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治疗过程中的心理支持与护理干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5-01-10
/ 2

肺癌治疗过程中的心理支持与护理干预

张晓琴,崔颖

延安市中医医院,陕西延安,716000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肺癌治疗过程中的心理支持与护理干预措施。通过分析肺癌患者在确诊、治疗和康复阶段的心理特点与需求,阐述了心理支持的理论基础与具体方法,以及护理干预在治疗前、中、后的策略与措施。有效的心理支持与护理干预能够帮助肺癌患者更好地应对疾病,提高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对肺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肺癌;心理支持;护理干预

引言

肺癌是全球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患者在面对肺癌这一重大疾病时,不仅要承受身体上的痛苦,还要经历复杂的心理变化。心理因素对肺癌的治疗效果和患者的康复进程有着显著影响。因此,在肺癌治疗过程中,提供全面的心理支持与护理干预至关重要。

、肺癌患者心理特点与需求分析

(一)确诊阶段的心理反应与需求

当患者被确诊为肺癌时,往往会经历震惊、否认、恐惧、焦虑等强烈的心理反应。震惊是因为癌症诊断的突然性,患者难以接受这一事实,可能会反复询问诊断结果是否准确,存在否认患病的心理防御机制。恐惧和焦虑则源于对疾病预后的担忧,害怕死亡、担心治疗的痛苦和高昂费用等。此时,患者需要医护人员给予准确、详细的疾病信息,包括肺癌的类型、分期、治疗方案及预后等,以帮助他们逐渐接受现实,建立应对疾病的信心。同时,患者也渴望家人的陪伴与情感支持,在熟悉和温暖的环境中缓解心理压力。

(二)治疗阶段的心理变化与诉求

手术前,患者担心手术的风险和成功率,害怕手术失败导致更严重的后果,表现出紧张和不安。化疗期间,由于化疗药物的副作用,如恶心、呕吐、脱发等,患者可能会出现身体形象改变的困扰,进而产生自卑、抑郁等情绪,对继续治疗产生动摇。放疗时,患者可能会对放疗设备和辐射的未知感到恐惧。在这个阶段,患者需要医护人员密切关注其心理状态,及时给予心理疏导,如介绍手术的流程和安全性、讲解化疗副作用的应对方法、帮助患者正确看待身体形象的改变等,同时鼓励患者坚持治疗,增强其治疗的依从性。

(三)康复阶段的心理状态与支持需求

康复阶段,患者虽然身体状况逐渐好转,但仍可能存在心理问题。一方面,患者可能担心疾病复发,时刻处于警觉状态,对身体的细微变化过度敏感,这种心理压力可能影响其正常的生活和社交。另一方面,长期患病和治疗可能导致患者身体功能受限,如体力下降、呼吸困难等,使他们在回归社会和家庭生活时面临困难,容易产生无助感和失落感。此时,患者需要持续的心理支持,包括定期的心理随访、康复指导,帮助他们恢复自信,重新适应社会角色,同时家人和朋友也应给予理解和包容,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交活动,提高生活质量。

、肺癌治疗心理支持的理论基础与方法

(一)相关心理支持理论

认知行为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情绪和行为不是由事件本身直接引起的,而是由人们对事件的认知和评价所决定的。在肺癌患者心理支持中,通过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负面的认知模式,如过度担忧疾病预后、对治疗的错误认知等,从而调整情绪和行为,使其能够更加积极地应对疾病。

心理应激理论:肺癌作为一种重大应激源,会使患者产生应激反应。心理支持的目的在于帮助患者减轻应激反应的强度,通过提供信息、情感支持等方式,增强患者的心理应对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疾病带来的各种变化。

(二)心理支持的具体方法与途径

个体心理辅导:由专业的心理医生或护士对患者进行一对一的心理辅导。根据患者的心理状态和需求,采用倾听、共情、解释、指导等方法,帮助患者解决心理问题。例如,对于因恐惧死亡而焦虑的患者,心理辅导者可以引导患者正确看待生命的意义和死亡,帮助他们缓解焦虑情绪。

团体心理治疗:将肺癌患者组织成小组,定期开展团体心理治疗活动。在团体中,患者可以分享自己的患病经历、治疗感受和心理困扰,互相交流和支持。通过这种方式,患者会发现自己并非孤单一人,其他人也面临着相似的问题,从而增强心理认同感和归属感,减轻心理压力。同时,团体治疗中还可以开展一些心理教育活动,如教授放松训练、应对压力的技巧等。

家庭支持干预:家庭在肺癌患者的心理支持中起着关键作用。医护人员应指导家属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鼓励家属给予患者情感上的支持,如陪伴、安慰、鼓励等。同时,帮助家属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避免家庭矛盾对患者心理造成负面影响。例如,组织家属参加肺癌患者护理培训,让家属学会如何照顾患者的生活起居和心理需求。

、肺癌治疗护理干预的策略与措施

(一)治疗前护理干预

治疗前的护理干预对肺癌患者意义重大。首先要完善评估工作,全面考量患者身体状况、心理状态以及家庭支持情况等,通过与患者及其家属深入交流,精准掌握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内心顾虑与家庭经济条件,从而为个性化护理方案的制定筑牢基础。接着开展健康教育,向患者与家属详尽阐释肺癌的各类治疗手段、治疗中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及其应对策略,例如讲解手术流程、术前准备细节、术后康复要点,告知化疗引发的胃肠道反应及预防窍门等,以此提升患者对治疗的认知程度,缓解其对治疗的恐惧与担忧。同时,注重患者的心理准备,与患者深度沟通,洞悉其心理状态并给予针对性心理疏导,鼓励其倾诉感受与忧虑,耐心答疑解惑,对于极度紧张焦虑的患者,借助放松训练等手段助其平稳情绪,以良好心态迎接治疗。

(二)治疗中护理干预

护理人员需密切关注患者症状变化,当化疗致使患者恶心、呕吐时,迅速协助其调整至舒适体位,清理呕吐物并做好口腔护理,依据医嘱灵活调整止吐药物剂量;放疗引发患者皮肤反应时,悉心指导其保持放疗部位皮肤的清洁干燥,避免摩擦与搔抓,及时涂抹皮肤保护剂。对于手术或带有引流管等管道的患者,要严谨做好管道护理工作,定时检查管道的通畅性与固定情况,仔细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颜色、量及性质,同时向患者及家属强调管道护理的重要性与注意要点,防止管道脱落、堵塞等意外状况发生。

(三)治疗后护理干预

依据患者的恢复状况制定专属的康复计划,在饮食方面,为患者提供科学的饮食指导,建议其摄入营养丰富且易于消化的食物,助力身体机能的快速恢复;运动上,指导患者循序渐进地开展如散步、太极拳等适量的康复锻炼,逐步增强身体素质。针对肺癌患者尤其是术后患者,着重进行呼吸功能训练,像深呼吸、缩唇呼吸等,有效改善肺功能。构建完善的随访机制,定期通过电话、门诊等多种形式对患者进行随访,全面了解其身体恢复进度、心理状态以及是否有复发迹象等情况。一旦在随访过程中发现患者因担忧复发而产生心理问题,立即安排专业心理医生进行干预;若患者身体出现异常,及时引导其就医并进一步检查。同时,积极为患者链接社会支持资源,帮助其重新融入社会生活。

、结论与展望

肺癌治疗中的心理支持与护理干预对患者的整个病程影响深远。通过精准把握各阶段心理特点实施针对性举措,能有效减轻患者身心负担,提升治疗依从性与康复效果,改善生活质量。然而当前仍存在不足,未来需强化医护人员专业培训,优化干预体系与流程,深入开展相关研究,从而为肺癌患者构建更完善的医疗关怀体系,助力其更好地对抗病魔,重归健康生活。

参考文献

[1]杨小月,陈琳,周松,等.叙事医学视角下肺癌患者治疗过程中心理体验的质性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24,37(11):1295-1301.

[2]张蓓蕾.肺癌病人心理特征及心理护理[J].全科护理,2008,(30):2746-2747.

[3]张梦倩.中国医生、患者与患者家属治疗偏好差异研究[D].天津大学,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