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新土地城乡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830000
摘要: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干扰,风景区的生态系统面临着不同程度的破坏,景观质量也有所下降。本文以且末-若羌重点生态功能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为例,深入探讨风景区生态修复与景观提升的策略。通过对该区域生态现状的分析,阐述了生态修复的目标与原则,并详细介绍了在山体修复、水体治理、植被恢复、农田改良以及生态系统综合管理等方面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及其对景观提升的作用。旨在为类似风景区的生态修复与景观建设项目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以实现生态与景观的协调发展,提升区域的生态价值、美学价值和经济价值。
关键词:风景区;生态修复;景观;提升策略
1绪论
风景区作为自然与人文景观的杰出代表,不仅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也是人们休闲旅游、感受自然与文化魅力的重要场所。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关注度不断提高,风景区的生态修复与景观提升成为了当前的重要课题。且末-若羌重点生态功能区作为一个具有独特自然风光和生态系统的区域,其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1]。通过对该工程的深入研究,可以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生态修复与景观提升策略,为其他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思路和方法。
2且末-若羌重点生态功能区概况
2.1概况
且末-若羌地区位于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地处塔里木盆地东南缘,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年降水量稀少,蒸发量大,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该地区地形地貌复杂多样,涵盖了高山、沙漠、河流、绿洲等多种自然景观,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生态环境较为脆弱。
长期以来,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且末-若羌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系统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山体植被退化,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径流量减少,水质污染加剧;绿洲农田土壤肥力下降,土地沙化现象较为突出;湖泊萎缩,湿地生态功能退化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区域的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影响了风景区的景观质量和吸引力。
2.2且末-若羌生态修复与景观提升的目标与原则
目标:恢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完整性,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服务功能,包括水源涵养、土壤保持、气候调节、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改善风景区的景观质量,打造具有独特地域特色和生态美学价值的景观风貌,提升游客的观赏体验和满意度。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生态旅游等产业的发展,实现生态与经济的良性互动,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原则:整体性原则,将山水林田湖草视为一个有机整体,统筹考虑各生态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进行系统性的生态修复和景观规划,避免单一要素的片面修复和建设。生态优先原则,始终把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放在首位,遵循自然生态规律,采用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相结合的方法,减少对生态系统的人为干扰,确保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发展。因地制宜原则,根据且末-若羌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生态环境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制定适合本地区的生态修复和景观提升方案,选择适宜的植物品种、修复技术和景观设计手法,充分体现地域特色。可持续发展原则,注重生态修复和景观建设的长期效果,建立长效的生态保护和管理机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避免过度开发和破坏,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
3风景区生态破坏现状分析
3.1植被破坏
在风景区开发建设过程中,如修建道路、建筑物等基础设施,往往会大面积砍伐树木、破坏植被。此外,不合理的旅游设施布局,如过度密集的观景台、餐厅等,也会侵占植被生长空间,导致植被覆盖率下降。大量游客的涌入使得风景区内部分区域的植被遭到践踏。一些游客偏离指定的游览路线,直接踩踏草地、灌丛等,影响植被的正常生长和繁殖,甚至导致某些珍稀植物种群数量减少。
3.2水体污染与破坏
风景区内的旅游服务设施,如酒店、民宿等,如果污水处理不当,会将大量生活污水直接排入附近水体。这些污水中含有高浓度的有机物、氮、磷等污染物,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游客在水上娱乐活动中可能会丢弃垃圾,如塑料瓶、食品包装袋等,这些垃圾不仅影响水体美观,还可能分解产生有害物质[3]。此外,游船的燃油泄漏也会对水体造成污染,破坏水生态平衡。
3.3土壤侵蚀与退化
植被的减少使得土壤失去了植被根系的固持作用,在雨水冲刷和地表径流的作用下,土壤容易发生侵蚀。特别是在山区风景区,水土流失问题更为严重,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影响植被的生长和生态系统的稳定。在一些风景区周边存在农业生产,不合理的耕作方式、过度开垦等可能导致土壤结构破坏,加速土壤侵蚀。而且农药、化肥的使用不当也可能污染土壤,进一步影响风景区的生态环境。
3.4生物多样性受损
生态环境的破坏直接导致许多生物的栖息地丧失或破碎化。例如,湿地的填埋、森林的砍伐等减少了动物的栖息、觅食和繁殖空间,使得一些物种的数量急剧下降,甚至濒临灭绝。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外来物种可能通过游客携带或交通工具等途径进入风景区。一些外来物种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繁殖能力,会与本地物种竞争资源,挤压本地物种的生存空间,破坏原有的生物多样性。
4生态修复与景观提升的实施与管理
4.1风景区生态修复策略
4.1.1山体修复
针对山体植被退化的问题,采用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植被恢复。选择耐旱、耐寒、耐瘠薄的乡土植物品种,如柽柳、梭梭、沙拐枣等,按照乔、灌、草相结合的模式进行种植,构建多层次的植被群落结构,提高山体植被覆盖率,增强水土保持能力。对于山体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造成的边坡破坏,采取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理。在边坡上修建挡土墙、护坡网等工程设施,稳定边坡土体;同时,在边坡上种植攀缘植物和草本植物,如爬山虎、狗牙根等,通过植物根系的固土作用,进一步加固边坡,防止水土流失,美化山体景观。
4.1.2水体治理
对区域内的河流进行生态修复,首先开展河道清淤工作,清除河道内的淤泥、垃圾和污染物,恢复河道的行洪能力和自然形态。同时,在河道两侧建设生态护岸,采用石笼、生态砖、植被护坡等形式,为水生生物提供栖息和繁殖场所,增强河流的自净能力和生态功能。此外,通过建设橡胶坝、跌水等水利设施,增加河流的水面面积和水体流动性,改善河流水质和景观效果。对于萎缩的湖泊和退化的湿地,采取补水、退田还湖、湿地植被恢复等措施进行保护和修复。通过修建引水渠道,将周边河流的水引入湖泊湿地,增加水域面积和水深;在湿地周边恢复芦苇、菖蒲等水生植物群落,构建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提高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吸引候鸟栖息和繁衍,丰富风景区的生物多样性和景观资源。
4.1.3植被恢复
加强绿洲防护林体系建设,在绿洲边缘和农田周围种植防风固沙林带,选用杨树、柳树、沙枣等树种,形成多层次、多树种的防护林结构,有效抵御风沙侵袭,保护绿洲农田和人居环境。同时,对现有防护林进行更新改造和抚育管理,提高防护林的防护效能和景观质量。针对退化草地,采取围栏封育、松土补播、施肥灌溉等措施进行改良。选择适宜的优良牧草品种进行补播,如苜蓿、披碱草等,改善草地植被群落结构,提高草地生产力和植被覆盖度,恢复草地生态功能,同时也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优质的牧草资源,提升草原景观的观赏价值[4]。
4.2景观提升策略
4.2.1景观规划与设计
根据且末-若羌地区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在风景区内打造多个具有特色的景观节点,如高山观景台、沙漠风情园、河流生态廊道、湖泊湿地观鸟区等。通过合理的景观布局和设施建设,为游客提供多样化的观赏体验和休闲活动空间,突出风景区的特色和魅力。
结合地形地貌和生态修复区域,建设生态游步道系统,将各个景观节点有机连接起来。游步道采用生态环保材料,如木质、砖石等,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在游步道两侧设置休息亭、观景台、科普标识牌等设施,让游客在欣赏自然景观的同时,了解当地的生态知识和文化历史,增强游客的生态保护意识和旅游体验。
4.2.2文化融入与景观营造
深入挖掘且末-若羌地区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丝路文化等内涵,将文化元素融入到景观设计中。例如,在景区建筑、小品、标识牌等设计中运用当地传统的建筑风格和装饰图案,展示当地的文化特色;举办民俗文化活动和文化展览,让游客亲身感受当地的文化氛围,提升风景区的文化品位和吸引力。
依托生态修复工程成果,建设生态文化教育基地,开展生态科普教育活动。通过设置生态科普馆、野外实习基地、生态监测站等设施,向游客和当地居民普及生态知识,传播生态保护理念,提高公众的生态素养,使风景区成为生态文化教育的重要场所,进一步丰富风景区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5]。
5生态修复与景观提升的效益评估
5.1生态效益
通过实施生态修复与景观提升工程,且末-若羌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系统得到了显著改善。山体植被覆盖率提高,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河流水质明显改善,水体生态功能恢复;绿洲农田生态环境优化,土地生产力提升;湖泊湿地面积增加,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服务功能得到增强,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显著提高,为区域生态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5.2经济效益
随着风景区景观质量的提升和生态环境的改善,生态旅游等相关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游客数量逐年增加,旅游收入显著提高,带动了当地餐饮、住宿、交通等相关产业的繁荣,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通过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减少了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如水土流失治理降低了河道淤积和农田沙化的风险,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稳定性,间接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5.3社会效益
生态修复与景观提升工程的实施,为当地居民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了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同时,通过生态文化教育基地的建设和生态保护宣传教育活动的开展,增强了当地居民的生态保护意识和文化认同感,促进了社区的和谐发展。此外,优美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景观风貌也提升了当地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为区域的社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6]。
结论
且末-若羌重点生态功能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在生态修复与景观提升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山体修复、水体治理、植被恢复、景观规划设计以及生态管理与监测等一系列措施的实施,实现了生态系统的改善和景观质量的提升,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这一工程案例为其他风景区的生态修复与景观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证明了在生态脆弱地区,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实施生态修复与景观提升策略,可以实现生态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应继续加强对生态系统的研究和保护,不断探索创新生态修复技术和景观设计方法,完善生态管理与监测机制,推动生态修复与景观提升工作向更高水平迈进,为打造更多美丽、宜居、可持续发展的风景区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冯晓菁.基于生态网络的德兴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关键区识别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23.
[2]梁梦琦.风景名胜区森林植被景观提升改造规划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22.
[3]魏国艺.基于GIS的城市湖泊型风景区保护利用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22.
[4]苏霄.巢湖风景名胜区生态环境治理问题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22.
[5]杭海.风景区生态修复与景观提升策略——以采石风景名胜区为例[J].现代园艺,2022,45(08):164-166.
[6]周定君.生态修复和环保技术在风景区的应用探讨[J].环境与发展,2020,32(12):184-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