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的传统文化和新文化的协同发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5-03-14
/ 5

新时代背景下的传统文化和新文化的协同发展

张忠芳

哈尔滨北方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摘要在新时代的宏大背景下,传统文化与新文化相互交融、协同共进已成为文化领域的关键议题。本文深入探究了传统文化与新文化的内涵、特性以及新时代对文化发展的深远影响,细致剖析了二者之间的复杂关系,并提出了实现协同发展的有效策略和途径。通过丰富的案例分析,全面阐述了协同发展的实际成效、面临的挑战以及应对之策,最终深刻揭示了其对于丰富文化内涵、增强文化自信以及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新时代;传统文化;新文化;协同发展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在全球一体化进程日益加快、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变革与创新相互交织的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已经完全是一个全新的时代。在这个国家强盛、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文化的发展态势和方向所发挥的作用是无可估量的,是国家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传统文化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民族的智慧,新文化则反映了当代社会的需求和价值取向。既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激发文化创新活力,又具有深入研究传统文化与新文化协同发展的重大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对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的和方法

本研究旨在揭示传统文化与新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协同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运行机制,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推动文化繁荣发展。通过综合运用各种研究方法,如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和实地研究法等,对传统文化与新文化协同发展的现状、问题、成因等进行广泛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深入分析,提出对策建议,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二、传统文化与新文化的概述

(一)传统文化的内涵、特点和价值

内涵传统文化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成为一个民族或社会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风俗习惯、艺术形式等,经过长期的传承和积淀而形成的。内容涉及哲学、宗教、道德、文学、艺术、科技、礼仪等各个领域,是一个民族智慧结晶和精神象征。

特点

(1)历史传承性

传统文化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传承底蕴。它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和经验,通过代际传承得以延续和发展。

(2)民族地域性

反映自然环境、生产方式、生活习俗、价值理念等各具特色的传统文化,是各民族、各地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

(3)相对稳定性

传统文化在一定时期内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和内容,不易受到外界因素的轻易改变,但其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传承中不断演变和发展。

价值

(1)文化认同与民族凝聚力

传统文化是国家身份认同的重要标志,能够增强国家成员对本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国家凝聚力的形成和增强。

(2)道德教化与行为规范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观念和伦理规范,如仁爱、诚信、孝道等,对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和行为举止起到教化和约束作用。

(3)审美价值与艺术创造

传统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建筑等形式独具审美价值,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享受和艺术创作的灵感源泉。

(4)智慧启迪与创新源泉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科学知识和实践经验,能够为当代社会的发展和创新提供宝贵的智慧启迪和思想资源。

(二)新文化的定义、表现形式和特征

定义

新文化是在新时代的社会背景下,随着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思想观念更新而产生的具有创新性、时代性和多元性的文化形态。它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同时又融入了现代元素和国际视野,反映了当代社会的需求和价值取向。

表现形式

(1)网络文化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互联网文化应运而生,成为当代文化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包括各种形式的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网络社交,网络直播等。

(2)流行文化

流行文化为广大民众所喜爱,流行音乐、电影、电视剧、综艺等时尚新颖,具有很强的娱乐性。

(3)科技文化

科技的飞速发展催生了科技文化,如科技创新成果的展示、科普活动、科幻作品等,展现了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4)创意文化

创意文化强调创新思维和创造力的发挥,涵盖了广告设计、动漫游戏、工业设计、建筑设计等领域,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注入了新的活力。

特征

(1)创新性

新文化注重创新,不断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和表现形式,以新颖独特的方式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时代性新文化紧密围绕当代社会的热点问题和发展趋势,反映了时代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追求。

(2)多元性

新文化呈现出多元融合的特点,不同文化元素相互交流、碰撞、融合,形成了文化内涵日益丰富、各具特色的多姿多彩的人文景观。

(3)开放性

积极吸收国内外优秀文化成果,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内涵和形态,新文化具有开放、包容的胸怀。

(4)商业性

新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具有较强的商业属性,通过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实现价值增值

三、新时代背景影响文化发展

(一)社会变革对文化观念的冲击

经济体制转型

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已经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中发生了深刻的改变。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创新意识逐渐增强,而传统的平均主义、依赖心理等观念受到冲击。

城市化进程加速

城镇化带来的人口流动、生活方式改变、社会结构调整等问题。乡村文化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困境,而城市文化则呈现出发展与发展差异巨大的多元复杂特征。同时,城市居民在文化需求、审美观念等方面的变化也是十分明显的,城市居民在文化需求、审美观念等方面的变化也是非常明显。

社会阶层分化

社会阶层的分化,造成了越来越明显的文化差异,不同阶层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高收入阶层追求高品质、个性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而低收入阶层则更关注文化的普及和基本文化权益的保障。

(二)、科技进步带来新的文化传播机会

互联网与新媒体的崛起传统媒体的时空限制被互联网和新媒体的普及所打破,使文化信息得以迅速而广泛地传播。人们通过网络随时随地获得各种文化资源,并参与到文化的传播和创造中。

数字化技术的应用

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数字化技术提供了新的手段。传统文化在更好地保存和传播的同时,通过数字化的收集、存储和展示,提供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的发展

VR 与 AR 科技带来文化体验新途径。让人们身临其境地感受一幕幕历史文化的景象,增强自身对文化的认知和感知。

(三)全球化趋势下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加剧

文化交流的频繁

全球化促进了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相互碰撞,取长补短。外来文化的传入丰富了国内文化市场,同时也促使本土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竞争中不断创新和发展。

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

全球化发展的文化产业,让各国在文化市场上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角逐。为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面临国际竞争压力的中国文化产业需要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促进传统文化与新文化的协同发展。

文化价值观的冲突与融合

在全球化进程中,不同文化的价值理念存在着一定的冲突与碰撞。坚持本土文化核心价值观,在吸收外来优秀文化成果的同时,推动文化融合发展、和谐发展。

四、传统文化与新文化的关系

(一)相互依存和互补

传统文化是新文化的根基

新文化的产生与发展,与传统文化的滋养与支持是分不开的。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观念、审美情趣、艺术形式等等,都为创新新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提供了启迪文化的力量。

新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新

文化结合时代需求和科技进步,在继承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使当代社会的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相互补充与完善

传统文化和新文化在功能和价值上相互补充。传统文化注重道德教化、精神追求和社会秩序

的维护,新文化则更强调创新、个性表达和满足人们多样化的文化需求。二者相互结合,能使人的文化阅历更全面、更充实。

(二)冲突与矛盾的表现

价值观念的差异

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价值观念,如重农抑商、保守封闭等,与新文化中的市场经济观念、开放创新意识等存在冲突。

审美标准的不同

传统文化中的审美标准往往强调含蓄、内敛、和谐,而新文化中更注重个性、时尚、多元,这就造成了艺术创作与文化消费之间的差异,传统文化的审美标准也正是因此而产生了这种差异,这也就是为什么传统文化的审美标准,传统文化的审美标准与传统文化的审美标准不同之处,

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平衡

在传统文化的传承过程中,如何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避免过度商业化和庸俗化,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新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也可能出现盲目追求潮流、忽视文化内涵的现象。

(三)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动态变化

融合趋势加强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文化素养的提高,传统文化与新文化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融合趋势日益明显。如现代设计中运用传统文化元素,传播创新传统文化的网络文化等。

互动与共生

新时期提供了更多传统文化与新文化互动交流的平台与契机。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文化生态。

与时俱进的调整

传统文化和新文化都需要根据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需求进行调整和优化,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环境和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五、传统文化与新文化的共通之道

(一)教育传承与创新

完善传统文化教育体系

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设置系统的课程和教材,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兴趣。

创新教育方式和手段

运用多媒体、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打造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传统文化教

育课堂。开展参观博物馆、文化遗址、参加传统技艺制作等实践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寓教于乐。

培养创新思维

在传统文化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他们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进行创意表达和创新实践。

(二)文化产业的推动

挖掘传统文化资源

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的优质资源,如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传统工艺等,将其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创新文化产业模式

促进传统文化产业与新兴产业融合发展,如“文化+旅游”、“文化+科技”、“文化+金融”等,打造多元创新的文化产业模式。

培育文化品牌

加大品牌建设力度,为提升我国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市场份额,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三)政策引导与支持

制定文化发展规划

政府应制定科学合理的文化发展规划,明确传统文化与新文化协同发展的目标、任务和重点领域,为文化发展提供政策指导。

加大资金投入

在加大对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项目的支持力度的同时,设立文化发展专项资金,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文化建设。

完善法律法规

加强文化领域的法律法规建设,为传统文化与新文化的协同发展提供法律保障,规范文化市场秩序,保护知识产权。

(四)民众参与和文化自觉

提高民众文化素养

通过开展文化普及活动、举办文化讲座、培训等方式,提高人民群众对传统文化和新文化的认识和鉴赏能力,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

激发民众参与热情

鼓励民众积极参与文化活动,如社区文化建设、民间文化传承、志愿服务等,让民众成为文化发展的主体。

培养文化自觉

加强文化宣传教育,培养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自觉意识,使广大人民群众切实认识到传统文化与新文化协调发展的重要性,自觉把优秀文化传统传承好、弘扬好,推动新文化创新发展,为推动文化建设和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

六.传统文化与新文化协同发展案例分析

(一)成功案例介绍及经验总结

《中国诗词大会》

《中国诗词大会》是一档以诗词为主题的文化竞技类节目,通过选手答题、嘉宾解读等形式,展现了中华诗词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节目以激发人们热爱诗歌文化、传承诗歌文化的热情,吸引了广大观众的关注和参与,成功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传媒手段相结合。其成功经验在于创新节目形式、挖掘诗词内涵、营造文化氛围,以及借助新媒体平台进行广泛传播。

故宫博物院的文化创新

故宫博物院通过研发故宫口红、故宫日历、故宫盲盒等一系列文创产品,将故宫文化元素与现代时尚设计相结合,把古老的故宫文化带进寻常百姓家。同时,故宫博物院还利用数字技术打造虚拟展览、线上直播等,拓展了文化传播的渠道和空间。其成功经验在于深入挖掘故宫文化内涵、创新产品设计、加强品牌营销,以及积极拥抱数字化技术。

(二)失败案例反思及教训汲取

过度商业化开发传统文化的某些地方

一些地方以追求经济利益为目的,对传统文化进行过度商业开发,使传统文化失去了本味,毫无内涵可言。例如,一些古村落被改造成商业化的旅游景点,过度的商业气息破坏了原有的历史风貌和文化生态。

某些新文化产品的低俗化倾向

部分新文化产品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存在低俗化、媚俗化的倾向,缺乏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比如,一些充斥着内容暴力、色情低俗内容的网络小说和综艺节目,为了吸引眼球,可谓五花八门,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这些失败案例给我们的教训是:在传统文化与新文化协同发展的过程中,注重文化内涵的挖掘与传承,避免过度商业化和低俗化,保护与开发并重;同时,加大监管和引导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传播。

七.协同发展传统文化和新文化的意义

(一)丰富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品质

传统文化深厚滋养新文化

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这些元素为新文化的创作和发

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和素材,使新文化具有更加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的文化内涵越来越丰富。

创新元素新文化为传统文化注入勃勃生机

新文化中的创新思维、现代科技、时尚元素等,都能带来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让传统文化在提升文化品质的当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二)、文化自信的提升和国家形象的塑造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基础。传统文化是我们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根基,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生生不息的精神命脉。通过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使我们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创新和发展新文化是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途径

新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时代性和创新性的新文化能够展现国家的活力和创造力,提升国家的国际形象和影响力。

(三)、推动社会和谐,推动经济

文化的协同发展有助于促进社会成员之间的沟通与认同,文化的协同发展对社会成员的沟通与认同具有重要的意义。

无论是传统文化还是新文化,都承载着一定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能够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增进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理解和认同,通过协同发展营造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这一点在我国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文化产业发展为经济增长提供新动力。

传统文化与新文化的协同发展,可以促进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和经济利益的文化产业创新升级。同时,发展文化产业也可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推动经济结构优化、转型升级。

八、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一)协同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

文化传承人才短缺

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需要专业人才的支持,但目前在一些领域,如传统技艺、民间艺术等方面,专业人才匮乏,导致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困境。

资金投入不足

包括文化保护、文化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传统文化与新文化的协同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是,文化协同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受制于经费来源的限制,也受制于经费投入的不足。

市场机制不完善

文化市场机制不够完善,存在着市场准入门槛高、竞争不充分、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等问题,影响了文化企业的积极性和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社会认知和参与度不够

部分社会成员对传统文化与新文化协同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参与度不高,缺乏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二)针对挑战提出的有效应对策略

加强人才培养

建立健全文化人才培养体系,加强高校与企业、社会机构的合作,培养一批既懂传统文化又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加大对民间艺人和非遗传承人的保护和扶持力度,鼓励民间艺人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

加大资金投入

加大财政对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投入,建立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文化建设的专项资金。同时,健全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和个人捐赠文化事业。

完善市场机制,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文化领域,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完善打击侵权盗版法律法规,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加强社会认知引导

借助新媒体平台,制作生动有趣的短视频、图文等内容,深入浅出地讲解传统文化与新文化协同发展的价值。例如,以动画形式呈现传统节日习俗在现代社会的新演绎,在抖音、B 站等平台广泛传播,吸引年轻群体关注。与学校、社区合作,开展文化普及活动,如传统文化知识竞赛、新文化创意工作坊等,提高民众对文化协同发展的参与感与认同感,让文化自觉扎根于社会各个角落。

构建文化交流平台

搭建线上线下融合的文化交流平台,促进不同文化背景的创作者、爱好者相互交流。在线上,建立文化交流论坛,鼓励大家分享对传统文化创新和新文化发展的见解;在线下,定期举办文化交流展会,汇聚传统文化手工艺品、新文化创意产品等,为传统文化与新文化的碰撞融合创造条件,推动文化的多元共生与协同发展。

总结

在新时代浪潮下,传统文化与新文化的协同发展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文化趋势。从二者的内涵、特点、价值及相互关系的剖析中,我们清晰地认识到它们彼此依存、相互补充又相互促进。新时代的社会变革、科技进步与全球化趋势,既为文化协同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使其面临诸多挑战。

通过教育传承创新、文化产业推动、政策引导扶持、民众参与培育文化自觉等多种方式的探

索,中国诗词大会、故宫文创等成功案例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与新文化协同发展的无限潜力,彰显了这种协同发展的积极成效。尽管在发展过程中遭遇文化传承人才短缺、资金投入不足、市场机制不完善和社会认知参与度不够等困境,但通过加强人才培养、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市场机制和强化宣传教育等应对策略,我们有信心逐步克服这些障碍。

传统文化与新文化的协同发展,对于丰富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品质、增强文化自信、塑造国家形象以及促进社会和谐与经济发展意义深远。要积极把握时代脉搏,顺应文化发展潮流,推动传统文化与新文化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实现深度融合、协同共进,让中华文化在传承创新中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独特的中华智慧和中华力量

参考文献

[1]付吉佐,陈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中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J/OL].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25,(01):1-8[2025-03-02].https://doi.org/10.15993/j.cnki.cn35-1198/c.2025.01.018.

[2]李磊,胡海波.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四重伟力——基于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阐释[J/OL].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8[2025-03-02].https://doi.org/10.16822/j.cnki.hitskb.20250221.001.

[3]郑涵予.新时代高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挑战与机制创新[J].哈尔滨学院学报,2025,46(02):131-135.

[4]张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及其运用[J].大庆社会科学,2025,(01):15-20.

[5]刘炳序,宋冠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成基础、科学内涵和价值彰显[J].大庆社会科学,2025,(01):21-26.

[6]李玥,李艳.新时代文化思想研究聚焦与学术探微[J/OL].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2025-03-02].https://doi.org/10.19833/j.cnki.jyu.20250219.009.

[7]徐忠国.新时代大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以龙狮运动为例[J].文化产业,2025,(05):157-159.

[8]姜怀忠,刘静.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成逻辑、基本特征及践行理路[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5,43(02):1-3+15.

[9]燕连福,何佳琪.新时代巩固文化主体性的目标旨归、面临难题与推进路径[J].教学与研究,2025,(02):15-27.

[10]于金旺.新媒体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实践探索——以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湖湘一万年》为例[J].中国网信,2025,(02):50-52.

[11]赵丽.文化自信视角下舞蹈艺术与传统文化协同发展研究[J].名家名作,2025,(05):37-39.

[12]张娟,邓卓明.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伦理风险与防范[J/OL].教学与管理,1-10[2025-03-02].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4.1024.G4.20250117.1341.002.html.

[13]王巍,葛秋萍.基因编辑技术对人的尊严挑战与伦理应对研究[J/OL].科学学研究,1-13[2025-03-02].https://doi.org/10.16192/j.cnki.1003-2053.20250116.003.

[14]王明,陈建兵.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责任机制:溯源、挑战与构建路径[J/OL].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12[2025-03-02].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4558.G.20250117.1017.002.html.

[15]马宁,黄峥梓昂,王腾苇,等.生物制品中宿主细胞残留DNA检测技术进展[J/OL].药物分析杂志,1-17[2025-03-02].https://doi.org/10.16155/j.0254-1793.2024-1052.

[16]欧阳康,计效宇.人工智能背景下舆情复杂性及其智慧化应对[J].天津社会科学,2025,(01):44-50.DOI:10.16240/j.cnki.1002-3976.2025.01.006.

[17]程通.基于物联网的高校网络设备运维方案研究[J].物联网技术,2025,15(02):121-123+127.DOI:10.16667/j.issn.2095-1302.2025.02.032.

[18]刘佩佩,朱邱晗,辛瀚.人工智能赋能体育馆实时监测与智控优化设计[J].物联网技术,2025,15(02):60-64.DOI:10.16667/j.issn.2095-1302.2025.02.016.

[19]张忠岳.第十七届消费车型盛典遇见新模式新市场新业态[N].中国汽车报,2025-01-13(028). DOI:10.28116/n.cnki.ncqcb.2025.000044.

[20]田耿文.提升客户体验加强客户管理与拓展[N].农村金融时报,2025-01-13(A03). DOI:10.28590/n.cnki.nncfb.2025.000036.

[21]员荣平,王斌.打造生物制造新引擎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化工大学校长谭天伟访谈录[J].北京教育(高教),2025,(01):25-28.

[22]詹晓彬.福建省某三甲医院“一院多区”文化协同发展路经[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24,35(12):1775-1777.

[23]曹得宝,赵方.森林康养与生态文化协同发展: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J].世界林业研究,2024,37(06):1-7.DOI:10.13348/j.cnki.sjlyyj.2024.0109.y.

[24]王宁.科技赋能开户效率精准服务提升客户体验[N].期货日报,2024-12-25(002). DOI:10.28619/n.cnki.nqhbr.2024.002215.

[25]青岛市南:新业态、新模式激荡消费市场蓬勃活力[N].科技日报,2024-12-18(008). DOI:10.28502/n.cnki.nkjrb.2024.008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