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材料趣味 发现自然美感——利用“室外美术课”提升学生审美感知能力的实践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5-01-10
/ 2

探索材料趣味 发现自然美感——利用“室外美术课”提升学生审美感知能力的实践研究

郭建泽

火箭农场第一学校  839000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利用“室外美术课”作为教学手段,通过探索自然材料与环境的趣味,来提升学生审美感知能力的实践研究。通过分析当前美术教育现状,指出室内教学在培养学生审美方面的局限性,进而提出利用室外美术课激发学生观察生活、感知自然美的策略。

关键词:室外美术课;审美感知能力;自然材料;综合艺术素养

引 言

美术教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载着培养学生艺术素养与创造力的使命,还深刻影响着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情感表达与社会理解力。然而,在当前教学环境中,美术教育面临诸多挑战,同时,部分学校对美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教学资源分配不均,进一步制约了美术教育的发展。

为应对挑战,本研究紧密结合《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精神,旨在通过引入室外美术课这一创新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加开放、自由的学习环境。本研究将围绕这一核心议题,进行深入探究与实践,为美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与借鉴。

一、现状扫描:当前小学美术教育的问题概述

(一)室内教学局限:技法与感知的失衡

当前小学美术教育在室内课堂中常陷于技法传授的窠臼,课程内容单一,偏重技能训练,却忽略了学生审美感知能力的多元化培育。这种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对美的多元探索,使之难以跨越教室四壁,触及更广阔的艺术天地,进而限制了其审美视野的拓展与深化。

(二)审美感知短板:引导与自主的脱节

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在审美感知过程中过度依赖教师的直接引导,缺乏自主思考与判断的能力。面对艺术作品时,他们往往止于表面欣赏,难以深入挖掘作品的深层意蕴与情感表达,导致审美体验停留于浅表层面,难以形成深刻且个性化的审美见解。

(三)室外课新探索:实践与感知的共鸣

“室外美术课”正逐步融入小学美术教育体系。这一创新实践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审美体验,还促使他们在亲身实践中提升审美感知力,实现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有机结合。

二、意义挖掘:利用室外美术课提升学生审美感知能力的价值

(一)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审美能力作为个人综合素质的关键组成部分,不仅塑造着个体的情感表达与文化理解,更是激发创新思维、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驱动力。在快速变化的当代社会,良好的审美能力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促进文化多元共生的桥梁。

(二)室外美术课的独特价值

室外美术课以其独特的空间优势为学生打开了一扇通往广阔自然与社会的窗户。这种沉浸式的学习模式,有效促进了学生审美感知的深化与细化,使他们在与世界的直接对话中,构建起更加立体、生动的审美认知框架。

(三)自然材料在审美教育中的应用

自然材料作为室外美术课的天然素材库,其多样性、可变性和可再生性为审美教育提供了无限的创造空间。学生通过亲手采集、加工、利用自然材料,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在这一过程中激发了无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三、路径导航:利用室外美术课提升学生审美感知能力的实践策略

(一)生活化教学资源的应用

在实施“室外美术课”以提升学生审美感知能力的策略中,首要任务是深入挖掘生活化教学资源,以人教版美术三年级上册《天然的纹理》为例:

1.贴近生活启慧眼,自然纹理成教材

引导学生欣赏李以泰的版画《三潭情思——西子湖之三》中水波与建筑的交织纹理,以及舒春光拓印画《清夏》中树叶与光影的和谐共生,以此作为学生探索自然纹理的起点。随后鼓励学生走出教室,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生活中那些不经意间的美丽纹理,从家中旧木板的岁月痕迹,到校园小径旁落叶的细腻脉络,每一处都是自然与生活的馈赠。

2.引导实践促创新,拓印添画展个性

收集到表面具有独特纹理的物体后,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拓印实验。教师需耐心演示拓印的基本方法。随后鼓励学生自由发挥,在拓印的基础上添加自己的创意元素,通过色彩、线条或图形的组合,将个人情感与想象力融入作品中。

(二)发散性思维的引导

在“室外美术课”中,通过发散性思维的引导,可以为学生搭建一个自由探索与创造的舞台,以提升其审美感知的维度,以人教版美术三年级上册《团包纸工》为例:

1.特性探索启新思,纸韵魅力共赏析

在室外美术课的自然材料教学环节,以陈寿鹏的纸工作品“小女孩”为引子,引导学生聚焦于皱纸这一独特媒介。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皱纸,感受其独特的柔软性,探讨这种特性如何赋予纸工作品以生命般的动感。进而通过设问引导学生深入剖析皱纸的可塑性与色彩多样性,理解这些材质特性如何为艺术创作提供无限可能。鼓励学生发挥想象,思考如何利用皱纸的这些特性创造出别具一格的艺术作品,为后续的动手实践奠定坚实的思维基础。

2.小组合作研方法,自然材料展创意

将学生分成小组,鼓励他们走出教室,在自然环境中寻找收集创作材料。随后小组内展开讨论,结合自然材料的特性,共同探索团包纸工与自然材料融合的创新方法。学生们通过集思广益,设计出各具特色的纸工方案,并动手将自然材料与皱纸巧妙结合,制作出富有自然韵味又不失艺术感的作品。

3.引导观察促反思,审美感知再提升

创作完成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展示与交流。通过对比分析,发现不同作品在材质运用、色彩搭配、创意表达等方面的亮点与不足。鼓励学生积极分享创作过程中的心得与感悟,促进审美感知的相互启发与提升。

(三)科技手段的辅助应用

在探索如何利用“室外美术课”提升学生审美感知能力的实践策略中,科技手段的巧妙融入为教学活动开辟了新径。以人教版美术四年级上册《彩墨世界》为例:

1.虚拟现实拓展视野,自然之美触手可及

借助VR技术,教师可以为学生打造一场身临其境的自然探索之旅。学生不仅能够“走进”虚拟的自然环境中近距离观察各种自然材料的形态、色彩与纹理,还能通过VR技术模拟的交互体验感受自然材料在不同光线、角度下的变化,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其美学价值。为后续的自然材料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来源。

2.多媒体记录创意轨迹,自然材料作品生动呈现

鼓励学生利用平板或手机等多媒体设备记录自己的创作灵感、设计思路及制作过程。这些珍贵的影像资料不仅记录了学生们与自然材料的亲密接触与创意碰撞,也为作品的展示与评价提供了直观而生动的依据。学生们可以通过多媒体平台分享自己的创作故事,展示作品的独特魅力,同时接受来自同伴和教师的反馈与建议。

四、结语

本文总结了利用“室外美术课”提升学生审美感知能力的研究内容与发现,强调了该教学模式的重要性与有效性。通过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室外美术课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审美体验,还促进了其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发展。未来,建议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将室外美术课的精髓融入更广泛的美术教育领域,以全面增强学生的艺术素养与审美能力,为学生艺术修养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苏丹.重视创意实践,培养创新能力——小学美术创意绘画教学策略[J].考试周刊,2023.01.

[2]陈巧铃.基于美术核心素养的小学项目化学习[J].华夏教师,2022.12.

[3]洪雪婷.优化美术教学发展核心素养[J].名师在线,2020.05.

[4]万金平.新课改背景下小学美术教学方式的转变[J].才智,2020(15).

[5]王焱.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路径[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