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革命文化的传承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5-03-14
/ 7

新时代背景下革命文化的传承研究

作者1刘泽涵作者2柯贤飞

1 北京正策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强军智库)北京市 100000

2西华大学 成都市 610000

摘 要自党的十九大以来,在加速构建文化强国、深化文化自信的伟大征程中,革命文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广泛传播,并取得了显著的传承成果。然而,在当前的传承历程中,革命文化不仅继续面对着诸如革命文化资源挖掘深度不足、宣传教育普及程度有限等传统难题,还遭遇了代际传播力量削弱、网络文化霸权主义的侵蚀以及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挑战等一系列新兴问题。作为联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桥梁,革命文化在增强文化自信方面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因此,深入探究新时代背景下革命文化的传承问题,其意义不言而喻。

本文聚焦于新时代这一宏观背景,对革命文化传承所面临的挑战及其根源进行了深度剖析,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了符合革命文化内在发展规律的传承路径。全文共分为四个核心部分:第一部分,明确了新时代、革命文化及革命文化传承的基本概念,并着重阐述了在新时代背景下,革命文化传承所承载的重大价值与深远意义。第二部分,系统梳理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及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对革命文化传承的重要论述,为革命文化传承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与历史脉络。第三部分,通过对大量数据文献与现实案例的综合分析,总结了新时代革命文化传承所取得的积极成效,同时深刻剖析了传承过程中存在的多方冲击、传承方式滞后以及专业人才匮乏等问题,并从资源挖掘的深度、社会认知的基础以及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等角度进行了问题归因。第四部分,基于革命文化传承的基本理论框架,针对新时代背景下的具体问题,从完善革命文化教育体系、创新革命文化表现形式以及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三大维度出发,提出了具有前瞻性与实践性的对策与建议,旨在为新时代革命文化的有效传承与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关键词:新时代背景;革命文化;文化传承;探究

中图法分类号 (细化到3位数字 ) 文献标识码 A

Research on the inheritance of revolutionary culture in the context of the new era

NAME1 Liu ZehanNAME2 Ke Xianfei

1 Beijing Zhengc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Qiangjun Think Tank), Beijing 100000

2 Xihua University, Chengdu, 610000

Abstract Since 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the great journey of acceler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 cultural power and deepening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the revolutionary culture has been widely disseminated unprecedentedly and has achieved remarkable inheritance results. However, in the current process of inheritance, revolutionary culture not only continues to face traditional problems such as insufficient excavation of revolutionary cultural resources and limited popularization of propaganda and education, but also encounters a series of emerging problems such as the weakening of intergenerational communication power, the erosion of network cultural hegemony, and the challenge of historical nihilism. As a bridge connecting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with the advanced socialist culture, revolutionary culture plays a pivotal role in enhancing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Therefore, it is self-evident to deeply explore the inheritance of revolutionary culture in the context of the new era.

Focusing on the macro background of the new era, this paper makes a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challenges and root causes of the inheritance of revolutionary culture, and on this basis, explores the inheritance path that conforms to the internal development law of revolutionary culture. The full text is pided into four core parts: the first part clarifies the basic concepts of the new era, revolutionary culture and revolutionary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focuses on the great value and far-reaching significance of revolutionary cultural inheritance in the context of the new era. The second part systematically sorts out the important expositions of Marxist classic writers and leader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on the inheritance of revolutionary culture, and provides a solid theoretical foundation and historical context for the inheritance of revolutionary culture. In the third part, through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a large number of data documents and real cases, the positive results of the inheritance of revolutionary culture in the new era are summarized, and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ocess of inheritance, such as multiple impacts, lagging inheritance methods and lack of professional talents, are deeply analyzed, and the problems are attributed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depth of resource mining, the foundation of social cogni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talents. In the fourth part, based on the basic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revolutionary cultural inheritance, aiming at the specific problems in the context of the new era, from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improving the revolutionary cultural education system, innovating the expression of revolutionary cultural expression, and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alent team, forward-looking and practical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aiming to contribute to the effective inheritance and prosperity of revolutionary culture in the new era.

Keywords New Era Background; revolutionary culture; cultural inheritance; explore

1.引言

革命文化是驱动文化自信提升、文化强国建设以及社会力量凝聚的关键动力源。然而,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革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却面临着资源挖掘尚待深化、宣传形式亟须创新、教育普及范围有待拓宽等一系列挑战。针对这些现状,学术界以革命文化传承为核心议题,深入探讨了其内在价值及有效传承路径,并涌现出了一系列富有启迪性的研究成果与观点。这些研究不仅为我们理解革命文化的深远意义提供了新视角,也为新时代背景下革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指明了方向。

1.1研究背景

在新时代的广阔舞台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成为推动国家前行的强大动力,而这一愿景的实现,离不开每一位中华儿女的辛勤耕耘与不懈奋斗。正如谚语所言,幸福源自不懈的奋斗,新时代呼唤着我们大力弘扬革命文化中的斗争精神,深入挖掘并传承其蕴含的宝贵品质,尤其是无私奉献、团结一心的爱国主义精神。唯有如此,方能汇聚起全体人民的团结奋斗之力,加速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深切向往。

当今世界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与深刻变革的交汇期,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面临着复杂多变的挑战。在政治领域,西方敌对势力借还原历史真相深度解析历史之名,对我国革命历史事件及领袖进行歪曲抹黑,企图误导价值观尚未成熟的青年群体,扰乱国内和谐稳定。同时,他们还曲解造谣我国的国家政策与制度,意图将我国卷入国际舆论漩涡,削弱我国的国际话语权。经济层面,西方国家借资本运作模式传入之机,大肆宣扬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价值观,导致我国社会道德失范现象频发,享乐风气抬头。文化领域,西方国家则通过电影、音乐等文学艺术载体,大肆传播其价值观与生活方式,企图在中国实现文化霸权,削弱本土文化自信。面对新时代的种种挑战,为稳固意识形态高地,捍卫我国的文化领导权,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弘扬革命文化中的坚韧不拔、智勇双全的政治品格,传承勤俭节约、团结协作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以及追求天下大同、同舟共济的崇高价值理念。这些精神财富不仅是抵御外部冲击的坚固盾牌,更是推动国家繁荣富强、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支柱。

1.2研究目的

本文的中心问题是:在新时期,如何继承和发扬革命文化。通过对大量的有关文献的收集和系统地梳理,对革命文化的丰富内涵、理论来源和核心内涵进行了深入的剖析。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深入分析和综合,本文重点研究了新时期我国革命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和原因,进而提出了在新时期继承和发扬革命文化的有效途径。以期加深对新时期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增强文化自信,有效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侵蚀,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化革命文化传承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现实意义[1]。同时,为实现革命文化在实际工作中的实际运用,促进新时期革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1.3研究意义

通过系统整理与分析新时代革命文化传承的相关文献资料,我们能够更为深刻地理解并促进革命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有效传承。这一研究不仅对于在新时代背景下强化党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为其提供了丰富而深厚的政治资源;同时,它也对于构建文化强国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构成了不可或缺的文化基石。本文在探讨革命文化传承的过程中,全面且具体地审视了传承路径的多样性与可行性,旨在最大化地发挥革命文化在塑造灵魂、培育新人方面的独特作用。

2.新时代背景下革命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

革命文化,这一在革命战争年代锤炼成熟的宝贵财富,蕴含着深厚的革命精神、悠久的传统以及坚实的制度理念,构成了我们文化自信的坚固基石。在当前时代语境下,革命文化所承载的丰富思想内容,不仅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也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历史资源基础,更是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多元化精神需求的宝贵文化滋养。

2.1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道路

革命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的重要意义表现在:一是为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以团结奋斗、爱国情怀、锐意进取、破旧立新、勇于探索为核心的革命精神,为新时期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了强有力的动力[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新时期的发展过程中,有必要从革命文化中汲取智慧,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批判继承,对世界先进文明进行吸收。只有坚持民族性、实事求是的科学方法,在继承革命文化的同时,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不断地开展文化创新,才能使我们的文化焕发出勃勃生机,从而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

2.2巩固我党的执政地位

革命文化是党的思想源头,是党的政治文化的源头,是新时期党的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内容。从保持党的先进性的角度来看,革命文化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国共产党在过去几个世纪里所进行的几次整党行动,就是要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党内纠正错误,统一思想认识,从而不断地取得新的胜利[3]。虽然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因为不够成熟而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是,我们却敢于进行自我革命,深刻地反省和总结经验,表现出了敢于犯错误、敢于面对问题、勇于承担责任的精神面貌,这也是我们党能够在一个世纪中保持青春活力的重要原因。进入新时代,中国面临着国际国内国际形势的严峻挑战,尤其是西方势力不断冲击中国的体制、政治思想,妄图推翻我们的统治,革命文化所蕴含的增强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应对外来挑战的睿智智慧,为我们有效地应对

四大考验”“四大危险提供了宝贵的参考[4]。为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更要对革命文化中有关党风党纪、应对国外敌对势力压迫等方面进行深刻的发掘和继承,以革命时期的执政经验为基础,继续推进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

在党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加强党的建设是一项十分必要的工作。没有枪杆子,中国共产党就不可能长久执政。古田会议提出了一套符合中国实际的治军方略,从而为我党长期执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新时期,面对来自国内外的各种威胁以及维护人民生命安全的需求,强国之路已经成为我国发展的重大课题。唯有不断提高人民军队的硬功与软功,才能确保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使我们的政权能够长久地保持下去。为此,在新时期,我们不但要大力发展科技,提升部队的战斗力,而且要把革命文化中关于军队制度、思想建设等方面的宝贵经验加以继承,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提供扎实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引。

2.3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要

中国共产党总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领导着革命斗争和改革发展,不管是在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还是在伟大的改革开放过程中,都努力为人们清除旧的不合理的秩序,建立一个新的秩序,以使人们的自由解放和充分满足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

就拿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来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就旗帜鲜明地指出,文艺要为人民服务,从而为我们的文艺事业提供了理论指导[5]。在进入新的世纪之后,人们的生活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在人们的物质需要基本满足之后,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要越来越多,越来越多,越来越多样化。我们要始终坚持人民的立场,紧紧围绕国家的振兴这个时代主题,不断地进行创新,创作出一部反映时代精神和人民生活的好作品。只有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才能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精神和文化需要,成为一种滋养灵魂、启迪智慧的珍贵财产。所以,继承和发扬革命文化中的为民,既是对历史传统的一种尊重,也是新时期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方向。我们要抓住这个机会,创造出更多的具有时代特色的、为人民群众所喜爱的、具有时代特色的艺术作品,使人民群众对更好的生活更加满意。

3.新时代背景下革命文化传承面临的问题

继承和发扬革命文化,既是一种历史任务,也是一种时代需要。但是,在新时期,我国革命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却遇到了来自各方面的严峻考验。在这一过程中,文化霸权的渗透尤其突出,它企图通过强势文化的输出来弱化地方的影响,从而对革命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造成了直接的威胁。但也不可忽视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因为它扭曲了历史真相,否认了其历史价值,混淆了人们对革命文化的认识。同时,多元价值观念的出现,在丰富了社会文化生态的同时,也对革命文化的主流价值观念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新一代革命历史知识的匮乏,导致革命文化的传承出现断层。

3.1革命文化传承遭到多重冲击

3.1.1文化霸权对革命文化传承的渗透

文化霸权主义,是西方发达国家实施霸权战略的一种隐蔽方式,它将自己所崇尚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巧妙地融合到音乐、文学和影视等文化产品中,以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领导优势,垄断了世界文化交往的规则制定,控制了世界舆论的方向,深入到了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中。这一渗入的目的是在世界各地培育一批具有自己文化身份的支持者,以此来巩固他们的统治地位。革命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继承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遭受着文化霸权的冲击[6]

其主要表现为文化霸权向消费文化产品的渗透。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文化自身所具备的教育和宣传功能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个人的价值取向。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就是抓住了这种文化的这种特点,通过强大的文化影响,在音乐、影视、文学等文化产品中,潜移默化地植入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引诱那些意志薄弱的人去效仿,从而抛弃自己的文化传统。从有关资料中可以很容易地看出,创新文化竞争力排名的前五位都是由西方发达国家所把持,而我们的创新文化发展基础力、创新型产业支撑力和综合竞争力都是负的,这直接说明了我们在文化产业上的弱势地位,如果继续这样下去,我们的文化自信心和国家凝聚力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与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语言、媒体和科学技术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足。更严重的是,西方在这方面不但占上风,而且还对我们的正当解读和实践予以封杀和清除,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革命文化受到了霸权话语权的强大掌控。西方发达国家惯用的是社会型标签化的方法来渗透和构建发展中国家。所谓社会科学类型,也就是在学术自由的名义下,丑化我们的历史人物,扭曲我们的国家意愿,挑起发展中国家的颜色革命标签化的做法,就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特殊政治目标,把这些国家想要打击和遏制的发展中国家,用一句话来概括,把一件平常的事情政治化了。这一现象不但影响到了革命文化的正常继承和发展,而且也给我们的国家形象和民族尊严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提高警惕,并采取切实的对策,以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和民族尊严。

3.1.2历史虚无主义对革命文化传承的影响

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不正确的社会意识,它损害了我们的革命文化遗产[7]。社会意识是一种能动的力量,它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反之,它会妨碍社会的发展。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没有经过严格的调查分析,使用虚构和扭曲的手段,来抹去客观的历史事实,它的最终目标就是要让国家内部的团结变得支离破碎,让人对自己的历史和文化产生怀疑,从而对革命的历史记忆进行消解,从而达到推翻国家政权的目的。当今社会,历史虚无主义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而且由于互联网的便利和便利,它的泛滥给我们的革命文化带来了明显的冲击。具体来说,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拼凑式的手段,它扭曲了革命历史,企图对其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根源进行解构。革命历史事件在革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历史虚无主义却在潜移默化中对其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扭曲,弱化了人民对自己文化的认同。他们往往以解密历史还原历史真相为借口,对历史作出不公正的评判,有意避开自己的光辉业绩,反而将零碎的历史资料任意拼接,以这种拼凑的假历史代替了真正的历史,否认了革命历史的合理性。

3.1.3多元价值观对革命文化传承的阻碍

在市场经济不断扩大的今天,我们的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得到了极大地改善。但是,由于市场经济的逐利性质,导致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消费主义及利己主义等一系列不正确的价值理念,这与目前所提倡的主流价值观相悖,妨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和革命文化的传承[8]

革命文化是在艰苦的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当时,在物质严重缺乏的情况下,举国上下万众一心,抗击外敌,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终于有了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革命文化中所蕴含的珍贵精神,就是我们在当今社会中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坚强屏障。所以,在新的时期,我们一定要把革命文化同时代的精神联系起来,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更好地抵制各种不良意识形态的腐蚀,保证社会的和谐稳定,实现党的长治久安。继承革命文化既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将来的责任,是一种鞭策,让我们在中国梦中继续前进。

3.2革命文化缺乏专业人才

目前,我国革命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最主要的问题之一,就是缺乏专门的人才。我国革命文化资源的深度发掘和有效开发利用,需要一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但目前的实际状况是,这支队伍的建设远远落后于需要。一方面,一些与革命文化有关的地方的管理者,对革命文化理论的认识不够透彻,他们的介绍工作常常只停留在表层的解释,或者是机械地重复着宣传词,这就使得游客和讲解员的互动变得非常肤浅,革命文化的宣传和教育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大大降低了学习的效果。另一方面,革命文化课程又常常与现代史等学科相结合,缺少一门独立的专业课程,因而很难吸引、培养具有职业素质的人才。

此外,革命文化传承人的培育观念比较薄弱,成为新时代背景下开展革命文化传承工作的一大障碍。目前,我国革命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工作以政府为主,虽然社会对革命文化的热情很高,但是,社会各界对革命文化的传承还没有完全调动起来,还没有形成一个多主体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更重要的是,对革命文化专业人员进行培训的制度和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这就制约了对革命文化资源的有效利用,也造成了一些革命文化资源的闲置和浪费,没有得到很好地发挥。

4.新时代背景下革命文化传承的路径选择

4.1加大学校革命文化教育力度

革命文化教育要在教材、课堂和青少年思想中全面渗透。进入教科书,就是指新时期的教科书要将革命文化的具体内容充分地展示出来,它是青少年们形成正确认识的第一本书,它可以让孩子们直接地感受到革命文化的魅力,并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他们对革命文化的认同感[9]。进课堂,要让思想政治课老师在课上积极地讲起革命人物的英雄事迹,从而让年轻人对革命英雄充满敬意,从而培养起对他们的崇敬和崇拜。进大脑,就是要让青少年对革命先辈的艰辛奋斗和牺牲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并将党所提倡的价值观贯彻到底,从而促进对革命文化的认同。对革命文化的教育,不应该只是死板地灌输,而是要用生动的方式,让年轻人发自内心地热爱和崇拜革命英雄,把他们的优秀品格,融入他们的日常生活中。

4.2加强网络空间对革命文化传承的引导

在新时代背景下,网络空间已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关键领域,而革命文化作为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网络阵地上绝不能失守。加强网络空间中的革命文化引导,显得尤为迫切与重要。

革命文化需主动抢占网络制高点,成为网络空间的主旋律[10]。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它既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也为西方国家对我国的意识形态渗透提供了机会,这对革命文化的传承构成了严峻挑战。因此,我们必须依托网络平台,大力弘扬革命先辈的光辉事迹和革命文化的相关信息,强化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教育,确保网络空间充满正能量。面对国外敌对势力对我国革命历史与任务的歪曲与诋毁,我们必须迅速反应,坚决反击,积极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与国家观。

网络环境下的革命文化宣传阵地亟待拓展。我们不仅要把目光集中在与革命文化有关的网站上,还要打破边界,与各行各业紧密联系,建立起一个全方位的、立体的宣传体系。比如,可以把革命文化融入文学、影视、历史、戏剧等各个方面,使其在网络空间里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展现出来。与此同时,还应该主动将革命文化融入不同的文化形式当中,无论是以直观的形式来展示它的魅力,还是将它隐藏在文化作品中,在潜移默化中对人们产生影响,从而达到一种润物细无声的革命文化传播效应[11]。在网络环境下,加强对革命文化的引导,不仅是为了保证革命文化的继承,更是为了应对新时期的网络思想斗争。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使其在互联网上大放异彩,发挥引领社会思潮、凝聚人心的作用。

4.3创新革命文化的表达方式

革命文化表现形式的基础是继承和民族特性。我们既要继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品的思想精髓,又要坚持自己的民族语言特点。这既是我们对自己的文化传统的一种尊重,也是我们在世界多元文化大潮中,维持自己的特色和国家认同的重要途径。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多元的文化语境中保持自己的位置而不至于迷失。与此同时,创新时代又是革命文化表现的原动力。我们可以用更加生动、细致、风趣幽默的语言,把感人的革命故事和时下的时髦新词汇重新展现出来,使新时代的革命文化充满生机和活力。这一革新,不但使得革命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联系更紧密,而且更容易为年轻人所接受与继承。

4.4完善革命人才管理机制

革命文化传承者的热情与活力是传承这一宝贵精神财富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然而,要充分发挥革命文化人才的作用,就必须构建一套完善的人才体制机制。一个健全的人才保障机制,不仅能够为人才提供安全感和幸福感,更能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为革命文化的传承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构建良好的竞争体制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目前,一些从事革命文化工作的人处于一种悠闲的工作状态,受红色文化大潮的冲击,只有在与革命题材有关的节日或重要节日中,他们才会有空闲时间。要激发员工的热情,就必须创造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比如,利用大数据平台、网上测评等手段,对我最喜欢的讲解员进行评选,并制定相关的评价和奖励制度。以此来激励讲解员的竞争意识,营造出一种攀比的氛围,促进其职业素质与服务能力的提高。

其次,为革命文化的培养建立一个良好的平台,以培养优秀的人才。一方面,要在政策、资源等方面给予一定的倾斜,发挥地方高等院校的优势,对革命文化人才进行系统地培养,引导和扶持他们走向专业发展的道路[12]。这样既能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又能为继承和发扬革命文化,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另一方面,要为有关专业人士提供一个展现自己才能的平台,内容丰富多彩。一次成功的革命主题活动,既可以增强革命文化的影响力与传播力,又可以使从业者在实践中获得历练与提高,从而更好地激励他们继承革命文化的积极性与积极性[13]。要想健全革命文化的人才保障体系,就必须通过构建良性的竞争机制和构建人才成长的平台,为革命文化传承人创造一个充满活力、充满机遇的发展环境,使革命文化的火种在新的时代继续燃烧、传承下去[14]

5.结束语

中国共产党所引领的革命文化,作为一种蕴含独特民族性的先进文化形态,其理论内涵在新时代背景下依然闪耀着重要的理论与现实光芒。尽管革命战争年代与当前的和平时期在时间维度上渐行渐远,但革命文化作为先进文化的一种,展现出了强劲的发展性和鲜明的时代性特征。因此,深入探讨新时代背景下革命文化在传承中所面临的挑战及探索其传承路径,仍具有深远意义。

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文化,既是增强文化软实力,又是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础,也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坚强精神力量。首先,革命文化蕴涵着丰厚的理论与精神价值,深入研究它的继承途径,可以为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资源和强大的力量支撑。其次,革命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不能只停留在专家、学者的理论研究上,而应由普通民众的积极参与与积极继承。只有把革命文化作为一种风气,使它成为一种良好的继承风气,它的时代价值与社会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但是,继承革命文化的道路并不平坦。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思考怎样才能把革命文化融入时代精神,从而更好地继承和发展。这就需要我们在充分发掘其精神实质的同时,根据新时期的文化特征与社会需要,对其进行创新,并拓展其传播途径,使其在新的时代中更加辉煌。

6.参考文献

[1]王城生.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文化——以闽西为例[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26(04):22-25.

[2]钟双喜,张珉.文化传承与发展下的高校课程思政实施路径研究[N].中国文化报,2024-12-05(007).

[3]王淑贞.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文化自信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24.

[4]张梦宇.文化传承发展背景下革命文物保护利用路径探究[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4,(22):58-61.

[5]李莹,李宝艳.文化自信视域下山西革命文化的时代意蕴与传承路径[N].山西科技报,2024-11-14(A06).

[6]张玉玲.革命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逻辑:从历史传承到时代转型[N].安徽科技报,2024-11-06(014).

[7]杨明宇,王炳林.革命文化的科学内涵与传承弘扬[J].思想教育研究,2024,(10):75-81.

[8]杨明宇.红色文化与革命文化的学理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4,(10):144-153.

[9]沈鑫,杨成,朱香瑜,等.新时代四川革命老区红色文化传承的体教融合路径研究[J].新传奇,2024,(36):66-68.

[10]姚力之.以多元形式生动弘扬革命文化[J].新湘评论,2024,(15):62.

[11]陈红桂.革命文化的赓续传承及其新时代创新发展[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3(03):5-14.

[12]魏和平.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传承与弘扬研究[D].山东大学,2023.

[13]祁靖.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价值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23.

[14]徐崇钊.新时代红色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23.

作者简介:

作者1刘泽涵(1998—),硕士研究生学历,曾荣获大学生全国心理竞赛第一名、强军智库优秀委员、国防企协战略委员会优秀委员。

作者2柯贤飞(1999—),大学本科学历,硕士研究生在读,小学一级教师,青年作家,四川省南边文化艺术馆会员,抒畅诗社、读睡诗社及渌水诗社社员、中国教育学会、四川省雕塑家协会、四川省法学会会员,长河诗刊签约作家,初汐文化网签约作家,《鲁南杂志》特约作家、民间作家网认证作家。主要研究方向为现当代语言文学、中小学语文教育、学校后勤管理。

Copyright 2025 by author(s).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CC BY NC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