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性护理对提高心力衰竭并心律失常患者护理质量的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05
/ 2

摘要目的:对心力衰竭并心律失常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效果进行研究。方法:选择我院于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90例心力衰竭并心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两组,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患者行针对性护理干预,记录并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疗效(显效、有效、无效)、心功能改善情况(包括LVESD、LVEDD、LVEF等几项指标)、生活质量评分(社会限制、情绪控制、症状改善、体力限制)等。结果:护理后研究组患者LVEF、LVEDD、LVESD等各项心功能指标水平改善效果均明显较对照组好(P<0.05);研究组患者症状改善、体力限制、情绪控制、社会限制等各项生活质量指标评分改善效果均明显较对照组好(P<0.05);研究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护理满意度明显较对照组好(P<0.05)。结论:通过对心力衰竭并心律失常患者应用针对性护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心肌功能,并有助于患者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促使患者获得良好预后。

关键词针对性护理提高心力衰竭并心律失常患者护理质量效果分析

引言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心力衰竭成为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归宿。心力衰竭是由各种心脏病引起的心功能不全综合征,简称心力衰竭。患者常伴有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心房颤动等主要类型的心律失常。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会因各种心律失常而引起并发症,甚至死亡。心力衰竭是由于心室负荷过重而导致的功能性疾病、心室充盈、心输出量减少和重要器官灌注不足的综合征,具有发病率高、并发症多、死亡率高等特点。心律失常是心力衰竭的常见并发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于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90例心力衰竭并心律失常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两组:研究组、对照组,各45例。研究组中,男、女分别为23例、22例,年龄42~74岁,平均年龄(55.2±5.1)岁,心力衰竭分期:Ⅰ期、Ⅱ期、Ⅲ期分别为12例、20例、13例。对照组中,男、女分别为24例、21例,年龄41~75岁,平均年龄(55.4±6.5)岁,心力衰竭分期:Ⅰ期、Ⅱ期、Ⅲ期分别为15例、19例、11例。所有患者经心电图检查、CT扫描、心脏X线检查后显示患有心力衰竭并心律失常症状,且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干预,具体包括:护理人员密切关注患者用药后不良反应、症状改变情况等,定时向医师汇报,若患者出现明显异常,及时予以对应处理。为患者进行体征变化评估,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呼吸、血压及饮食等)进行评估,等级越高表明病情越重。第一时间掌握患者病情,按照医师的要求为患者进行氧疗。强化患者及患者家属对疾病相关知识的了解,细致地对患者及家属讲解病症的发展过程与治疗计划,提升患者和家属配合度。帮助患者改掉不良生活习惯,使其遵医嘱服用药物。与患者间积极交流,了解患者需求,为其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多给予患者支持和鼓励,为患者提供饮食指导及出院后的相关指导。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接受的护理基础上增加针对性护理干预,具体为:

1.2.1健康教育

在院内成立针对性护理小组,由1名主治医师与2名责任护士组成,责任人由科室护士长担任,成员由家属及护理人员担任。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为患者制订专属于患者的护理方案,给予患者健康教育手册,留下患者联系方式,便于护理小组成员对患者进行随访。患者家属在日常生活中对患者进行监督。针对患者进行疾病治疗及护理相关知识的健康宣教,使其正确掌握相关基本注意事项,了解护理干预的重要性,消除患者心中错误认知。患者入院后护理护士主动与其交流,通过聊天掌握患者心理状态及疑问,对于患者心理情绪进行疏导,消除其紧张、恐慌等负性情绪。针对患者心中疑虑及时帮助其正确解答,使患者能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积极接受治疗。

1.2.2基础生活护理

保持病房环境清洁、安静,安排患者卧床休息,以使其心肌氧耗量下降,必要时为其进行吸氧护理。

1.2.3心理护理

若患者的情绪状态不佳时,及时对患者的不良情绪进行疏导。该类疾病通常具有发病急促、病情发展较快等特点,且临床治疗难度较大,多数患者伴随严重的负性心理情绪,如焦虑、抑郁等,对此医护人员需结合患者心理状况及性格等,予以对应的心理指导措施,并指导患者学会自我情绪调控,促使患者心态维持稳定。

1.3观察指标

将两组患者的各项数据进行整理并记录,借助统计学相关工具对两组患者的各个方面进行对比,根据记录的相关数据判断研究是否有意义。记录并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疗效(显效、有效、无效)、心功能改善情况(包括:LVESD、LVEDD、LVEF等几项指标)、生活质量评分(社会限制、情绪控制、症状改善、体力限制)、满意度(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等。临床疗效:显效:患者头晕、心悸、低血压、咳嗽症状均彻底或趋近于彻底消失。有效:患者头晕、心悸、低血压、咳嗽等症状获得有效控制。无效:患者头晕、心悸、高血压、咳嗽等症状等并未获得改善,甚至恶化。

1.4统计学方法

计数[n(%)]代表率,χ2检验;计量(spacer.gif±s),文中生成的各项数据均借用SPSS21.0数据包处理,P<0.05表明有明显差异,证明检验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2结 果

2.1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对比

研究组患者中,显效、有效、无效人数及占比分别为:29例(64.44%)、15例(33.33%)、1例(2.22%),总有效率为97.78%,对照组患者中,显效、有效、无效人数及占比分别为:15例(33.33%)、21例(46.67%)、9例(20.00%),总有效率为80.00%,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心功能改善情况对比

护理前,两组患者LVEF、LVEDD、LVESD等指标水平为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患者LVEF、LVEDD、LVESD等各项心功能指标水平均明显较对照组低(P<0.05)。见表1。

3讨论

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是近年来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病情危重,病死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心律失常是心力衰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在常规服用利尿剂和强心剂的基础上,患者需要树立良好的作息习惯、饮食习惯和科学用药。然而,在临床上,一些患者受到疾病、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出现易怒、抑郁等多种不良情绪,甚至出现不配合治疗的行为。因此,加强护理干预,帮助患者以良好的心态参与治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疾病治疗的重要内容。随着医学的进步,护理模式逐渐由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护理模式转变。针对性护理是一种医护人员动态评估患者病情变化,为患者提供护理、诊疗、康复一体化的护理服务模式。针对性护理通过各项措施的应用,能增强心功能,增强体质,对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患者的康复和预防复发具有重要作用。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具有病程长、病情复杂多变、治疗难度大、预后差、易引发医患纠纷等特点。针对性护理模式的构建和实施,可以与患者病情的针对性治疗和护理计划相结合,根据患者情况进行个体化护理,有利于进一步改善症状,促进疾病预后。

结语

综上所述,心力衰竭并心律失常患者在照护中,针对症状情况采取对症照护对病情改善产生显著作用,有利于患者心理状况、病情、生存情况的改善,是一种比较值得推广的照护模式。

参考文献

[1]陈丽莉.延伸护理在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19,9(9):84-86.

[2]许芬.针对性护理对提高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护理质量的效果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20,36(4):158-159.

[3]刘爱琴,沈燕.系统护理对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应用效果体会[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9,19(58):278,240.

[4]吕旭英,侯军文.胺碘酮联合综合护理干预对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意义[J].当代护士(上旬刊),2020,27(4):2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