包括:1)加强基础护理。定期开窗通风,使空气对流,保持空气清新。病室进行定期消毒,调节室内温度和湿度,给患者提供舒适休息环境。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可协助患者进行日常活动,如穿衣、喂食、翻身等。2)用药护理。遵医嘱给予药物治疗,预防心肌梗死发生。服药后出现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面红、头痛、头晕等,应采取有效措施,缓解不良反应。在遵医嘱服药前,详细向患者讲解药物使用剂量、时间及作用等,提升治疗依从性。服药后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变化情况,是否出现不良副作用等。3)心理护理。出现临床典型症状后,患者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负性情绪,情绪未得到较好控制情况下,易影响治疗配合度。因此护理人员应主动与倾听患者自述,并对其心理状况进行有效评估,采取心理护理手段,缓解负性情绪。加强与患者之间的交流,为其列举治疗成功案例,给予其鼓励和安慰,采取转移注意力法,例如患者可进行看书、看电视以及听音乐等方法,以将其从负面情绪中的注意力转移出来。4)家属联动。加强对患者家属的教育,帮助其建立起共同参与医疗行为的意识,并认识到参与医疗行为对促进患者病情改善的重要性。指导家属协助医护人员给予患者心理与精神支持,同时教会家属对患者的基础护理方法,联动家属共同护理患者。5)饮食护理。根据患者饮食喜好,制定饮食方案。饮食以高维生素、高纤维食物为主,禁止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在食欲不佳情况下,适当调整饮食方案,提升食欲,确保机体摄入足量营养物质。叮嘱患者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或者多使用蜂蜜当食物,富含纤维素等营养价值高的食物,促进胃肠蠕动,以免患者发生便秘等现象,必要情况下可采取开塞露进行干预。6)健康教育宣传。根据患者文化程度及对冠心病认知,确定健康教育宣传方式。详细向患者讲解冠心病心绞痛发病机制、危险因素及治疗方案等。并强调积极配合治疗、护理的重要性。术后根据恢复情况,制定康复训练计划,提升生活自理能力。

1.3疗效标准

1)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使用本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评估量表,总分100分,分别为满意、一般满意、以及不满意,分值和患者护理满意度成正,比超过80分为满意,60~80分左右为一般满意,60分之下为不满意。护理满意度=(满意例数+一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2)比较不同干预模式下患者生活质量,使用生活质量SF-36标准展开分析,分别从患者的心理功能、生活状态、社会功能、以及身体功能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分值和患者生活质量成正比。3)比较不同干预模式下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记录患者在护理过程中发生恶心、呕吐、呼吸困难、以及胸部剧烈疼痛的概率。4)比较不同干预模式下患者各临床指标控制效果,分别记录患者舒张压、收缩压、心率各临床指标的稳定状况,同时对患者每个星期的心绞痛发作频率进行统计和分析。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4.0版本)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spacer.gif±s)表示,采用t检验,护理满意度等计数资料用例(%)表示,采用χ2检验。将患者的生活质量SF-36作为统计学指标开展分析,P<0.05时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不同干预模式下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分别为观察组234例,占比93.6%和对照组188例,占比75.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spacer.gif

2.2比较不同干预模式下患者生活质量

入院时,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前,观察组患者SF-36生活质量改善效果整体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比较不同干预模式下患者的不良反应

观察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8例,占比3.20%,对照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34例,占比13.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冠心病心绞痛控制不良最终可发展为心肌梗死,导致患者猝死几率升高。目前临床上尚无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特效手段,只能通过药物尽量缓解病情的发展,保证患者心态良好、情绪稳定是除药物治疗外的最佳手段,因此在以往相关研究中多注重对其心理方面的护理干预。研究中表明优质护理可有效缓解患者心绞痛症状及不良情绪,本研究结果与其一致。在有关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研究中发现,身体质量过高是心绞痛等症状发生的危险因素,因此在本研究护中除了详细规划、实施了心理护理外,对患者的饮食结构也做出了较为细致、科学的规划。身体质量过高会导致人体内血脂指标水平升高,因此本研究选取了相应的血脂指标(TG、TC、LDL-C)作为评判患者身体质量改善情况的标准。而研究组TC水平、TG水平及LDL-C水平低于对照组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优质护理中详细规划饮食结果,可协助患者建立健康体态。健康的机体状态及维持良好病情可愉悦患者的情绪、改善生活质量,同时愉悦的生活态度及良好的生活质量有利于控制病情发生,以此可形成良性循环。

结语

综上,冠心病患者临床接受优质护理,可改善心肌功能,提高运动耐力,缓解心绞痛症状,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曹春云.优质护理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社区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糖尿病天地,2019,16(5):198-198.

[2]孙莹.优质护理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护理中的应用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20,15(19):191-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