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商南县城关第五小学 陕西 商洛 726300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不断的深入,素质教育越来越受重视。对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一种全面的数学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思维。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使他们体会到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的数学知识,从中寻找快乐,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数学知识在我们的生活中几乎是无处不在,小学数学生活化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因此,数学是来源于生活的,需要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将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使学生很快领悟数学知识的要领,并积极应用于实践。那么,教师就必须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数学的魅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科素养;生活情境:策略
核心素养作为新时期的教学名词,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它是一种教育发展趋势,体现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实践能力、价值理念与情感态度,并且要求教师摒弃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以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终身学习一直是核心素养的理念,全面健康发展是核心素养倡导的发展方向,将学科核心素养融入教学过程中可以使学生逐步地具备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成长为复合型人才。数学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将孩子们的生活与数学结合起来,能使数学教学变得具体、生动、直观,使孩子感悟、发现数学的作用与意义,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增强数学应用意识。而我国的小学数学教学长期以来是受传统观点的影响,过于追求数学思维的严密性和逻辑性,导致出现了大量的脱离生活实际、枯燥无味的数学习题;而教师和学生为了应付各种各样的测试或考试,拼命在这些“题海”里打转,导致怨声载道,产生厌学、马虎了事等现象。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改变现行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让数学更贴近生活,让学生学感兴趣的数学,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
一、探讨生活未知,激发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让学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从而开始数学的学习。这其中有许多他们不明白的数学知识,怎样和他们探讨生活中的未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而逐步引导他们步入数学知识的殿堂,并主动地参与新知识的探究,是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联系目的之所在。如:在教学“乘法估算”时,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先要把两个因数最高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近似数,再估算。此后,我让学生再估算:一行11人出游,现在要买11瓶矿泉水,每瓶2元1角,请你帮忙算一算大约要多少钱?学生很快估算出10元〔10×20=200(角)钱,即大约要带20元钱〕。此时,有一个学生说:“20元钱买不回11瓶矿泉水,妈妈带30元钱就完全可以买回所要的水了。”那么,应该怎样进行估算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在争执中,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
二、寻找生活素材,体会数学
“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上向前的需要而教育。”(陶行知语)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渗透在生活的每个角落。在数学教学中,我经常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体会数学,贴近他们的生活素材。
如:在教学“千克和克”时,让学生到生活中观察几件物品的包装,记下他们的重量,在交流时,同学们提出了许多现实的问题,如:方便面袋上印着总量:70克,面饼:65克,从而知道调料袋和包装袋重5克。食用盐包装袋上印着净含量:500克±10克等实际问题。
三、结合生活实际,形象化数学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性为主,因此为了使他们能比较轻松的掌握数学规律,在课堂教学中,我力求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活情景。把学生引入生活实际中来,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通过观察和实践来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比较、分析和综合的能力。
比如,学习小数的乘法应用题时,我让学生先到商店自己去了解各类商品的价格,观察商品的标签,学生在实际的观察了解中,体会到日常生活离不开小数,小数就在我们身边,而且,我们时时刻刻运用小数来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借助这些观察,我就让他们算一算:一包方便面3.80元,2包多少元?5包呢?……结果,这节课教学效果出奇的好,就连平时最不爱学习的差生也对新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很轻松的接受了新知。试分析,这样身临其境的教学与让学生坐在教室里出示:一包方便面3.80元,2包多少元?5包呢?让学生凭空想象的计算有很大的区别:首先,前者学生感兴趣,他们经常买东西,在平时买东西时有意无意的已经在用小数的乘法来解决生活问题了,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学习,容易接受新知。而后者学生就没有那么大的兴趣,他们总觉得这是书本上的题目,枯燥、乏味、抽象难以理解。其次,前者是在动态的、需要的情况下主动地接受新知,而后者是静止的、被动地灌输知识,学起来很不情愿。
四、设置生活化课后作业
《新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对此,教师要为学生们提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机会。作业是检测学生对相关知识掌握程度的最好途径,为了优化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使其感受生活和数学的紧密联系,教师可以结合实际,为学生们设计一些生活化作业,促使其能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比如在学习《分数乘法》时,教师可以找到生活和数学知识的联系点,为学生们准备多样化的生活练习题,促使学生们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解决相关问题。比如:①小华和小明骑自行车上学,小华每分钟行千米,小明每小时行15千米。他俩谁骑的速度快?②一种粉碎机每小时可粉碎饲料吨,小时可以粉碎饲料多少吨?25分钟可以粉碎饲料多少吨?通过系列生活化练习作业的引入,可以帮助学生们在课后,有效运用课上所学,深化巩固相关知识内容。
小学数学教师有必要多多关注当下的教育发展形势,将自身的教学思想进行一定的革新,采用生活化教学法进行有效的教学,以指引学生有效学习数学知识,助力学生数学水平的发展和提升,让学生能够巩固好基础,更好地应对之后的数学知识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