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南县玉泉幼儿园 236300
摘要:游戏课程化是一种通过游戏的力量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课程模式。游戏课程话是以游戏为动力,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课程模式。幼小衔接背景下,游戏课程化有利于促进幼儿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与学习环境,游戏课程化对幼儿学习与成长有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本文探究分析了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对幼小衔接的意义,以供参考。
关键词: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幼小衔接
前言:游戏课程化教育模式以幼儿游戏为出发点,根据幼儿的学习成长特点,为幼儿构建并引入新的游戏内容促使幼儿学习与发展,游戏课程化是以游戏为载体进行的,教师要在幼儿游戏过程中对幼儿进行观察,并适时予以幼儿指导,促进幼儿深入持续学习。在确保幼儿游戏权利的同时,要将游戏与教学自然衔接,幼小衔接背景下游戏课程化能够被学前儿童步入小学阶段学习生活奠定良好基础。
1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对幼小衔接的意义
1.1在游戏中便于促进幼儿心理发展
幼儿在进入小学之后一般面临着学习适应困难、社会适应困难等问题。而导致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是幼儿没有把控好自己心理发展的重要变化,不能在进入新环境后调整自己紧张、焦虑、恐惧等负面心理。实际上,趣味的游戏活动在幼儿的心理机能发展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幼小衔接教育阶段,幼儿的思维还没能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对事物的理解会受到事物最显著的知觉特征的影响。教师可以将游戏作为载体,设计趣味的衔接课程内容,让幼儿参与游戏活动,接受有效的引导与教育,减轻幼儿不必要的情绪压力,让幼儿学会自我疏解负面情绪,形成积极稳定的情绪,乐观地面对小学生活。
1.2在游戏中便于幼儿获得一定的社会经验
在以往开展幼小衔接教育时,幼儿园会带领幼儿去参观小学校园环境,了解小学生的上课情况与课后活动情况。实际上,这种做法并不能从根本上让幼儿建立正确的认知、熟悉小学生活,甚至有可能会让幼儿对小学生活产生排斥心理。要想解决这方面的问题,教师就要认识到小学是一个社会化现象更明显的新环境。教师应该在幼小衔接教育中让幼儿学习一些社会知识,获得一定的社会经验,让他们逐渐适应小学生活。而幼儿园游戏活动本身就具有较强的团体性特点,可以使幼儿掌握一些社会生活技能,增强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因此,幼儿园游戏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可以促进幼小衔接教育的顺利开展。
1.3在游戏中便于提高幼儿的学习能力
在进入小学之后,幼儿会面临着更高的学习要求。他们只有构建更复杂的思维模式,才能对学科知识进行有效学习。为了让幼儿能满足更高的学习要求,教师在幼小衔接教育中应注重发挥游戏的教育作用,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会主动接受信息,主动提高思维能力,完成游戏中的学习任务,这能在无形中增强幼儿的主动参与意识,提升幼儿的思维水平,增强其学习能力。其中,学习能力是幼儿以后在学习学科知识时必备的关键能力,教师应该在幼小衔接教育阶段以游戏活动为主要方式,让幼儿获得长期持久的学习能力。
2课程游戏化教学现状
注重游戏忽视教学。秉持这种观念的教师,单一的认为游戏的引入缺乏目的性、教学计划性,注重教师不能对游戏的游戏过程产生干预,甚至在游戏过程对幼儿秉持自由放任的管理态度,忽视对幼儿游戏意识的培养,也没有对幼儿生长特点进行分析。若幼儿长时间在这种思想中开展游戏化学习,不仅无法对游戏产生生动的了解和掌握,更难以得到知识、能力的提升。注重教学忽视游戏。对于这一思想观念,一些教师认为游戏是延伸教学的一种活动方式。教师直接将教学主题和游戏主题进行结合,为幼儿设定对应的游戏任务,难以发挥游戏的引导价值。如,教师为学生开展“迎国庆”主题活动,要求幼儿可以完成搭建天安门的游戏任务,并且在角色区域为幼儿布置“小红军”这一角色。但实际游戏过程中,会有一些幼儿受到教师的批评,还有幼儿向教师举报,有同学没有完成游戏任务。由此可以看出注重教学忽视游戏造成教师主导过程,导致幼儿失去对游戏选择的主动权。
3幼小衔接下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实施的主要策略
3.1明确课程衔接定位
幼儿园教育通常需时刻关注幼儿生活,根据教育环境以及教学资源,科学规划多样性的教学活动,利用课程游戏化以推动幼儿教育的全面开展,实现幼小衔接的总体目标,彰显幼儿教育的基本精神。由此在实施课程游戏化教学方法时,应当充分恰当定位,落实幼小衔接的实际要求,从小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避免枯燥的传播知识,影响幼儿学习动力,降低其学习兴趣。为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以游戏方式增强幼儿意识,使其主动融入到课堂教学中,确保幼儿在课堂游戏下受到良好启蒙,突出课程游戏化的有益性。教学时,可充分引导幼儿在活动操作中发现问题,并带领其寻找问题的原因,找出具体的解决方法,培养其思维的灵活性,增强幼儿的逻辑意识,使其进入小学阶段学习时能够敢于辩驳,加快其认知速度。通过课程游戏引发幼儿思考,促使其养成良好的思考意识,以体现幼儿的主动性思维。同时,在游戏化教学中,不断鼓励游戏积极探索,借助相关资源了解更多的知识内容,使其逐渐形成自主探究意识。
3.2课程游戏活动的进行
幼小衔接是幼儿性格养成的关键时期,在此时期通过强化幼儿兴趣,培养其行为习惯,以达到高效的教育效果,良好的习惯与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基础。通过开展课程游戏有效增强幼儿对课程内容的学习兴趣,以团队游戏方式可培养幼儿集体精神。为此,在实际教学中,可积极开展课程游戏实践活动,增强幼儿的合作意识,并在一日活动中增加幼儿的思维训练,确保其具备敏捷的思维,提高其注意力。例如,在一日活动中,可结合课程内容开展科学实验活动,调动幼儿的好奇心,使其高度关注实验过程。通过小实验促使幼儿了解不同的事物状态,增加幼儿的认知,从而引起其对事物的兴趣,使其更加专注于科学实验,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深入探究。同时,在教学时还可利用我国传统节日,在不同节日下开展相适宜的实践活动,促使幼儿逐渐了解各节日的基本来源以及具体习俗,从而强化幼儿的多项能力,使其更好的适应小学教育,突出课程游戏化的重要优势。
3.3通过“行为准则”系列绘本阅读,培养幼儿的规范意识
幼儿阶段主要以活动区游戏和集体教学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而小学阶段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对学生的纪律性和规范性有了更高的要求。显然,幼小衔接阶段的必修课要让幼儿树立规范意识。由此,幼儿教师可以灵活借助“行为准则”系列绘本阅读,对幼儿进行教育和引导,培养他们的规范意识。例如,幼儿教师可以在大班后期,有计划地引导幼儿家长在家开展《上学我会守纪律》系列绘本的亲子阅读活动,让幼儿在父母的引导下,通过阅读绘本了解在小学阶段需要遵守纪律,以提高幼儿的规范意识,顺利完成幼小衔接。
结束语:
概而言之,课程游戏化的开展对幼小衔接教育有着重要价值,是新课改下教育教学的主要方式之一。幼小衔接阶段对幼儿能力有着较高要求,以此在该阶段利用游戏的综合性拓展课程内容,充分达到育人标准,以体现高水平的幼儿教育,加深幼儿对知识的记忆,进一步推动幼儿向小学阶段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敏.幼小衔接视域下小学数学游戏化课程的教学探索[J].基础教育研究,2023,(24):61-63.
[2]路德艳.幼小衔接融入大班游戏化课程的实践路径[J].好家长,2023,(40):93.
[3]欧莉君.立足教育创新,深度推进区域课程游戏化[J].山东教育,2023,(33):16-18.
[4]刘娜.课程游戏化理念下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J].求知导刊,2023,(32):125-127+130.
[5]王颖.综合化、游戏化、多元化:幼小衔接课程设计与实施策略[J].辽宁教育,2023,(22):70-73.
[6]黄胜男.对课程游戏化理念下幼小衔接的思考[J].新智慧,2023,(17):96-98.
[7]田钱辉.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的背景、内涵与要求[J].江西教育,2023,(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