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面临的挑战与实施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5-03-14
/ 6

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面临的挑战与实施策略

作者1张鑫 作者2 柯贤飞

1蓉莱运物流公司 成都市 610200

2西华大学 成都市 610000

摘 要新农村的文化艺术建设不仅是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一环,而且是推动其迈向繁荣的坚实基石。然而,在这一进程中,我们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与不足,这些因素严重阻碍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文化艺术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是提升农民思想境界与精神风貌的源泉,也是我国全面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发展目标不可或缺的支撑。因此,加强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的价值不容小觑。本文依托丰富的文献资料,结合理论知识与科学原理,并立足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深刻剖析了文化艺术建设对于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在肯定我国在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的同时,也指出了普遍存在的问题与短板:一是基础设施滞后,难以满足新农村艺术发展的实际需求;二是农民对文化艺术的需求不足,思想层面缺乏足够的认识;三是农村文化艺术内容与形式单一,缺乏创新与多样性;四是文化艺术教育未得到足够重视,文艺人才匮乏。这些问题的成因主要包括资金投入有限、经营管理不善以及农村人口整体素质有待提升等。

关键词:新农村;文化艺术;问题;实施策略

中图法分类号 (细化到3位数字 ) 文献标识码 A

Challenges and coping strategi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ulture and art in the new countryside

NAME1Zhang Xin NAME2 Ke Xianfei

1Ronglaiyun Logistics Co., Ltd., Chengdu 610200

2 Xihua University, Chengdu, 610000

Abstract The cultural and artistic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countryside is not only a key part of the current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but also a solid cornerstone to promote its prosperity. However, in this process, we are also facing a series of challenges and shortcomings, which have seriously hindered the pace of new rural construction. It is not only the source of improving the ideological realm and spiritual outlook of farmers, but also an indispensable support for China's comprehensive construction of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and the realization of development goals. Therefore, the value of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ulture and art in the new countryside should not be underestimated. Relying on the abundant literature, combining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scientific principles, and based on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China's social development, this paper profoundly analyzes the importance of cultural and artistic construc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countryside. While affirming China's achievement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rural culture and art, it also pointed out the common problems and shortcomings: first, the infrastructure is lagging behind, which is difficult to meet the actual nee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new rural art; Second, the peasants' demand for culture and art is insufficient, and there is a lack of sufficient understanding at the ideological level; Third, the content and form of rural culture and art are single, and there is a lack of innovation and persity; Fourth, cultural and artistic education has not received enough attention, and there is a lack of literary and artistic talents. The main causes of these problems include limited capital investment, poor management, and the need to improv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the rural population.

Keywords new countryside; Arts & Culture; Issue; Implement policies

1.引言

本论文的撰写背景植根于中央政府对中国新农村建设战略的全局规划,该规划明确将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并列为两大核心组成部分。通过深入剖析我国社会主义农村建设的历史进程,不难发现,农村社会的全面繁荣与文化艺术建设的蓬勃发展息息相关。鉴于此,党和政府已将文化艺术建设提升至农村建设的战略高度,视为推动农村发展的关键一环。党的十六大再次重申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并将其确立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任务,彰显了国家对这一议题的深刻认识与高度重视。当前,农村地区的文化艺术发展已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旨在全方位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与利益诉求。

1.1研究背景

纵观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召开的几次全会,都把文化艺术放在了全面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位置。国家各级乡村政府部门都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把党的路线方针和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的政策落到实处,并在实际工作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使农村文化艺术生活落后的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1]。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文化艺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目前,乡村文化艺术作为一种新的力量,已经成为促进各地经济发展的一股新的力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总体来说,仍然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一些地区的文化艺术发展陷入了停滞状态,缺少了基础设施和核心要素,文化服务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乡村文化艺术市场产品比较单一,很难让农民们真正的文化需要得到满足这是不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的[2]。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和能力,制定一套科学、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案,充分激活乡村文化的生命力和生命力,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1.2研究意义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新农村文化艺术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它对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3]。新农村文化建设要达到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使农民的物质生活稳定地提高,生产的平稳进行,这样才能保证文化建设不流于形式,发挥其正面效应。在这种情况下,提高农户自身素质,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自主性,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前提,也是新农村文化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文化艺术建设是促进新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也是促进农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感的有效途径。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可以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增强农民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认识和参与积极性。通过促进农村文化艺术的发展,促进农民的文化素养的提升,加大对科学理论知识的宣传力度,养成遵纪守法、遵纪守法的好习惯,从而形成一种积极的乡风,促进乡村与时俱进,促进全面发展。

农村文化艺术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它帮助农民明确科学与迷信、民主与封建的界限,促使农民自觉摒弃迷信观念,崇尚科学文明。同时,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农民价值观念的优化与提升,在农村地区形成积极、和谐、文明的社会风气。然而,当前国内乡村文化艺术建设仍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亟待解决。例如,农民受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对文化艺术的认知不够深入,导致农民知识素质整体不高,制约了农村的发展,阻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目标的实现[4]。因此,深入探究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的问题与挑战,对于推动我国新农村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我们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农民的文化素养,推动乡村文化艺术繁荣发展,为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贡献力量。

2.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的内涵及其意义

2.1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的内涵

2.1.1新农村

相较于中国传统农村,新农村建设致力于全面提升广大民众的日常生活品质,其核心聚焦于公共设施的全面改善,涵盖了生活环境、生活条件、农村生态环境的优化以及生产条件的升级等多个维度。这一进程旨在同步推进物质层面的新农村人文层面的新农村建设,以期最终将农村重塑为经济繁荣、公共设施完备、生态环境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从而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宏伟目标[5]

随着时代的演进、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和中国梦的逐步复兴,中国农村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一方面,老旧的传统村落逐渐淡出历史舞台,村民们告别了自建的简陋住宅,搬进了政府统一规划、设计的新农村标准化住宅区。与此同时,随着农村私家车保有量的激增,传统狭窄的乡间小路已难以满足居民的出行需求,因此,新农村建设中道路的整修与扩建成为当务之急。

从生产条件上看,新农村建设顺应了国家以高科技为先导,推进农业机械化和规模化的战略方向,着力建立健全的农业基础设施。灌溉渠道和运输网络与农业生产密切配合,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华丽转变,加快了农业现代化的步伐

[6]。同时,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角度看,新农村建设也十分重视对农民生活和精神文化的多样化需要。通过建设公园、广场、图书馆和文化艺术活动中心等公共设施,既丰富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基础,又为其吸收精神新养分,从而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推动乡村社会发展。

2.1.2新农村文化艺术

相较于喧嚣繁华的城市环境,新农村文化如同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画,它承载着乡音绕梁的旋律、乡土气息的芬芳、乡情浓郁的温暖,以及质朴无华的生活方式。这里,悠久的历史传统与深厚的文化底蕴交织在一起,共同构筑了一片独特的文化沃土。尽管在城市化浪潮的冲击下,传统农村的面貌或许逐渐褪色,但农村文化并未因此消逝,反而成为一种愈发珍贵的精神财富,成为现代人心灵慰藉的重要栖息地。

新农村文化艺术,是农民追求更好生活的结果,是在抛弃封建文化糟粕的基础上,对乡村文化的精髓进行了提炼和继承。在这个进程中,新乡村文化艺术既保存了这些经久不衰的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又以创造性的艺术形式,对丑陋和落后的现象进行了深入的批判和揭露,并对这个时代的风气产生了一种积极的影响,促进了整个社会的风气的改革和提高。它就像一缕清凉的春风,吹向广大乡村,滋润着人们的心灵,引导着乡村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新农村的文化艺术,针对各地特有的文化特征,因地制宜,形成了丰富多样的艺术表达方式。各种文化活动层出不穷,既丰富了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又是地方新农村文化宣传与发展的主要载体[7]。这样,才能更好地展示出新型农村文化特有的魅力,让广大农民对乡土文化的认同与自豪,为乡村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注入了新的生机。

2.2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的意义

2.2.1提升和改善农民生活品质是当前农村发展的迫切需求

在传统农村环境中,许多农民的文化艺术消费尚处于较为匮乏的状态,主要依赖于如麻将等单一的娱乐方式,这显然已无法适应当前新农村建设的快速步伐。农民在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上亟须得到全面的提升与转变。文化艺术作为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支柱,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8]。在推动农村经济繁荣、社会和谐与生态环境优化的同时,必须同步发展符合新农村建设要求的先进文化理念。只有当这些积极的文化理念深入人心,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民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产生持久而深远的影响。因此,新农村建设应以先进文化为引领,以此激发农民的创造活力和创新精神,为农村发展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发展农村文化艺术建设,旨在转变农民传统的思维方式,用现代、先进、理性的文化观念打破传统家族文化和保守思维的束缚,引导农民超越个体利益的局限,学会与他人合作,重视集体利益,形成团结协作、互利共赢的新思维模式[9]。这将极大地激发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为农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我们应充分利用农村优秀文化的独特资源,加快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步伐。通过教育和培训,帮助农民掌握现代化的农业种植技术、管理理念和经济理论,培养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新型农民。在增加农民文化储备的基础上,加速推进农村建设的进程,让农村在文化的滋养下焕发出勃勃生机。

2.2.2丰富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艺术建设

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犹如璀璨星辰,熠熠生辉,包括绘画、书法、剪纸、刺绣、皮影戏、戏曲以及佛教文化、道教文化等诸多瑰宝。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民间传统文化艺术,是先辈们在千年文化艺术长河中精心雕琢的结晶,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民族智慧,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和珍视,以期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创新发展。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既充分展示了本民族特有的面貌和精神品质,又是集各民族优秀思想文化和精神文化于一体的结晶,是中华民族长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不可避免的结果。它蕴含了我们祖先的杰出智慧,显示出了鲜明的民族特征[10]。通过文化下乡,既可以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又可以在新的时期里重新焕发生机,给当地的经济带来新的生命力,还能与地方特点相融合,使传统文化得以丰富和发展。中国的传统艺术也有着悠久的历史,音乐,绘画,书法,舞蹈,戏曲,雕塑,工艺美术,建筑等,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积累和伟大的创造力,这些都是中华5000年来的古老文明的沃土,浸透着丰富的文化遗产,是我们所有人和所有人共同的瑰宝。中国的传统艺术,因其浓郁的乡土气息,丰富的艺术内涵,鲜明的历史印记,深受世人的喜爱,使中国的传统文化,能够超越国界,在世界的舞台上,焕发出一种别样的东方韵味。

3.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存在的问题

自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启动以来,历经数载辛勤耕耘,已取得了显著成就。村村通广播电视的实现、文化信息资源的广泛共享以及文化、科技、卫生等服务的深入下乡,不仅为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文化艺术福利,还有效提升了农民的文化素养,极大地丰富了他们原本单调的文化生活[11]。然而,站在全局的高度审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农村文化艺术建设的成果距离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仍有较大差距。农民对于高质量文化艺术生活的热切期盼与现实之间仍存在不小的鸿沟,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依旧摆在我们面前。

3.1基础设施滞后

目前,我国农村文化活动设施存在着诸多问题。回顾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我们已经逐渐建立了以县为单位的剧院、图书馆(室)和地方戏曲剧团(社)。但是,在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过程中,绝大部分文物古迹都失去了其应有的作用,面临着关闭、关闭、合并、转型等多种命运。即使能保存下来的,也大都被改建成麻将馆、卡拉 OK厅,有的还被用作仓库、作坊,与欣欣向荣的都市文化、艺术事业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在城市层面,通过三十多年的文化艺术硬件设施建设,目前所有大型商业、文化综合体都能看到3D电影院的影子,而这些商场里的广场,也成了大众文化和艺术学习、交流、展示的最受欢迎的地方。近几年来,智慧书架在各大城市的大街小巷中层出不穷,成为人们获取知识的最佳场所。与此同时,各种儿童绘画馆如雨后春笋般冒出,让都市孩子们更早、更早地接触到多元的文化、艺术。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却十分落后。

此外,地域发展不平衡也加剧了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问题。东部地区农村虽然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仍有待完善,但整体框架已基本形成,未来主要面临的是如何拓展服务范围和提升服务质量的问题。而在中西部地区,尽管部分地方建立了文化中心,但由于地方政府财力有限,投入难以持续,导致许多农村地区的影院经营难以为继,已有的文化基础设施因缺乏维护资金而闲置或另作他用[12]。一些图书馆的功能逐渐丧失,甚至被拆除。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农村地区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维护仍面临诸多挑战,亟待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3.2农民文化艺术需求匮乏

相较于城市居民,农民在生活质量、收入水平及消费能力上均存在显著差距,这一现状直接反映在他们的文化艺术消费行为上。农民的文化娱乐方式主要局限于打麻将、观看电视等传统活动,其中,电视因其低成本(仅需购置设备及支付少量收视费)而成为主流选择。至于现代城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网络服务,在众多偏远农村地区仍未普及,网络聊天、在线游戏、电子阅读或视频观看等新兴文化消费形式尚属稀缺。至于书籍阅读,由于农村书店数量严重不足,且往往仅分布于镇级行政单位,村级区域几乎难觅书店踪迹,加之书店功能定位与农民实际需求脱节,进一步加剧了农村文化资源的匮乏。从文化欣赏层面来看,农民群体的欣赏水平普遍偏低,多停留在原始且单一的文化体验阶段。

目前,许多以营利为宗旨的吹拉弹唱表演团体在乡村中十分活跃,他们以举办诸如白事、白事等民间商业表演为主。但是,他们所推出的节目,大多是一些没有文化、没有艺术性、的倾向,但仍有大批的农民群众在现场观赏和参与互动。风盛行于我国大部分乡村,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虽然当地政府一直在大力提倡用的方式来丰富乡村的文化生活,但是实践的成效并不明显。在生存的压力下,很多走进乡村表演的艺术团体,并没有完全按照国家的指导方针,而是以市场接受度为第一要务。于是,如何满足农户的文化消费喜好,就成了他们生存的第一考虑,这就造成了整个乡村文化建设的质量下降,从而压制了农民对优质文化艺术的需要。

3.3内容形式单一化

农村文化艺术活动的内容与形式呈现出较为单一且缺乏多样性的现状,难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13]。首要问题在于,农村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总量稀缺,质量更是无从保障。当前,适宜农民阅读与观赏的书籍、影视作品数量严重不足,图书与电影的下乡活动频次有限,适合农民阅读的报刊杂志同样稀缺,导致农村文化生活单调乏味的现象并未得到根本改善,甚至在部分地区较以往更为严峻。以往,诸如二人转、唱山歌、对诗会等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在农村地区曾广泛流行,尤其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物质条件匮乏,精神生活更显贫瘠。然而,调查显示,文化消费在农村家庭生活中的占比极低,农民在文化艺术上的主要支出仅限于收看电视节目,而专为农民制作和播放的电视节目不仅数量稀少,且往往不符合农民的观赏偏好。农民渴望获取的农村经济政策及耕作技术类节目,因制作成本高昂且缺乏市场效益,电视制作单位缺乏制作和播放的动力。对此问题,基层组织虽有所认识,但受限于管理人员自身文化程度不高,难以在市场上寻觅到符合农民需求的书籍资料。

其次,农村原有的文化资源正逐步消失。作为传统农业大国,中国的传统文化根基深植于农村,与传统文化紧密相连的饮食、建筑、民俗、文学、歌舞、戏曲等,在农村拥有广泛的生存土壤。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些富含传统色彩的文化艺术在外来文化与生活习俗的冲击下,逐渐丧失了生存空间。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使得慢节奏的文化表现形式难以适应青年农民的审美需求,欣赏和喜爱传统文化的群体日益缩减,部分传统文化技艺面临失传的危机[14]。在新文化形式尚未深入农村之际,传统文化形式却趋于没落,导致农村文化出现断层,农民普遍感受到精神层面的空虚与迷茫。

4.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实施策略

4.1探索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的新路径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与社会观念的持续变革与发展,农村民众的生产生活方式及社会观念亦随之不断进步。传统的、陈旧的生活方式已难以满足农村民众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因此,全社会需深化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秉持文化发展理念,加大对乡村文化发展的扶持力度。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要实现人民的小康生活,传承与发展中华文化,就必须让人民深入了解文化、珍视文化,并不断丰富其文化内涵。

对农村居民来说,不管是富人还是穷人,都应该注意培养他们的文化素质,从而提高他们的精神面貌,加强他们的国家凝聚力,提高他们的教育水平,推动他们的身心健康。因此,必须把《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作为一件大事来抓,把乡村文化建设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切实贯彻落实好乡村文化建设的各项工作。在新时期,我们要对新农村文化艺术的建设进行积极的探讨,在创新服务形式、丰富文化内容、提高文化质量等方面采取多种措施,来满足广大农民不断提高的精神文化需要,促进乡村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

4.2加大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力度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既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当务之急,又是建设和谐稳定的社会,是推进新农村建设,满足农民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要的重要手段。这对于加快乡村经济的崛起,维护社会稳定,促进乡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几年,党和政府对乡村文化的发展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制定了一系列的方针和政策,主要是要把重点放在准备和执行文化工程上,自主地组织各种乡村文化活动,培养乡村文化市场,积极开展文化、科技、卫生等三下乡。这些措施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需要,农村文化建设已初见成效。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目前的乡村文化发展水平还没有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预期目标,还不能与目前的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对农民群众不断提高的精神文化需要也不能得到很好地满足。具体来说,就是:文化基础设施落后,对现有资源的利用不够,文化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文化产品和服务之间的供求关系比较严重,文化活动的形式和数量也比较少,城乡之间的文化发展差异很大。因此,迫切需要政府对此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套科学、有效的对策,以期能更好地应对和解决上述问题。

4.3完善经营管理体制

完善农村文化艺术建设的管理体制,关键在于明确界定党政、企事业单位及市场之间的角色与关系,特别是要厘清公益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事业之间的界限,以及政府、市场与社会在权力与利益分配上的合理架构。唯有妥善处理这些关系,方能构建出高效且持久的农村文化艺术建设管理机制。

各级政府要重视市场建构的弹性,把重点放在挖掘、培养亮点上,加强对本地优秀文化的支持,促进当地文化的繁荣。活动的组织要贴近乡村生活,要适应农民的长效文化需要。其次,对乡村文化市场的监管要严谨灵活,把严格的法律法规和人文管理相结合。在维护行政执法权威的前提下,要积极地与经营者结成良好的伙伴关系,并在企业文化建设和运营过程中,积极地帮助经营者解决问题。在整顿市场上,要加强监督管理,保证市场秩序的正常运行。与此同时,要对乡村文化事业的经营者进行培训,让他们遵守法律,不能一有问题就简单地取缔,造成乡村文化从业人员的流失。只有不断提高乡村文化从业人员的知识层次,才能让他们自觉地远离低俗的文化行业,成为一种积极的文化产业。

4.4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要想顺利地推动乡村文化艺术的发展,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种贴近农民生活,激发农民兴趣的文化活动。这不仅是指增加一些诸如书店、影院之类的硬件设施,还应该让农民参加丰富多彩的户外文化活动,把传统民俗项目和现代文化需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紧密地注意和满足农民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要。通过指导农民读书,学习农业技术,掌握实用和卫生方面的知识,在农闲时、节日庆典和集市活动中,举行花会、灯会、文艺演出、劳动技能竞赛等,使这些古老的民俗活动既保持了传统的精华,又融合了新的元素,达到了文化传承和创新并重的目的。要充分展示乡村的特色文化,就必须重视整合、有效地利用和保护乡村优秀的民族文化资源。对有特殊价值的村庄和区域实行特殊保护,建立高效、完备的民间文化遗产传承系统,自主地挖掘和保护传统文化和区域特征。

为提升农村文化活动品质,需搭建城乡文化交流的桥梁。邀请城市文化机构与高等学府的教师为农村文艺活动提供专业指导,同时,选拔农村文艺人才赴学校及城市文化单位深造,提升其文艺技能、表现手法及节目创编能力。农村基层并不缺少文艺活动的空间,现有文化站等场所应充分利用,成为宣传与开展文化活动的平台。基层组织应清理被侵占的场所,确保其为农村文化活动专属空间。管理上,应设立专门机构或指派专人负责,可考虑将其改造为农村文化产品展览馆,尤其在节假日及农家乐活动期间,向游客展示农村与本土文化,使之成为既能传承文化又能创造经济效益的文化基地。

4.5培养文化人才和提升农民文化艺术素质

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农村文化人才的深度参与。若缺乏这批人才的支撑,新农村文化建设将失去其核心的组织者与执行者,进而沦为空洞的形式主义。因此,为确保新农村文化建设能够持续稳健地推进,必须吸引并汇聚更多的农村文化人才。

首要任务在于提升人才待遇,而在此之前,明确并选拔真正的人才至关重要。这要求我们全面提升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领域内文化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具体而言,首要环节是严把入口关。尽管农村文化工作者数量相对较少,但以往由于文化水准核定标准偏低,导致部分不符合要求的人员进入农村文化部门。随着农民对文化艺术需求的日益增强,他们对文艺作品不仅在数量上有所期待,更在质量上提出了更高要求[15]。因此,原有的考核标准已难以适应当前需求。在选拔人才农村时文化,应提高门槛,广泛面向社会招聘,不仅要求应聘者具备一定的年龄与职称条件,更须具备创新精神,以及对农村文化建设事业的热爱与奉献精神。对于艺术类大学生的招聘,应组织严格的考试,优中选优,并妥善安排至文化站工作。同时,对于其他单位愿意投身农村文化事业的员工,经考核合格后,政府部门应予以调动支持。为激发新农村文化建设事业的活力,文化站还应实施人才流动机制,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

5.参考文献

[1]刘小飞.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农村文化建设路径研究[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4,(01):4-6.

[2]刘品益,刘纯青.美丽乡村建设融入乡风文明与宜居特色[J].智慧农业导刊,2024,4(09):179-183.

[3]袁松山,毛改.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篮球文化现状与发展研究[J].冰雪体育创新研究,2024,5(05):178-180.

[4]杨振宁.基于乡村振兴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研究[M].文化发展出版社:202312.195.

[5]李祎然.新时代农村文化建设的价值意蕴及优化路径研究[D].吉林大学,2024.

[6]袁珍珍.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文化建设路径探究[N].劳动时报,2024-08-14(003).

[7]赵明旸.推进农村文化建设:价值、困境与对策[J].中国经贸导刊,2025,(02):91-93.

[8]李晓艳.以农村文化建设助推乡村振兴[J].现代农村科技,2024,(12):97-98.

[9]刘虎.基层文化馆在新农村民间艺术文化建设中如何发挥职能作用的探讨[J].中国民族博览,2024,(18):56-58.

[10]栗瑞铎.农村文化活动赋能乡村文化建设[J].村委主任,2024,(12):133-135.

[11]李苑.农村文化节庆活动点亮农村文明建设[J].村委主任,2024,(14):67-69.

[12]杨胜宏.传统与现代融合:新农村建设中传统村落建筑文化的转型与创新[J].房地产世界,2024,(12):29-31.

[13]罗武,单芳芳.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文化建设路径探析[J].河北农机,2024,(13):166-168.

[14]徐鼎安,梁满艳.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助力乡村全面振兴[J].新湘评论,2024,(17):50.

[15]张晗.农村文化建设视域下的乡土文化保护与传承建议[J].农家参谋,2024,(29):22-24.

作者简介:

作者1张鑫(1998—),大学本科学历,中国知网评审专家,擅长论文撰写,熟悉各类培训体系证书情况与资源。

作者2柯贤飞(1999—),大学本科学历,硕士研究生在读,小学一级教师,青年作家,四川省南边文化艺术馆会员,抒畅诗社、读睡诗社及渌水诗社社员、中国教育学会、四川省雕塑家协会、四川省法学会会员,长河诗刊签约作家,初汐文化网签约作家,《鲁南杂志》特约作家、民间作家网认证作家。主要研究方向为现当代语言文学、中小学语文教育、学校后勤管理。

Copyright 2025 by author(s).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CC BY NC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