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5-01-10
/ 2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

李倩

安徽省蚌埠市曹老集镇中心学校,233080

摘要:在小学教育阶段,语文学科一直颇受重视,新课标中也针对语文学科课堂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和建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辨性阅读能力,能够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助力学生发展批判性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本文介绍了思辨性阅读在小学语文中的开展意义,结合现阶段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的不足,探究了在新课标下开展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的策略,旨在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

引言

思辨性阅读是一种新型的阅读教学模式,也是助力阅读教学深度实施的重要举措。在核心素养背景下,规范合理实施思辨性阅读教学,建设思辨性教学体系,不仅能够进一步激活学生文本阅读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深度阅读,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归纳判断能力、分析对比能力,发展学生创造思维、辩证思维与阅读思维。

1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的现实意义

①塑造冷静分析态度,培育学生理性思维。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其实质是通过阅读活动,着重培养学生的冷静分析态度与理性思维,这种教学方式鼓励学生不盲从、不随波逐流,学会独立思考,以理性的眼光审视文本与世界。在信息繁杂、观点多元的时代,冷静分析和理性思维能力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思辨性阅读,学生能在小学阶段就培养出对信息的甄别能力,形成独立思考与判断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这种阅读方式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无形中塑造学生的人格特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成为主动的思考者,学会质疑、学会分析、学会判断,面对各种问题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理性的决策。冷静分析的态度与理性思维对学生未来的全面发展具有深远影响。②提升学生阅读效率,培养信息处理能力。在当今时代,如何从海量的信息中迅速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并进行有效处理与应用,已成为一项重要技能,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正是培养学生这一技能的有效途径,通过思辨性阅读,学生能够提升阅读速度以及理解能力,更能在阅读过程中学会如何提炼关键信息、分析文本结构、理解作者意图。这种阅读方式有助于学生在面对大量信息时,迅速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进行深入分析与思考。思辨性阅读还能帮助学生提高信息处理能力,使学生处理信息时更加得心应手,这种技能的提升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有助于学生在未来的学习与工作中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

2现阶段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的不足

2.1教学的方法单一

教学基本框架和形式能决定效果的下限,而教学实际方法与模式才是影响效果上限的关键,不够恰当或多元的教学方法不仅无法为教学效果、质量和有效性的提升提供保障,甚至还可能形成反作用,导致教学效果、质量和有效性的降低。从这一点出发,现阶段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不足还体现在教学方法不当和单一,很多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不注重教学方法与思辨性阅读的适配性,选择的教学方法传统且单一,课堂没有新意,学生得不到锻炼,也无法实现思维层面的突破,长期下来就会形成惰性或被消磨热情。

2.2教材内容缺乏思辨性

当前的小学语文教材中,部分内容在编选时并未充分考虑到对学生思辨性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这些教材往往偏重于对文本的浅层次解读,缺乏对深层次思考和批判性分析。学生在阅读时难以触及更具挑战性和深度的知识,思辨思维无法得到有效激发与锻炼,教材内容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与发展。

3新课标下开展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的策略

3.1设计预读任务,改善学生阅读认知

传统的文本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容易受到感性思维与认知的影响,对于阅读文本产生先入为主的观念,可能会影响学生阅读思维的发展与成长。对此,在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开始前,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预读任务,鼓励学生主动查阅作者个人信息以及文本创作背景,包括作者的年龄、生活环境、成长经历以及时代背景等,精准掌握作者的创作初衷、创作缘由以及文本中隐藏的情感内涵,让学生产生正确、良好的阅读认知,为后续思辨性阅读活动开展提供助力。

3.2创设情境,增加思辨性阅读能力培养深度

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情感投入和阅读兴趣,使其更加主动地参与语文学习活动,提高阅读效果。教师可创设符合阅读教学活动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不同的故事情节,增加对学生思辨性阅读能力的培养深度。此外,教师还可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能够引发学生共鸣的情境,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感受。情境可以是角色扮演、模拟辩论、案例分析等形式,以便于学生在“做中学”,在参与中体验不同立场和观点,学会多角度审视问题。

3.3合作讨论,交流共享

通过组织小组或全班讨论,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分享观点、交流思想的平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倾听他人的看法,与他人合作探讨。这种互动不仅培养了学生从多维度思考问题的能力,还锻炼了他们倾听、沟通和合作的技巧。通过与同伴的交流,学生可以接触到不同的观点和思考方式,拓宽了自己的认知边界。以《爬山虎的脚》一课教学为例。教师引入本课的话题,提出问题:“你们见过爬山虎吗?”学生回答见过爬山虎,教师简要介绍爬山虎的外观和生长特点。随后,教师将课文《爬山虎的脚》分段分配给学生,让他们轮流阅读,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标记关键词。其次,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讨论并回答问题:“你们知道爬山虎是如何爬到高处的吗?”引导学生进行组内合作讨论,组间进行交流共享。讨论过后每个小组选出代表,轮流分享他们小组的讨论结果。其他小组可以补充或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倾听、互相启发思考。小组讨论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并进行讲解:爬山虎的茎在生长过程中具有弯曲的能力,这使它能够循着支撑物的形状向上攀爬;茎的顶端会寻找支撑物并在接触到后弯曲生长,以找到更多的附着点。讲解过后,教师可以提出更深入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爬山虎的脚上能够学到什么生活智慧?”鼓励学生通过写作、演讲等方式表达他们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故事的情节和寓意,并思考他们在讨论中的收获和学习。

3.4开展批判性讨论,培养理性思维

在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中,开展批判性讨论是深化学生理解、培养其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以《自相矛盾》这篇课文为例,教师精心设计一系列的活动,不仅能够引导学生掌握文本内容,还能让学生学会从多个角度审视问题,形成独立的见解。在学生熟练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他们理解故事内容,通过同桌互说、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等活动,让学生加深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把握。同时,教师应适时地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矛盾”点,即卖矛与卖盾者的言辞自相矛盾之处,这是整篇课文的核心所在。在理解故事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卖矛者是如何夸赞自己的矛的?卖盾者又是如何夸耀自己的盾的?他们的言辞之间有何矛盾之处?这种矛盾为什么会引发围观者的嘲笑?”通过这些问题,学生不仅能够更清晰地把握故事脉络,还能学会从文本中提炼出关键信息,为后续的批判性讨论提供素材。

结语

总而言之,思辨性阅读作为一种融入质疑、批判和辩证精神的阅读方式,在开发、建构学生的思维和锻炼、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方面有着突出的优势,而学生思维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助推其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付小娟.基于思维型教学理论的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教学探究[J].甘肃教育研究,2023(12):81-83.

[2]王智静,于宇.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内容重构及教学路径的探析[J].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2023(12):31-34.

[3]孙中虎.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教学策略探析[J].安徽教育科研,2023(34):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