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不是小事!内科医生教你正确应对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5-03-13
/ 2

高血压不是小事!内科医生教你正确应对

郅宵玉

河北以岭医院

在现代社会,高血压已成为一种极为常见的慢性疾病,如同隐匿在人群中的“健康杀手”,悄无声息地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高血压患者人数已突破2.45亿,这意味着每4 - 5个成年人中就有1人患有高血压。然而,许多人对高血压的危害认识不足,认为只要没有明显症状就无需在意,这种错误观念往往导致病情延误,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因此,了解高血压,掌握正确的应对方法,刻不容缓。

一、高血压的定义与分级

高血压是指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诊室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根据血压升高的水平,高血压可分为1 - 3级:1级高血压(轻度),收缩压140 - 159mmHg或舒张压90 - 99mmHg;2级高血压(中度),收缩压160 - 179mmHg或舒张压100 - 109mmHg;3级高血压(重度),收缩压≥180mmHg或舒张压≥110mmHg 。此外,还有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即收缩压≥140mmHg而舒张压<90mmHg。

血压水平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年龄、遗传、生活方式、精神状态、环境因素等。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壁弹性下降,血压升高的风险也随之增加;遗传因素在高血压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家族中有高血压患者的人群,患高血压的几率相对较高;长期高盐饮食、过量饮酒、缺乏运动、长期精神紧张等不良生活方式,也是导致高血压的重要原因。

二、高血压的危害

高血压本身的症状可能并不明显,很多患者在患病初期没有任何不适,这也是高血压被称为“无声杀手”的原因。然而,长期的高血压会对人体多个重要器官造成严重损害,引发一系列并发症。

1. 心脏损害:高血压会增加心脏的负担,导致左心室肥厚,进而发展为心力衰竭。同时,高血压也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可加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增加心肌梗死的发生风险。据统计,高血压患者发生冠心病的风险是正常人的2 - 4倍,发生心力衰竭的风险是正常人的6倍。

2. 脑部损害:高血压可导致脑血管破裂出血,引发脑出血;也可使脑血管发生粥样硬化,导致脑梗死。脑出血和脑梗死是高血压常见的脑血管并发症,具有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是正常人的4 - 6倍。

3. 肾脏损害:长期高血压会损伤肾脏的小动脉,导致肾功能减退,出现蛋白尿、血尿等症状,严重时可发展为肾衰竭,需要进行透析或肾移植治疗。高血压是导致慢性肾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约25%的肾衰竭患者是由高血压引起。

4. 眼部损害:高血压可引起视网膜病变,导致视力下降、视物模糊,严重时可导致失明。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是高血压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其严重程度与高血压的病程和血压控制情况密切相关。

三、正确应对高血压的方法

(一)生活方式干预

生活方式干预是高血压治疗的基础,无论血压升高程度如何,都应贯穿于高血压治疗的始终。

1. 合理饮食:减少钠盐摄入,每人每日食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可减少钠水潴留,降低血压。同时,增加钾摄入,多吃富含钾的食物,如香蕉、橙子、土豆、菠菜等,有助于促进钠的排出,降低血压。控制脂肪摄入,减少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的摄取,增加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如橄榄油、鱼油、坚果等,有助于降低血脂,保护心血管。此外,还应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物等,保持营养均衡。

2. 适量运动:定期进行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可使血压降低4 - 9mmHg。运动不仅有助于降低血压,还能增强心肺功能,提高身体免疫力,改善心理状态。运动时要注意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运动强度以微微出汗、稍感疲劳但休息后可恢复为宜。

3. 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是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血管收缩,增加血液黏稠度,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进而升高血压。过量饮酒会导致血压波动,长期大量饮酒还会引起心肌肥厚、心律失常等,加重高血压病情。因此,高血压患者应戒烟,限制饮酒量,男性每日饮酒的酒精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

4. 控制体重:肥胖是高血压的重要诱因之一,肥胖者体内脂肪堆积,会导致血容量增加,心脏负担加重,同时还会引起胰岛素抵抗,进一步升高血压。通过合理饮食和适量运动,将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可有效降低血压。体重指数(BMI)是衡量肥胖程度的常用指标,计算公式为体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正常BMI范围为18.5 - 23.9,高血压患者应努力将BMI控制在24以下。

5. 心理平衡: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会导致血压波动,加重高血压病情。因此,高血压患者要学会调整心态,保持心理平衡,避免情绪大起大落。可以通过培养兴趣爱好、与家人朋友交流、参加社交活动等方式缓解压力,放松心情。

(二)药物治疗

对于大多数高血压患者,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还需要进行药物治疗。降压药物的种类繁多,包括利尿剂、钙通道阻滞剂(CC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β受体阻滞剂等。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年龄、血压水平、并发症情况、合并疾病等因素,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并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1. 药物选择原则:降压药物的选择应遵循小剂量开始、优先选择长效制剂、联合用药及个体化的原则。小剂量开始使用降压药物,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根据血压控制情况逐渐调整剂量;优先选择长效制剂,能够平稳控制血压,减少血压波动,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当单一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可采用联合用药的方法,不同种类的降压药物联合使用,可发挥协同降压作用,同时减少不良反应;个体化原则是指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性别、血压水平、并发症、合并疾病等,选择最适合患者的降压药物和治疗方案。

2. 药物治疗目标:一般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应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对于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收缩压应控制在150mmHg以下,如能耐受,可进一步降至140mmHg以下;对于合并糖尿病、慢性肾脏病、心力衰竭等疾病的高血压患者,血压应控制在130/80mmHg以下。血压控制达标是降低高血压并发症发生风险的关键,患者应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按时服药,定期监测血压,确保血压长期稳定达标。

(三)血压监测与定期复诊

血压监测是高血压管理的重要环节,通过定期监测血压,患者和医生可以及时了解血压变化情况,调整治疗方案。患者可使用电子血压计在家中进行自我血压监测,测量血压时应注意保持安静,避免情绪激动、剧烈运动、吸烟、饮酒等因素的影响。一般建议每天早晚各测量一次血压,每次测量2 - 3次,取平均值记录。同时,患者还应定期到医院复诊,一般每1 - 3个月复诊一次,复诊时医生会根据患者的血压控制情况、症状表现、并发症发生情况等,调整降压药物的剂量或种类,进行相关的检查和评估,指导患者的治疗和生活。

高血压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其危害不容小觑。然而,通过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以及血压监测与定期复诊等综合措施,高血压是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的。患者应充分认识到高血压的危害,树立正确的治疗观念,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按时服药,定期监测血压,以降低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健康寿命。同时,全社会也应加强高血压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高血压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共同预防和控制高血压这一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