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黄冈考棚小学体育路校区
摘要: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小学阶段是孩子们文化认知和价值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语文教材作为传授知识与文化的重要载体,担负着重要的责任。因此,如何有效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并通过多元化的教学策略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认同感,成为当今教育研究的热点。本文通过分析小学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的体现,探讨了如何在教学中更好地融合和传承传统文化。
关键词: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学策略
引言:在这一背景下,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容不仅是学科知识的传递,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渠道。通过经典诗词、历史故事和传统人物的介绍,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和精神价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帮助他们在继承中创新、在学习中成长,从而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
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体现
1.传统文化篇目增加
全套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系统安排了131篇古诗文(统计范围包括课后练习、语文园地、古诗词诵读)。古诗文篇目占全部选篇的25.10%,在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篇目中占50.38%。这些篇目的增加,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的理解,还为他们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文化体验。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提升语言表达能力,更能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与归属感。
2.插图展现传统绘画特点
小学语文教材除了文字内容外,还利用插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许多教材中的插图借鉴了中国传统绘画风格,如工笔画、山水画、人物画等,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加直观地掌握传统艺术的表现技巧,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兴趣。这种视觉化的呈现方式,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文化体验,也使他们在享受美术艺术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二、小学语文教材传统文化内容的教学策略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
在小学阶段,鉴于学生思维活跃、情感丰富,教师应当构建与传统文化紧密相连的学习环境,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及学习热情。这样的做法不仅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意义的理解,还能在情感层面引起共鸣。通过引导学生沉浸在文化背景和故事情境中,教师能够帮助学生更加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使他们真正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比如,在解析《牛郎织女》这部民间故事时,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与该故事相关的动画短片或插图,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这段悲伤而美丽的爱情故事。为了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故事中的主题,如爱情的坚贞、天上的银河、以及每年七夕相会的美好期盼。通过提问,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如果他们是故事中的人物,如何感受牛郎织女的离别与重逢,从而让学生对传统故事产生情感认同。在这样的情境化学习过程中,不仅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故事情节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还能增强他们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整体认识和归属感,进一步激发其探索更多传统文化内容的兴趣。
2.搭建支架,多种方式教学传统文化内容
传统文化的内容涵盖了众多思想、历史事件及艺术表现形式,常常让学生感到复杂和抽象。因此,教师需要通过多种方式搭建知识支架,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并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通过有条理的教学设计和层次分明的教学方法,学生能够更系统地掌握传统文化的核心要义。在此过程中,教师还需激发学生的思考与讨论,并通过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培养其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例如,在教授《示儿》这首古诗时,教师可以先从背景知识入手,简要介绍诗歌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生平。《示儿》是陆游为其儿子所写,表达了他临终时的遗愿和家国情怀。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情感表达,探讨陆游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以及对后代的期许。同时,教师可以将这些诗歌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例如讨论他们如何理解“家国情怀”以及自己对家乡的感受。通过这样一种循序渐进的学习方式,学生们能够在交流互动中培养起对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深厚感情。
3.重视实践,在活动中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的学习离不开实践活动的推动。单纯依靠理论知识往往难以有效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及其传承意识。因此,教师应注重设计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文化的魅力。通过实践,学生们可以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从而进一步增强其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意识。
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与传统文化相关的遗址或博物馆,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知历史的深厚与文化的底蕴。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书法创作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体验书法艺术的魅力。通过挥毫泼墨,学生不仅能学习到书法的基本技巧,还能在传统书法的艺术氛围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为进一步推广传统文化,教师还可以策划古文诵读竞赛,鼓励学生通过朗读古代诗词来体会古人的思想情感。这些实践活动不仅能促进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它们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感,从而培养其文化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结束语: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容,不仅是对孩子们语言能力的培养,更是对他们文化素养和价值观的塑造。通过创设情境、搭建支架、注重实践等多种教学策略,教师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他们的文化归属感和社会责任感。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护并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不仅是教育工作者的任务,也是每一位炎黄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展望未来,应当继续探索更加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以支持传统文化的延续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陆正,赵岩.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中华文化认同”:内容呈现与教学路径[J].民族教育研究,2021,32(02):34-43.
[2]肖宗玲.统编教材中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中的构建及体现[J].教育观察,2020,9(03):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