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县级融媒体发展成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5-01-10
/ 2

内蒙古自治区县级融媒体发展成效

包塔娜

内蒙古通辽市科左后旗融媒体中心  内蒙古 科左后旗028100

摘要:2018年10月,内蒙古自治区旗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工作正式开启,截至2020年,全区103个旗县(区市)融媒体中心已全部挂牌运行,并顺利入驻“草原云”平台,完成率100%。经过几年的摸索尝试,全区旗县级融媒体中心不断深化内容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全媒体传播体系从最初的“建”逐渐向“融”转变,实现从传统媒体向融合媒体发展的纵深蜕变。

关键词:融媒体中心;媒体融合;建设成效

内蒙古县级融媒体中心自2020年全部挂牌后,旗县级融媒体中心改革正式进入了实质性阶段[1]。虽然各(区)旗县经济发展水平、媒体发展潜力、技术人员、扶持政策不尽相同,但凭借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务实作风,基层县级融媒体中心克服了重重困难,实现了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初步胜利,即结合本机构内部资源,推出涵盖微博、微信公众号、客户端在内的融媒体产品发布渠道,个别地区融媒体发布平台选择略有不同,有些倾向于短视频类平台,有些则主攻社交媒体账号平台。但总体来说,基层融媒体中心正向着集媒体、政务、服务和多种增值功能于一体的融合发展之路迈进。同时,全区有41个蒙汉语融媒体中心,拥有独立的蒙古语传播平台,用足“融”政策,建设高素质融媒人才队伍,各级融媒体中心依托自身优势,找补短板不足,进一步发掘竞争优势。

一、“四名”评比树立发展新标杆

“四名”评选大赛是由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领导,内蒙古日报社承办,内蒙古各基层县级融媒体中心广泛参与的评选活动,其中“四名”是指名栏目、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播,目前该评选活动已进行两届。

“名栏目”评选结果中,既有展现百年辉煌党史、传承红色基因的开鲁县《融媒主播说党史》,也有以介绍小城特色、民俗风情、民间文化为主的阿荣旗《阿荣风采》,不只有问需于民、问政于民,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阿拉善左旗《驼乡云声》,还有以探究草原风光、寻觅饕餮美食、全面体现地区文化旅游资源的锡林浩特《逛马都》。

“名记者”中,来自东胜区、红山区、乌兰浩特市兴安盟等融媒体中心的共十位摄像记者也榜上有名。这些坚守在自身岗位默默无闻的记者们既看过城市上空最美的日出,也领略过家乡的万家灯火,体验过视频被一次次打回重做的辛酸,也感受过作品点击量暴增被人称赞的获得感。

“名编辑”经过两届的评选过程,候选人也进一步下沉到基层旗县融媒体中心。在第一届评选中,来自红山区的候选人杨皓越策划的作品《对夹出炉记》《刀、木、魂》先后登录学习强国平台百灵藏栏目,《加油啊热干面!赤峰小对夹陪你一起挺过去!》被央视新闻移动网、央视客户端首页分享推荐。

“名主播”则更体现了融媒发展新格局下主持人的“新风采”和“多元化”。名主播更体现了节目的自身定位和风格审美,诸如《素说赤峰》《V行赤峰》的主持人李嘉琦不仅是该节目的主持人,更参与了每期节目的选题、备稿以及策划,只有将主播本人特色更好的融入栏目和作品本身,才能将传播效果最大化,践行好全能媒体人职责。

二、有效促进民族地区和谐稳定

经过几年的探索发展,各级各地融媒体中心不仅在传播新闻产品、提供生活服务、传递文化特色和加强舆论引导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更在“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边疆地区和谐稳定等方面发挥了关键性作用[2]

本文通过抽样调查的方式,对呼和浩特市、包头市、赤峰市、通辽市科左后旗融媒体中心四家融媒体中心微信公众号进行分析,以“民族”“通用语言”为关键词,从2019年1月14日至2022年6月3日,整理出科左后旗融媒体中心有关“民族”字样的文章共114条,含有“通用语言”字样的文章120条。包头市融媒体中心拥有包括“包头广播电视台”“逐鹿新闻”“直播包头”等多个微信公众号,这次采样只选取“逐鹿新闻”进行调查分析,从2015年1月22日至2022年6月3日含“民族”字样的文章共140条。《霸屏16分38秒!包头再上央视》推文创下4.6万阅读量。赤峰市融媒体中心全媒体平台为“我的新红山”,从2018年7月10日至2022年5月19日,共搜索出“民族”为关键词内容共100条;从2020年9月1日起至2021年4月4日,以“通用语言”为关键词的文章47篇。呼和浩特市融媒体中心“青橙融媒”为呼和浩特市委员会宣传部认证的官方媒体,从2019年1月14日至2022年5月28日,关键词为“民族”二字的文章共69条,2014年10月26日至2022年5月31日,含有“通用语言”为关键词的新闻共78条。四家融媒体中心微信公众号所发布的内容,无论从会议纪要、政策解读、群众活动、还是文化建设等方面,都将引导群众充分了解熟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融媒体中心日常宣传工作的重点之一,强调构建民族共融、共同进步的“拟态环境”,充分发挥了新时代下主流媒体的新闻宣传作用。

三、有效助推脱贫攻坚与地域文化传播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虽然我们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已经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但在实际发展中仍然面临着不少问题,最难克服的最大短板就是贫困地区和人口的整体脱贫问题。党中央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共享小康社会红利是未来的主攻方向,也是我党对人民的郑重承诺。几年来,内蒙古自治区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在努力完成脱贫指标、大踏步追赶全国脱贫行列中也交出了一份相对满意的答卷。经过全区群众的共同努力,57个贫困旗县及3681个贫困嘎查村全部摘帽,157万贫困人口于2020年底全部脱贫。而在这场旷日持久的脱贫持久战中,来自广大基层融媒体中心的新闻报道工作更是功不可没[3]

在宣传地域文化、打造地区名片方面,科左后旗融媒体中心紧扣文化生态旅游产业特点,对上榜“内蒙古文化和旅游好资源发现名录”的大青沟国家AAAA级景区,阿古拉“敖包相会”文化旅游主题小镇、僧格林沁王府等旅游、文化、生态等资源进行全方位宣传,并联合多部门连续举办了5届乌旦塔拉枫叶节和3届“敖包相会”主题活动,地区知名度逐步提升,“英雄上马的地方”区域品牌影响力不断增强。库伦旗融媒体中心以突出荞麦、安代、黄牛三大特色为设计思路巧妙构思,推出荞宝宝、安琪琪、牛壮壮三个卡通IP宣传形象,以IP形象为支点和纽带,串联起历史文化、自然生态等各领域,持续培育新业态、新产品、新服务。库伦旗融媒体中心向央视科教推介的《“中国影像方志”库伦旗介绍》也通过多个平台全方位展现了当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安代舞、蒙古族长调民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掷布鲁、库伦荞面制作技艺以及库伦三大寺、“东北第一漠”库伦银沙湾等丰富的人文景观和历史资源。

四、结论

内蒙古自治区旗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工作始于2018年,目前全区103个旗县区市融媒体中心已全部挂牌运行,并顺利入驻“草原云”平台。经过几年的摸索尝试,全区旗县级融媒体中心不断深化内容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全媒体传播体系从最初的“建”逐渐向“融”转变,实现从传统媒体向融合媒体发展的纵深蜕变。几年来,全区融媒体中心在自身建设中分别在宣传全国及全区两会精神、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扫黑除恶等方面蓄力报道,并结合自治区那达慕、马博会、叙事民歌、草原文化节等民族元素规划设计出一系列融媒体精品,主流媒体影响力持续提升与扩大。

参考文献:

[1]仪名海,杜雨昕.对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分析——以内蒙古部分旗县为例[J].阴山学刊,2020(6):100-101.

[2]刘国栋.内蒙古旗县级融媒体中心发展问题与对策思考[J].新闻论坛,2020(4):1-2.

[3]毛湛文.民族地区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困境与突围——基于内蒙古自治区的调研和思考[J].青年记者,2019(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