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惠州市第一中学附属金山湖学校 广东 惠州 516007
摘 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已成为小学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议题。德育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基础,而心理健康教育则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个人成长。两者的融合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全面素质,还能有效应对当前教育环境中面临的挑战。基于此,本文旨在探讨小学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策略与实践,分析两者的内在联系和相互补充性,以及融合教育对学生个人成长和社会适应能力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小学德育教育;融合思考
前言:德育教育在实践中不仅要依靠专业的理论做基础,更需要基于学生的实践感受,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开展教育。而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的融合,是提升德育教育效果与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对于小学生来说,基于立德树人的宏观教育目标,其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既要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又要以严格的思想道德规范引导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因此,综合教育引导更能从各角度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同时,为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更加充足的空间。
1、小学德育与心理教育的关系
1.1互为补充走向融合
小学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方面互为补充,相互借力,共同推进学生在道德和心理素质上的全面成长。德育教育关注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着力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注重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包括自我认知、情绪调节、人际沟通与合作等多方面能力。两者结合,使得学生在培养道德品质的同时,也能够关注心理健康的发展,实现双重促进,不仅满足个体健康成长的需求,还助力于国家人才培养战略的实施。
1.2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生成长过程中具有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的作用。心理素质是促进德育教育更好实施的基础条件,当学生具备较高的心理素质时,更容易接受德育教育引导,更能承担社会责任,具备良好的公民素质。同时,德育教育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道德基础,道德品质对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产生积极影响,使其更容易形成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心理素质。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为学生提供一个和谐的环境,助力其成长为有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
2、小学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现状及问题
2.1两者联系日益密切,融合呈现发展趋势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广,小学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融合日益加深。这种融合在教育理念、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活动等方面展现出明显的发展趋势。一方面,在小学德育课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情感教育、自我认知和同理心培养等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渗透,强调引导学生培养积极健康的心态。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也开始融入道德规范的引导,注重正确价值观的培养。这两者在教育目标上达成高度一致,都追求学生德智体美等多维度地全面发展。特别是在当前社会竞争压力不断增大的情况下,小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和不良行为呈上升趋势,因此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融合变得势在必行。一些小学已经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德育课程大纲,各种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也广泛开展于日常的德育教学之中。
2.2活动形式单一,缺乏吸引力
不少小学在开展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时,仅注重课堂教学,活动形式单一。大多数时间都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说教,偶尔采用课本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几乎没有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兴趣和认知特征,设计一些互动性强、形式多样的活动。比如,针对低年级学生,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寓教于乐的游戏活动,通过游戏规则巧妙地引导学生体会团结友爱等道德素质;针对高年级学生,可以设计一些体验活动,通过角色扮演和模拟情境,让学生感受不同选择带来的后果。但是,这样形式多样、贴近学生兴趣的活动在实际教学中还非常缺乏。大多数德育课堂仅仅停留在教师说、学生听的传统模式上,导致不少学生觉得枯燥乏味,甚至产生厌学情绪。缺乏启发性和趣味性的活动形式,也减弱了德育对学生的影响力。因此,这种活动形式单一的问题亟须引起重视。
3、心理健康教育与小学德育教育的融合途径
3.1情感共鸣,以心换心
在小学德育教学中,学生虽然年纪小,但是内心世界里充满了丰富的情感。他们纯真、善良,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好奇。在德育教学中,如果教师只是机械性地讲道理,学生可能很难真正理解和接受。但如果教师能引入一些真实的、贴近孩子们生活的故事,情况就会大不相同。为了实现这一融合途径的价值,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首先,教师可以用生动的语言描述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场景,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清晰的画面,从而引发他们的情感共鸣。
如,小学四年级学生小明,性格内向,胆小怕事。在课堂上不敢发言,遇到问题也不敢向老师和同学请教。学习成绩一般,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也比较紧张。班主任老师发现小明的问题后,主动与他交流,了解他的心理状态。老师鼓励小明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给予他充分的肯定和支持。同时,老师还组织班级活动,让小明有机会与同学们一起玩耍、交流,逐渐融入到班级中。在思想品德课上,老师采用榜样示范法,讲述了一些勇敢自信的人物故事,让小明学习他们的精神。同时,老师还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让小明与其他同学一起讨论问题、完成任务。通过小组合作,小明逐渐克服了胆小怕事的心理,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也得到了改善。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小明的性格变得开朗了许多,在课堂上也敢于发言了。他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更加融洽,学习成绩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3.2教育方法融合共促成长
在推动小学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整合道路中,关键在于实现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策略的有效融合,共同推动学生全面成长。具体来说,我们可以通过将道德准则、价值取向、道德情怀与心理健康知识、情感智能培训、人际沟通技巧等内容有机结合,使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得到全方位的展现,这包括课程教学、课题研究和实际活动等多个层面,还可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心身调适法等现代教育理念,激发学生自主遵循道德规范,培养牢固的价值观,并积极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例如:小学五年级学生小红,学习成绩优秀,但自尊心很强,不能接受批评。一旦受到老师或家长的批评,就会情绪低落,甚至哭泣。班主任及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对小红进行个别辅导,帮助她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学会接受批评。班主任通过与小红交流,让她明白批评是为了帮助她更好地成长,而不是否定她的努力。同时,班主任还与小红的家长沟通,让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多给予小红鼓励和支持,帮助她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在思想品德课上,老师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了一个“接受批评,成长进步”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们在情境中体验到接受批评的重要性,并学会如何正确对待批评。小红在情境中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的问题,逐渐学会了接受批评,调整自己的心态。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小红的自尊心得到了合理的调整,能够正确对待批评。她的情绪也变得更加稳定,学习和生活更加积极向上。
结束语:
概而言之,在当今社会背景下,满足今后发展的需求,则应着重培养学生各方面综合素养,开展德育教育时还应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因此,教师应积极转变固有思维,对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正确定位,增强自身专业能力与综合素养,采取科学措施将两者相互融合,进一步的促进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为他们的个性化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马鸣凤.农村小学德育活动微创新实践研究[J].考试周刊,2023,(51):18-21.
[2]王颀.新课标背景下小学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3,(12):263-265.
[3]王萌.小学德育和心理教育在少先队工作中的应用[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3,8(23):28-30.
[4]林晓华.探究德育在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华夏教师,2023,(34):24-26.
[5]唐先武.以德育为基础的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J].贺州学院学报,2023,39(S1):123-127.
[6]龚秋云.小学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策略探究[J].中小学班主任,2023,(21):55-56.
[7]邰兴旺.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双向结合路径分析[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3,8(18):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