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优化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5-01-10
/ 2

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优化研究

吕微晗

420621 1990 1013 0073

摘要: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改善不但影响到建筑物本身的安全性,而且还影响了人们的生命和经济的安全,甚至是整个城市的平稳。通过对建筑构造的分布、材料的筛选和节点构造进行改善,可有效保证高层建筑在地震下维持一定的稳定性。同时,利用好的测定手段与智能化的管控机制,可及时地对建筑物的改变进行发现,并选择针对性的应对措施,以增强抗震特性的成效与反应速度。因此,本文从高层建筑的抗震反应的原理入手,提出了优化建筑抗震能力的方法与抗震加固的具体对策,以供借鉴。

关键词:高层建筑;抗震性能;优化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高楼已逐渐被人们所熟知,它既是城市的地标,又是当今城市进展的主要内容,也是技术发展与经济进步的重要象征,对缓解我国城市人口密度大、用地紧张等矛盾具有十分关键的意义。但是,在针对各种的自然灾害时,特别是在遭受地震时,高层建筑的安全问题已经变得不可忽视。地震是具有破坏性以及突发性的一种自然灾害,严重影响着高层建筑的安全性。对其有关的抗震设置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既是当前工程技术方面的所需,也是关系到人民群众财产与人身安全的根本保证。

一、抗震设计的主要原理

(一)选择适宜的位置

选取正确的位置是进行抗震设计的重要条件,它能有效减小地震效应对于建筑造成的影响。高层建筑所处位置的选择需避开高地震烈度区、地质结构不正常等区域,选取地震烈度很低、地质平稳等位置。

(二)隔震及减震技术

减震技术主要是加装阻尼器、减震器等设施,利用地震能量的损耗降低建筑物的振动幅值。隔震技术是将建筑物和地基进行有效的分离,从而避免建筑物在地震之中遭受地面运动的冲击,从而降低地震对建筑物带来的损害。

(三)强化构造

为保证房屋在强震作用下不发生坍塌或者破坏,必须严格遵守我国与区域现行抗震设计相关的要求。比如,选择钢构造或者钢筋混凝土,为了提高建筑物的整体延性与刚性,在抗震方面可以采取一些措施。

(四)对地震风险进行合理评估

对地震的烈度、频度和地质情况等原因进行了研究。依据评定的结论,明确建筑的指标与抗震对策,以保证在地震之中建筑的安全度。

二、具体的优化策略

(一)需求探究

由于各区域的地质状况及地震频度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在进行设计时,应结合工程的具体要求,制定相应的抗震设计规范及相关的参数。首先,根据地震的资料及研究以往的震害资料,能有效预估地震对于高层建筑的破坏程度,进而制定出针对性的抗震方式。其次,由于以外的钢筋混凝土体系在地震反应能力方面相较有限,建议采取框架-剪力墙、剪力墙等新的抗震构造模式。另外,采用新的材料如钢结构、混凝土等能够增强抗震的能力,降低地震损害建筑构造的程度。此外,选取阻尼器、减震设施等方式,能降低建筑物在强震下的震动,从而强化建筑的安全与平稳度。

(二)结构材料的改善和使用

其主要体现在:(1)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因其优异的力学和耐久能力,在抗震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UHPC有着较高的密度,其的抗压性、抗折性能均优于常规的混凝土,且在抗震方面具有较好的抗冲击性与平稳性。同时, UHPC有较强的自密实性、流动性,使得UHPC在复杂的工程建设中会更加有效。(2)高强钢有较优的韧性与强度,对改善建筑物的抗震能力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通过优化热处理技术以及合金成分,能改善材料的屈服度及塑性,让其在强震作用下出现大变形且不断裂。将该技术用于高层建筑的重点区域,可有效强化整个构造的抗震效果。(3)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P)具有高强、轻量化的特点,在加固抗震期间发挥最大化的优势,可用在对既有的墙体、梁柱等构件的加固中,从而加强其的抗震效果。同时,FRP有良好的易成型性以及抗腐蚀性,使得其在恶劣、复杂的条件下有更大的优越性。

(三)动力隔震体系的使用

在优化建筑抗震性能的措施当中,运用动力隔震体系属于是革命性的创新。该体系的思想主要是利用独特的工程方法,将高层建筑物的主要部分与地基之间分隔开来,可明显降低地震对于高层建筑带来的冲击。在实际工程中,隔振装置的使用要注意如下几个问题:一是减震垫的设计和使用。实施动力隔震体系时要重视以下内容:(1)设计和使用隔震支座。隔震支座为动力隔震体系之中的主要构件,设计时需和建筑结构的动力性能相吻合。隔震支座普遍的类型有滑动支座、高阻尼橡胶支座、铅心支座等。为保证在强震下能够将地震动向上层的传导,必须充分考虑高层建筑的刚性、品质以及期望的抗震性能。(2)对体系进行总体评价。动态隔震体系的效果,除了依靠隔震支座以外,还与体系整体的协同工作有关。这就需要对高层建筑的动力性能给予全面化评价,这包含了仿真各种特性、强度的地震严重影响高层的建筑。经评价,该体系能够满足不同地震情况下所期望的成效。(3)地震力传递方法的改善。对隔震体系进行设计时,最重要的是改进传递地震力的方式。这表明除隔震支座之外,还需对建筑物的其它构件(楼板、梁柱等)进行适当的优化,以保障在建筑当中地震力的传输更为平稳,降低对承重主体构造的影响。

(四)监管与评价综合风险

从地震发生的强度、可能性和阻尼比以及结构刚性等多个方面开展综合风险评价,既要考虑地震学,还需考虑阻尼比、抗震设计规范、结构的抗震性能以及以往的地震信息等因素。由多层面的评价,可使建筑物对未来可能发生之大震后的易损性有全方位的认识。在此基础上,选取好的计算建模与软件,对地震的造成影响进行仿真分析,可有效评估高层建筑在地震不同场景下出现的反应,这涵盖了结构破坏程度、高层建筑的振动方法、非结构要素等的影响。研究成果可用于确定建筑之中可能存在的薄弱部分,从而对结构的维修与改造加以指导。在风险判定结论的基础上,编制相应的灾害应对方案是极为关键的,这包含了震后疏散人员的应急方案、防护重点设施的方法以及应急救援队伍的组成等。应急计划的高校执行取决于常规的演习及对员工的培训,保证在具体的条件下可高校、快速地实施。需关注的是,管理综合风险属于一项不断进行的工作,必须对对高层建筑的抗震性给予定期性的监测与再评价。

(五)自适应控制及智能化监测体系的运用

(1)架构状态的实时监控。通过应变仪、加速度计、位移装置等传感网络实时地对结构的健康状况进行观测,不断地对建筑的主要结构指标实施测定,上述的传感器能有效获取建筑在正常及恶劣的环境(如地震)下的状态信息。利用探究上述的信息,工程人员能及时掌握高层建筑物的具体概况,对可能出现的结构性问题加以预警,且对其进行检修或者加固。(2)综合运用自适应控制体系。该体系有主动、被动的管控体系两种,能按照所获得的信息及外界条件的改变而做出相应的反应。比如,当结构遭受地震时,可通过改变建筑的刚性、阻尼系数等来降低震动以及可能存在的损害。这样的适应性使得建筑物能更好的处理诸如地震之类的自然灾害。(3)地震有关的预警和紧急反应。智能监控体系可起到整合预告地震能力的作用,其能对要出现地震提早几秒或数分钟内发出警报。为刚性以及阻尼比建筑物当中的自动安全体系(如应急疏散指示、电梯控制等)给予较多的时间,以此对楼内的人员及设施进行有效的防护。

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高层建筑在遭受地震等自然灾害的时候,其的抗震能力是决定其平稳及安全的关键性因素,所以,其抗震能力的改进变成了当前建筑行业中待解决的主要问题。经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探讨,工程人员需不断找寻完善的技术方法与设计思想,以此强化我国高层建筑的地震防护能力,确保人民群众的机体与经济的安全程度。

参考文献:

[1]吴可.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优化[J].模型世界,2024(19):169-172.

[2]李超,吴东豫.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优化研究[J].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24(3):117-119.

[3]徐骏.建筑结构抗震性能评估与优化设计研究[J].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24(11):10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