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丹凤县第五小学 陕西 商洛 726200
摘要:在小学生的成长阶段中要经历从家到学校学习的时期,这是帮助孩子开始脱离父母怀抱而开始接触别人的必然阶段,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都应当重视在这段时间对孩子的良好习惯的培养和教育,让孩子能够完美的融入到学校的班级体中,从家里的乖宝宝变成校园里的好学生,并在以后的义务教育以及更深层次的教育中打好基础。因此,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既包括生活习惯也包括学习习惯,让好习惯伴随学生一生,铸就学生未来的光明坦途。
关键词:家校协同育人;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于小学阶段学生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将影响人的一生,也是促进人走向成功的阶梯。进行家校结合教学活动,可以让家长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更加了解,教师对于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况也可以有所知晓,从而更加便于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学活动开展。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必须要得到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并且,良好习惯的养成一定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它就像水滴石穿一样,必须要付出长久的努力。小学阶段的学生思想跳脱、行为习惯并没有得到养成,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在此阶段利用家校合作进行小学生良好习惯教育的开展,对于学生人格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
一、通过家校共育促进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学校与家长应当共同肩负起对孩子的教育责任,相互密切配合、深入沟通交流才能够促进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有研究表明,良好的习惯培养需要21天左右的时间从,因此家校共育不仅仅是为了让教师与家长对于孩子的方方面面进行沟通交流,同时也要对于孩子的各种情况及时的反馈调整,只有将行动落到实处才能够帮助孩子提高自我。在孩子开始养成良好习惯的期间,教师应当尽量满足家长所提出的一些观点和要求,同时家长也应当理解教师在学校教学中所遇到的难处并积极配合解决,这样以双向沟通为主的教育方式能够在孩子生活与学习的方方面面建立起有效的辅助机制,既能够发挥其家长与教师的主观能动作用,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在生活和成长道路上高歌前行。在具体实践当中,无论是学生在培养良好习惯时是成功还是失败、是顺利还是有挫折都应当及时的进行反馈,从而帮助教师与家长不断的调整培养策略,做到因材施教。
二、全面规范家庭教育的内容和方式
在全面规范家庭教育的内容方面,父母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身作则。他们应该注重家风家训的传承,传递给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父母还应该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积极引导他们正确处理情绪和解决问题,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和挫折,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家庭应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让孩子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学习和锻炼。父母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父母还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生活技能,如自理能力、协作能力等,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独立自主地完成各种任务。父母应该制定合理的约束和规则,并以身作则地执行,让孩子知道在家庭中有一定的行为准则和界限。约束和规则应该是合理和适度的,不能过于严厉或者限制孩子的发展。父母要耐心教育孩子,帮助他们理解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和影响,引导他们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找准养成教育切入点,使养成教育的形式由虚向实转变
学生的养成教育要找准切入点,紧密联系实际,由“务虚”向“务实”转变,让学生的养成教育在良好行为习惯过程中形成,又能通过行为表现出来。为养成教育创设社会情境。班级是社会中的一个大家庭,一个人在集体中的表现,往往间接地表现了他对社会的态度。一方面,在校内的教育过程中,模拟社会情景,适时地对学生进行体验教育和情景教育,组织学生到文化广场、路边绿篱中捡拾白色垃圾等活动,让他们自然、自主地接触到社会生活的场景。另一方面,让学生亲自参加社区各种实践活动,缩短教育内容与学生需要之间的时空距离,让他们从中获取真正的锻炼。以行育情,让每个学生时刻拥有一颗感恩的心。通过读、听感恩故事,唤醒感恩意识,开展形式多样的感恩活动。如“三八节”、“母亲节”“、教师节”制作贺卡活动,开展“学做父母,体验辛劳”的体验活动,像电视广告片中那样,为父亲母亲洗脚。随着感恩教育的深入开展,学生的行为习惯越来越好,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比以前更加懂事了,纷纷通过实际行动去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老师的教育之恩,感谢他人的帮助之恩。
四、充分发挥教师的言传身教作用
明代大儒朱熹认为,“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可见知与行是不可分的。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应以从学生的认知特性出发,先让学生明确应该怎样做,为什么这么做,以及如何去做,使他们更清楚地知道什么对,什么错。
我们的小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生活成长,受到不同环境的影响,但是几乎所有的家长却是有共同的愿望,那就是望子成龙心,过于强调学习成绩,只要学生的学习好,几乎很少过问学生的其他问题。这对学生的身心生长很不利。
面对这种情况,学校的德育教育往往却显得力不从心。现在的学生对事物的认知和分析能力大大提高,简单的说教很难取得成效,往往还会引起学生们的反感。因此,笔者认为,在规范养成教育的过程中,教师的榜样作用是至关生要的。
五、打造基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微课程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在教育领域也在探索着更多未知的可能性,教学工具自古以来都是帮助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的有力助手,如戒尺、黑板等,而在科技实力如此发达的今天,教师完全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当中充当左膀右臂,微课就是其中之一,教师可以自由的根据自己的教学目的来调整微课程的教学内容,这便为在微课程当中渗透行为行为习惯教育提供了方便,同时教师要注意错开微课程中的教学内容与课堂上围绕着的教材内容,在微课当中尽量设置一些与生活热点相关的道德品行问题,一方面可以基于这些生活热点问题利用微课来及时的更新,另一方面也能够做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渗透工作。
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模式的构建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既要关注学校教育的作用,也要注重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引导。通过各方合力,营造积极向上的行为习惯培养氛围,让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未来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