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05
/ 2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采取循证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20年3月医院收治的34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作为试验组,采取循证护理干预;另外选取同期34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作为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康复有效率、护理满意度以及负性情绪改善情况。结果试验组康复有效率为97.05%,对照组为79.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护理满意度为97.05%,对照组为82.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试验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试验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采取循证护理干预可提高康复效果和护理满意度,同时能改善负性情绪。

关键词循证护理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护理应用

引言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该病属于临床危重症,患者如没能得到有效治疗,容易出现残疾和死亡现象,心律失常是该病患者常见的临床并发症。有研究表明在所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患者同时合并心律失常占比可高达75%,给患者的健康安全带来严重影响,为进一步提升该病患者的抢救效果,保障患者的健康安全,落实高效化、精细化临床护理措施具有积极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5月至2020年3月医院收治的34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作为试验组;另外选取同期34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作为对照组。试验组男18例,女16例;年龄54~73岁,平均(65.14±2.25)岁。对照组男19例,女15例;年龄53~74岁,平均(65.63±2.72)岁。两组以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会批准。纳入标准:基础资料完整;皆被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家属陪同且对研究知情;对研究药物无过敏史。排除标准:患有精神类疾病;合并其他严重脏器类疾病;研究期间病情恶化;不配合本研究。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①卧床护理。很多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在发病早期需经过较长时间的卧床休养,在这一过程中如果未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易出现各类并发症,如压疮、血栓等;在护理过程中,需定期协助患者翻身,以被动式完成肢体活动,防止肌肉萎缩,促进肢体血液流通。②下床护理。待患者康复至一定阶段后,护理人员需协助患者完成下床行走等训练。尤其在初次下床或坐立时,应为患者提供辅助器械,通过反复训练帮助患者寻找平衡感。③步行训练。在老年人生活质量的评价指标中,步行是一项重要标准,尤其在脑梗死发病后,通过训练帮助患者正常步行可在极大程度上提高其生活质量。在步行活动时,首先帮助患者缓慢移动,当患者逐渐找到步行平衡后,可视情况放手让其自主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护理人员需在场监督,防止跌倒。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循证护理。①在医院内成立循证护理小组,挑选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组成,召集专家对小组成员进行循证护理相关内容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水平。②收集所有患者的个人资料,并对不同患者的病情进行详细评估,在此基础上制订护理方案,尽可能的保证护理工作更具针对性、人性化。③同时收集以往相关病例在护理工作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和易发生的并发症,寻找引发的原因,据此制定针对性更强的干预对策,防止相关问题再次发生。④在护理过程中,对患者的生命体征予以科学评估,定期反馈体征变化情况;与患者进行深入交流和沟通,了解其实际需求,通过回顾循证护理工作中未得到改善的问题,并结合实际加以弥补,以提高整体护理效果,促进患者康复。⑤定期对护理工作进行总结,在整个护理过程中安排监督人员随时巡查,在总结大会中列出当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责任感和主动性,从而更好的优化整体的护理工作,确保其顺利实施。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康复有效率。康复:病情得到完全控制,症状皆消失;基本康复:症状基本控制,生活自理能力已恢复正常;一般:无生命危险,但仍须留院观察;无效:护理期间病情恶化或死亡。康复有效率=(康复+基本康复+一般)例数/总例数×100%。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满意:患者对此次护理评价极高,完全配合;良好:整体护理工作中护患间保持着良好沟通;一般:护理结束后患者指出工作中的不足,但无负面评价;不满意:对护理工作评价不高,甚至发生语言冲突。护理满意度=(满意+良好+一般)例数/总例数×100%。以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AnxietyScale,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DepressionScale,SDS)评估两组的负性情绪,满分100分,得分越高说明患者的负性情绪越差。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康复效果

试验组康复有效率为97.05%,对照组为79.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护理满意度

试验组护理满意度为97.05%,对照组为82.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在临床上有较高发生率,临床上该病发生的主要因素患者出现冠状动脉硬化的情况下,出现突然性的斑块破裂,从而诱发急性血栓,致使该病发生,该病患者临床症状主要包括情绪激动或从事体力活动时,出现胸闷、憋气、胸痛等现象,该病具有非常高的风险性和危险性,对患者的健康安全产生严重威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临床上会出现多种并发症,心律失常是该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为了进一步控制患者病情,改善患者预后,在给予患者有效临床治疗的同时,落实优质化、科学化临床护理具有重要意义。循证护理是一种具有科学化、系统化和专业化的临床护理方式,该护理模式将理论基础、患者实际病情和护理人员自身经验巧妙融合在一起,对患者在临床护理工作可能出现的各项问题进行分析,充分考虑患者可能发生的突发情况和康复计划,为患者制定出个体化、针对性临床护理,将其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护理工作中,充分分析患者的实际需求,从心理干预、日常护理、病情变化护理、用药护理等多个方面展开临床干,从而实现整体护理质量的提升,促使患者快速康复,对患者的各项手术指标和预后指标进行改善,对患者的心功能进行提升,充分满足患者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为患者提供一个更加和谐化、精细化的临床护理服务。

结语

综上,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采取循证护理干预可提高康复效果和护理满意度,同时能改善负性情绪。

参考文献

[1]林朴卿,齐悦,杨秦南.盐酸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20,15(6):120-122.

[2]罗向美.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护理中循证护理的应用效果[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20,10(6):69-70.

[3]郑燕,刘桂玲,常莉.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20(4):171-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