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阶段康复护理模式对腰椎间盘突出伴神经根病患者术后恢复的临床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5-03-13
/ 2

分阶段康复护理模式对腰椎间盘突出伴神经根病患者术后恢复的临床研究

宋晓艳赵令

桂林联勤保障部队第920医院 650000

【摘要】目的:进行分阶段康复护理模式对腰椎间盘突出伴神经根病患者术后恢复的临床研究。方法:选取2023年6月至2024年9月本院收治的80例轻中度腰椎间盘突出伴神经根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的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分阶段康复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腰背疼痛程度、护理满意度。结果:治疗1周后,观察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阶段康复护理模式对轻中度腰椎间盘突出伴神经根病患者效果较好,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减轻疼痛,促使功能障碍恢复,提高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神经根病;疼痛程度

腰椎间盘突出症伴神经根病是骨科领域常见的疾病之一,其主要表现为腰部疼痛、下肢放射性疼痛及感觉或运动功能障碍,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显著影响。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进步,手术治疗已成为改善该类患者神经根压迫症状的有效手段。然而,术后患者的康复效果不仅取决于手术质量,还与术后康复护理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密切相关。针对术后康复的有效干预,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加速功能恢复,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1-2]。传统护理模式通常缺乏针对性和阶段性,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术后恢复支持有限,难以满足患者在不同恢复阶段的个性化需求[3]。近年来,分阶段康复护理模式逐渐受到关注。该模式根据患者术后恢复的特点和具体阶段,将康复护理分为急性恢复期、功能恢复期和稳定维持期等阶段,针对每一阶段的功能需求与康复目标制定个性化护理方案。这种护理模式通过逐步递进的干预方式,强调早期预防并发症、恢复期促进功能锻炼及长期维持功能状态的科学干预,能够更全面地满足患者的康复需求。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3年6月至2024年9月本院收治的80例轻中度腰椎间盘突出伴神经根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的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男性15例,女性25例;年龄24~69岁,平均(47.47±3.12)岁;腰痛时间1.5~4年,平均(1.55±0.15)年。观察组患者男性14例,女性26例;年龄25~70岁,平均(47.61±3.22)岁;腰痛时间1~3.5年,平均(1.66±0.31)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则实施分阶段康复护理模式,具体护理方法如下。

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的护理模式,包括术后基础护理和常规健康宣教。护理内容主要包括:术后基础护理:术后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包括体温、心率、呼吸及血压变化,观察切口有无渗血、感染或其他异常情况;协助患者进行床上翻身,保持术后体位正确;注意保持切口清洁干燥,定期更换敷料,预防切口感染。疼痛管理:根据医嘱应用镇痛药物,帮助患者缓解术后疼痛,同时通过心理疏导减轻患者对疼痛的焦虑[4]。一般宣教:向患者及家属介绍腰椎间盘突出术后的康复要点,如避免过早负重活动、注意休息等。

观察组患者实施分阶段康复护理模式,根据术后恢复的三个阶段(急性恢复期、功能恢复期、稳定维持期)制定针对性护理计划。

第一阶段:急性恢复期(术后1-2周)。体位护理:指导患者术后保持平卧位或微屈膝仰卧位,以减轻椎间盘对神经根的压迫,促进伤口愈合;协助患者翻身并及时调整体位,防止因长期卧床引发的压疮。疼痛管理:加强对患者术后疼痛的管理,除按医嘱使用镇痛药物外,采用心理疏导、音乐疗法等非药物方法,缓解患者焦虑情绪。感染预防:密切观察切口有无红肿、渗液等感染表现,保持切口干燥并定期更换敷料。适当给予抗生素治疗以预防术后感染。早期活动指导:根据患者情况,术后第2-3天逐步协助患者坐起,鼓励患者进行床上主动活动,如踝泵运动和下肢肌肉收缩锻炼,以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5-6]

第二阶段:功能恢复期(术后3周至2个月)。活动训练:逐步增加患者的活动量,指导患者在保护性腰围支撑下开始站立和短时间行走活动。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功能锻炼计划,包括核心肌群训练、下肢力量训练和腰背肌锻炼,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和肌肉力量增强。功能康复指导:根据康复进展,鼓励患者逐步恢复日常生活活动,如轻微家务劳动,但避免过度弯腰、提重物等动作。疼痛缓解和心理干预:通过物理疗法(如热敷、红外线照射)和放松训练缓解术后残余疼痛;进行心理疏导,帮助患者树立信心,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饮食护理:提供高蛋白、高维生素、低盐饮食,促进组织修复,预防便秘,避免对腰部产生额外负担[7-8]

第三阶段:稳定维持期(术后3个月及以后)。巩固锻炼效果:指导患者坚持完成腰背部肌肉力量和柔韧性训练,促进腰椎稳定性的恢复。建议患者参与适合的低强度运动,如游泳或散步,防止肌肉萎缩和功能退化。日常生活管理:教育患者养成正确的生活习惯,如保持正确坐姿和站姿、避免久坐久站、注意腰部保暖等,减少腰椎再次受损的风险。复诊随访:提醒患者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了解术后恢复情况;如有不适症状,及时就医以避免严重并发症。心理支持:通过电话随访或面对面交流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提供情绪疏导,帮助患者适应术后生活,提高生活质量。

1.3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4.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n/%)表示,计量资料则以(x±s)表示。另外,采用t值和χ2检验两种不同的方式进行分析。在P<0.05的情况下,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腰背疼痛程度比较

详见表1。

表1两组患者VAS评分对比x±s,分)

组别

n

术后7dVAS评分

护理前

护理后

观察组

40

8.56±1.98

5.15±1.79

对照组

40

8.68±1.76

7.42±1.46

t值

0.789

15.462

P值

>0.05

<0.05

2.2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中不满意有3例,对照组中不满意有10例。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2.5%)明显优于对照组(80%)(P<0.05)。

3讨论

讨论与总结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伴神经根病是一种常见的脊柱疾病,患者因神经根受压迫而出现疼痛及功能障碍,对生活质量造成较大影响。手术治疗虽然能够缓解压迫,但术后恢复的质量与护理干预的科学性密切相关。分阶段康复护理模式对轻中度腰椎间盘突出伴神经根病患者的术后恢复具有显著效果。该模式通过明确急性恢复期、功能恢复期和稳定维持期的具体护理目标,为患者提供了动态且个性化的护理干预。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护理模式相比,分阶段康复护理能够更有效地缓解术后疼痛,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和生活质量。总的来说,分阶段康复护理模式对轻中度腰椎间盘突出伴神经根病患者效果较好,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减轻疼痛,促使功能障碍恢复,提高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杨丽金,尹国梅.腰椎间盘突出伴神经根病患者1例行腰椎术后引起腹部胀痛的护理[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22):2.

[2]罗欣.早期康复护理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恢复的效果观察[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21.

[3]温晓丽.阶梯式康复护理在腰椎间盘突出运用的进展[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2023.

[4]崔婷婷,岳云龙,金延方,等.腰椎间盘突出症髓核摘除手术前后弥散张量成像参数变化的研究[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20,31(6):4.

[5]宋蕾帆,陈晓军,王明闯.影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中长期疗效的相关因素分析[J].智慧健康,2024,10(15):164-166.

[6]庞全瑭,卢红玉.普拉提运动疗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微创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20,42(11):3.

[7]陈姝.围术期多层次护理需求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患者功能恢复中的作用[J].重庆医学,2022,51(S01):312-314.

[8]雷云国,彭长征,曹文锋.硬膜外置管连续镇痛治疗轻中度腰椎间盘突出伴神经根病患者的效果[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24,34(4):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