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粮粮谷大米管理部 北京市 100010
摘要:水稻加工副产物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具有作为饲料资源的巨大潜力。本文详细阐述了稻壳、米糠、碎米等副产物的营养特性,综述了其在畜禽和水产饲料中的应用现状,深入探索了可行的发展策略,如精准评估营养价值、采用高效去除抗营养因子方法、优化加工处理技术、建立严格质量安全标准以及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等,旨在为水稻加工副产物的饲料资源化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推动农业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
关键词:水稻加工副产物;饲料资源化利用;营养特性;抗营养因子;加工处理
引言:水稻是全球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满足人类粮食需求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随着水稻产量的不断增加,水稻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数量也日益庞大。这些副产物主要包括稻壳、米糠、碎米等,如果不能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不仅会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还可能带来环境问题。近年来,将水稻加工副产物转化为饲料资源的研究和实践逐渐受到关注,这对于实现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降低饲料成本、提高养殖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1水稻加工副产物的营养特性
1.1稻壳
稻壳是水稻加工的主要副产物之一,其主要成分是纤维素、木质素和二氧化硅。稻壳中的纤维素含量较高,可达30%-40%,具有一定的填充作用,能够增加饲料在动物胃肠道中的停留时间,促进肠道蠕动。然而,木质素和二氧化硅的存在使得稻壳质地坚硬,难以被动物消化吸收,直接利用率较低。但经过适当的加工处理,如物理、化学或生物处理,稻壳的可消化性有望得到提高,从而释放出其中的营养成分,为动物提供能量。
1.2米糠
米糠是糙米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外层部分,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其中,粗蛋白质含量约为12%-16%,且氨基酸组成较为平衡,包含了动物生长所需的多种必需氨基酸,如赖氨酸、蛋氨酸等。米糠中的脂肪含量较高,可达15%-22%,主要为不饱和脂肪酸,如油酸、亚油酸等,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能够为动物提供能量,同时对动物的生长发育和免疫功能具有积极影响。此外,米糠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如维生素B族、维生素E等)、矿物质(如钙、磷、钾、镁等)以及膳食纤维等,这些营养成分对于维持动物的正常生理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1.3碎米
碎米是在稻谷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破碎米粒,其化学成分与大米相似,但在某些营养成分的含量上可能存在差异。碎米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较高,主要为淀粉,能够为动物提供大量的能量。同时,碎米中也含有一定量的蛋白质,约为7%-10%,以及少量的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碎米的消化率相对较高,易于被动物吸收利用,是一种优质的饲料原料。
2水稻加工副产物在饲料中的应用现状
2.1在畜禽饲料中的应用
2.1.1猪饲料
米糠在猪饲料中的应用较为广泛。研究表明,适量添加米糠能够提高猪的生长性能,改善猪肉品质。例如,在育肥猪饲料中添加一定比例的米糠,可以增加猪肉中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使猪肉更加鲜嫩多汁,同时降低背膘厚度。但由于米糠中脂肪含量较高,容易氧化酸败,影响饲料的适口性和营养价值,因此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储存条件和添加量。碎米也可作为猪饲料的能量来源,替代部分玉米,在不影响猪生长性能的前提下,降低饲料成本。
2.1.2家禽饲料
在家禽饲料中,稻壳、米糠和碎米都有一定的应用。稻壳经过处理后可作为家禽饲料的填充剂,增加饲料的体积,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家禽的胃肠道蠕动,促进消化。米糠中丰富的营养成分能够满足家禽生长发育的需求,提高家禽的产蛋率和蛋品质。例如,在蛋鸡饲料中添加适量的米糠,可提高蛋黄颜色和蛋壳质量。碎米则可作为家禽的能量饲料,尤其适用于雏禽,其较高的消化率有助于雏禽的快速生长。
2.2在水产饲料中的应用
2.2.1鱼类饲料
水稻加工副产物在鱼类饲料中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米糠中的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成分对鱼类的生长、免疫和繁殖性能具有积极影响。研究发现,在一些鱼类饲料中添加适量的米糠,能够提高鱼体的免疫力,降低疾病发生率,同时促进鱼类的生长发育,提高饲料利用率。碎米作为易消化的碳水化合物来源,可满足鱼类对能量的需求,尤其对于一些草食性或杂食性鱼类,碎米是一种理想的饲料原料。
2.2.2虾类饲料
在虾类养殖中,米糠和碎米也可作为饲料原料使用。米糠中的营养成分有助于虾类的蜕壳和生长,提高虾类的抗应激能力。碎米在虾类饲料中可提供能量支持,并且其颗粒大小适合虾类摄食。然而,由于虾类对饲料的品质和适口性要求较高,水稻加工副产物在虾类饲料中的应用需要进一步优化加工处理方法,以提高其在虾类饲料中的适用性。
3水稻加工副产物饲料资源化利用策略
3.1精准评估营养价值
建立更加科学、准确的水稻加工副产物营养价值评估体系,综合考虑原料来源、加工工艺、储存条件等因素对营养成分的影响。采用先进的分析技术,如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高效液相色谱技术等,对副产物的营养成分进行快速、准确的测定。同时,开展更多的动物试验,深入研究不同副产物在不同动物品种和生长阶段的营养利用效率,为饲料配方设计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3.2高效去除抗营养因子
探索多种方法联合使用去除抗营养因子的技术途径。例如,物理处理与生物处理相结合,先通过物理方法(如膨化、微波处理等)破坏抗营养因子的结构,再利用微生物发酵等生物方法进一步降解抗营养因子。对于植酸等抗营养因子,可采用添加植酸酶等酶制剂的方法进行降解,提高动物对矿物质等营养成分的利用率。同时,加强对抗营养因子去除效果的监测和评估,确保处理后的副产物符合饲料安全标准。
3.3优化加工处理技术
加大对水稻加工副产物加工处理技术的研发投入,鼓励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高效、环保、低成本的加工处理技术。在物理处理方面,进一步优化粉碎、膨化等工艺参数,提高处理效果;在化学处理方面,筛选安全、高效的化学试剂和处理方法,降低化学残留风险;在生物处理方面,加强对微生物菌株的筛选和培育,提高发酵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此外,注重开发综合利用技术,实现副产物的多层次增值利用。
3.4建立严格的质量安全标准
加强对水稻加工副产物的质量监管,建立从原料收集到产品加工全过程的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在原料收集环节,严格控制原料的来源和质量,避免混入杂质和受污染的原料;在储存环节,采取科学的储存方法,防止霉变和有害物质的产生;在加工环节,加强对加工过程的监控,确保产品符合饲料卫生标准。同时,加强对饲料产品中污染物的检测和监测,建立追溯体系,一旦发现问题能够及时溯源和处理。
3.5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通过优化产业链布局,降低水稻加工副产物的收集、运输和加工成本。例如,建立区域性的收集和加工中心,实现规模化经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对副产物饲料产品的研发和推广,提高其市场竞争力,通过与养殖企业合作等方式,拓展销售渠道,提高产品附加值。此外,政府应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如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水稻加工副产物的饲料资源化利用,推动产业发展。
结论:
水稻加工副产物的饲料资源化利用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意义。通过深入了解其营养特性,合理应用于畜禽和水产饲料中,并探索可行的发展策略,旨在实现水稻加工副产物的高效转化和利用,降低饲料成本,提高养殖效益,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未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技术的持续创新,水稻加工副产物有望在饲料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徐春春,纪龙,陈中督,等.2023年我国水稻产业形势分析及2024年展望[J].中国稻米,2024,30(2):1-4.
[2]成大宇.作物秸秆还田与水氮管理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D].扬州:扬州大学,2023.
[3]龙际飞,龙次民,樊祥宇,等.大米加工副产物对宁乡猪生长性能、胴体品质、肉品质及肠道黏膜形态的影响[J].动物营养学报,2020,32(1):9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