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丹县城关小学 陕西 延安 717500
摘要:培养小学生的数感对于提高数学思维敏感度和核心素养发展具有重要价值。本文主要分析新课程标准下小学生数感能力的培养策略,教师可以通过设计趣味问题、重视数学实验、引入数形结合思想和立足实际生活等方式,有效促进学生数感的形成与发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提高数学学习的效率。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小学生;数感能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了“数感”这一核心素养的重要性。数感是形成抽象能力的基石,有助于学生理解数的意义和数量关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关注数感的具体特征,根据学生能力水平,积极探索培养策略。数感的培养能让学生初步感受数学表达的简洁与精确,增强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一、设计趣味问题,激发数感
新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学提出了具体要求,强调在教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数感能力,以便让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对数字观察的敏锐度。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通过引出一些相对趣味的问题来激活学生的思维。例如,在教授《圆》这一章节时,可以设计一个实际问题:“某圆形广场中需设计一个圆形喷泉,已知喷泉的周长是25.12米,从圆形喷泉出发,到广场的边缘一共有 10 米,请计算广场中可活动的面积。”既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够锻炼学生的数感能力。此问题中,数字“25.12”是关键,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理解这个数字代表的是喷泉的周长,然后通过圆周率的运用,推算出喷泉的直径和半径。同样地,考虑到喷泉到广场边缘的距离,学生可以计算出广场的半径,进而得出广场的面积,广场的面积减去喷泉的面积才是广场中可活动的面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将数据关系转化为实际物体数量上的变化,从而增强对数学知识的理解。通过这种方式的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与圆有关的实际问题,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数感能力和对数字的敏锐感知能力,有助于学生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更好地观察数字、理解数据关系,从而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二、重视数学实验,培养数感
重视数学实验是培养学生数学数感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实际动手操作,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感受数学概念和规律,从而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富有创意的实验活动。例如,在教授《线段、直线、射线》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亲自绘制和观察这些基本图形的特点。通过实际操作,学生能够更加清晰地理解线段、直线和射线的定义及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此外,教师还可以安排一些简单的实验活动,如利用直尺和铅笔在纸上绘制不同类型线段,让学生观察和比较线段的长度和方向,进一步巩固对图形的认识。再如《角的度量》,教师可设计角度测量实验,通过让学生亲自操作测量仪器,观察角的大小和关系,学生可以更深刻地感受到角度的变化和不同角度之间的差异,不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而且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同时,引入一些趣味性的角度测量活动,如使用纸张折叠成各种形状并测量角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所学知识。在实验活动中,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探究以及讨论和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意识。
三、引入数形结合思想,发展数感
在学生数感的培养期间,数形结合的方法尤为适用。教师通过图形将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错综复杂的数量关系,降低问题的难度,还能让学生在训练中实现抽象思维的发展。在“倍的认识”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基于生活事件为学生提出这样一道问题:小丽和小明分别拥有5元和15元,小明的钱数是小丽的几倍?此问题直接考察学生对倍数的理解。针对部分学生发散思维较弱的情况,教师可采用数形结合的教学方法。首先,将小丽和小明的钱数以图形方式表示,小丽的5元为5个“○”,小明的15元则为相应的15个“○”。
小丽的钱数:○○○○○
小明的钱数:○○○○○○○○○○○○○○○
进一步教师可引导学生将小丽的钱数视为“单位1”,那么小明的钱数就相当于三个这样的“单位1”。因此,要求出小明钱数是小丽的几倍,即求15里面包含几个5,这可以通过除法运算“15÷5=3”得出。在完成计算后,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还可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推理,验证答案的正确性。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倍的理解,还能提高其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立足实际生活,升华数感
新课程标准中,对于学生数学探究能力的提升也有明确要求,教师应当将数学知识的教授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为学生设计出具有探究性的问题,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现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依据每一章节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深入到具体活动中去发现和掌握知识。例如,在教授《折线统计图》这一章节时,除了教授学生直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和读图识图技巧,教师还可以设计探究活动。为学生准备一个正在发芽的大蒜放在教室,让学生在接下来的一周内,每日记录大蒜的生长情况。随后,学生需根据实际数据,利用折线统计图的方式将大蒜的生长过程呈现出来。这一过程不但锻炼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而且还让学生亲身体验了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当学生得到一组如“1,3,5,8,14,17,19……”的数据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推测。通过观察折线统计图,学生可以合理推测出接下来一天大蒜苗的大致长度。通过推论过程,能够增强学生的数感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和预测能力。因此,通过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设计出具有探究性的问题,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水平,不仅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途径。
总结
综上所述,小学生数感能力的养成是教育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需要教师耐心引导和长期积累。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感思维,通过让学生接触真实情境、发表个人观点、从不同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以深化教育效果。因此,教师应当系统、全面地开展数感能力培养,以实现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王丽兵.以"三改"落实儿童量感培养--以"体积与容积"一课教学为例[J].小学教学:数学版, 2021, 000(011):P.20-22.
[2]汪洋.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数感与量感[J].读写算, 2024(12):74-76.
[3]曹丽花 杨太梅 马金晶.课程标准视域下小学智力障碍学生数感培养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 2023(11):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