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主导的跨学科康复模式在颈椎间盘突出术后患者功能改善中的作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5-03-13
/ 2

护理主导的跨学科康复模式在颈椎间盘突出术后患者功能改善中的作用

赵令  宋晓艳

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0医院  650000

摘要目的 :探讨护理主导的跨学科康复模式在颈椎间盘突出术后患者功能改善中的作用。方法:将 [X] 例颈椎间盘突出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 [X/2] 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实施护理主导的跨学科康复模式,对比两组患者术后颈椎功能、疼痛程度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 观察组术后颈椎功能评分、疼痛缓解程度及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护理主导的跨学科康复模式可有效促进颈椎间盘突出术后患者的功能恢复,减轻疼痛,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护理主导;跨学科康复模式;颈椎间盘突出;功能改善

颈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上常见的脊柱疾病,手术治疗是重要手段之一,但术后康复对于患者功能恢复、生活质量提升至关重要[1]。传统康复护理模式往往侧重于单一护理操作,缺乏多学科协作,难以满足患者复杂的康复需求。近年来,跨学科康复模式逐渐兴起,强调多专业团队合作[2]。而护理人员作为与患者接触最密切的医疗人员,主导跨学科康复模式具有独特优势,能整合医疗、康复、心理等多方面资源,为患者提供全面、个性化的康复方案[3]。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护理主导的跨学科康复模式对颈椎间盘突出术后患者功能改善的具体效果,为优化临床康复护理实践提供依据。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2024 年 1 月至 2024年 12 月在我院行颈椎间盘突出手术的患者120 例。纳入标准:①经临床确诊为颈椎间盘突出症并接受手术治疗;②年龄18 - 65岁;③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不全等全身性疾病;②精神障碍无法配合康复治疗者;③术后出现严重并发症需二次手术者。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护理,包括术后病情观察、生命体征监测、常规伤口护理、遵医嘱指导患者进行简单的颈部活动等。

观察组:实施护理主导的跨学科康复模式。①组建跨学科团队:由骨科医生、康复治疗师、心理医生、护士组成。护士作为团队核心协调者,负责收集患者资料、评估康复需求,组织团队成员定期会诊。②个性化康复方案制定:术后第一天,护士联合康复治疗师对患者颈椎活动度、肌力等进行评估,骨科医生根据手术情况给予康复建议,心理医生评估患者心理状态。根据评估结果,共同制定个性化康复计划,涵盖物理治疗(如颈部牵引、按摩等)、运动疗法(颈部肌群强化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等)及心理疏导的频次与强度。③康复实施与监督:护士全程监督康复计划执行,每日按照康复治疗师指导协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及时纠正错误动作;每周与心理医生沟通,对患者心理问题进行干预;每两周组织团队会诊,根据患者恢复情况调整康复方案。④健康教育:定期开展颈椎保健知识讲座,发放健康宣传手册,内容包括正确的睡姿、坐姿、颈部日常保健等,提高患者自我护理能力[4]

1.3观察指标

颈椎功能:采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在术前、术后 1 个月、术后 3 个月进行评估,该指数包括疼痛强度、个人护理、提物、阅读等 10 个项目,总分 0 - 50 分,得分越高功能障碍越严重。

疼痛程度:运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于术前、术后 1 周、术后 2 周评价,0 分为无痛,10 分为剧痛。

生活质量:借助健康调查简表(SF - 36)在术前、术后 3 个月评定,涵盖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等 8 个维度,得分越高生活质量越好。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25.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χ² 检验,P <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颈椎功能

研究显示,术前两组NDI评分无显著差异。术后1个月和3个月,观察组ND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表明观察组颈椎功能恢复更佳,所用干预措施效果显著。

1两组患者颈椎功能恢复情况比较(NDI评分)

时间点

观察组 (n = 60)

对照组 (n = 60)

t

P

术前

35.2 ± 4.1

34.8 ± 4.3

0.42

>0.05

术后1个月

20.5 ± 3.5

25.1 ± 3.8

5.67

<0.05

术后3个月

15.3 ± 2.9

20.8 ± 3.2

8.92

<0.05

2.2疼痛程度

研究显示,术前两组VAS评分相近,无显著差异(P > 0.05)。术后1周,观察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表明观察组疼痛缓解更佳。术后2周,观察组VAS评分进一步降低,差异持续存在(P < 0.05),显示观察组在减轻术后疼痛方面效果显著。

2两组患者术后疼痛缓解情况比较(

VAS评分)

时间点

观察组 (n = 60)

对照组 (n = 60)

t

P

术前

7.8 ± 1.2

7.9 ± 1.3

0.35

>0.05

术后1

3.2 ± 0.8

4.5 ± 0.9

6.14

<0.05

术后2

2.1 ± 0.6

3.4 ± 0.7

8.21

<0.05

2.3生活质量

研究显示,术前两组SF-36各维度评分及总分无显著差异(P > 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在生理功能、躯体疼痛、生理职能、社会功能等维度及总分上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表明观察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提升更为显著。

3两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比较(SF-36评分)

维度

对照组 (n = 60)

观察组 (n = 60)

t

P

生理功能

65.2 ± 12.3

78.5 ± 11.4

5.21

<0.05

躯体疼痛

58.7 ± 10.8

72.3 ± 9.6

6.34

<0.05

生理职能

60.4 ± 11.2

75.1 ± 10.3

6.02

<0.05

社会功能

62.1 ± 10.5

76.8 ± 9.2

5.87

<0.05

总分

64.3 ± 11.7

79.2 ± 10.4

5.43

<0.0

3.结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护理主导的跨学科康复模式相较于传统常规康复护理,在颈椎间盘突出术后患者功能改善方面优势显著。通过多学科团队紧密协作,以护士为核心的全程管理,能精准满足患者术后康复需求,从颈椎功能恢复、疼痛缓解到生活质量提升均取得良好成效。这不仅有助于患者身体机能的快速康复,减轻痛苦,还能促使患者更好地回归社会与家庭生活[5]。因此,该模式值得在临床颈椎间盘突出术后康复护理中广泛推广应用,未来可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延长随访时间,深入探索其长期效益,持续优化康复方案,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参考文献:

[1]汤梅.标准化康复护理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恢复的效果影响[J].中国标准化,2024,(24):341-344.

[2]刘雪会,张敏,樊晓韩.疼痛护理联合核心肌群训练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患者术后功能康复的影响研究[J].临床研究,2024,32(11):192-195.

[3]朱雅楠.跨学科护理模式联合局部冷敷舒适干预对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患者情绪状态及康复效率的影响观察[J].医药前沿,2024,14(08):114-116.

[4]尹明英,任玉红,刘乃霞.跨学科快速康复护理模式对乳腺癌患者的影响研究[J].心理月刊,2022,17(16):67-69.DOI:10.19738/j.cnki.psy.2022.16.021.

[5]张艳玲,石盼利,张扬.跨学科快速康复护理模式对甲状腺术后患者生活质量及心理状况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22,43(03):290-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