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华大学 成都市 610000
摘 要文化,对于任一民族或国家而言,自始至终都是其不可分割的精神血脉,它不仅是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的坚实精神纽带,而且在国家治理、民众福祉、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以及民族繁荣复兴等方面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累积与传承,历经千年仍熠熠生辉,对党的治国理政方针、民众的和谐生活、社会主义文化的蓬勃发展以及民族的复兴大业均有着深远的影响。步入新的时代篇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成了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铸就民族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实现民族复兴梦想的关键钥匙。这一命题的提出,并非偶然,而是历史逻辑演进的必然结果,同时,它植根于现实的土壤之中,拥有坚实的实践基础,而非空中楼阁式的臆想。尽管在这一进程中已取得初步成效,但从实践探索与实现策略的角度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仍需我们不断巩固、深化与革新,明确行动指南与实践路径。
本研究从其科学内涵与价值深度、历史必然性与现实可行性、现实需求与途径等方面,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为切入点,建立起一个综合性、系统性的理论分析框架。中国传统文化是生生不息的不竭之源和坚实基石,其创新发展既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也是中华文化在全球化多元化的大环境下继承、发扬和创新的时代课题。这对于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无疑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科学内涵;价值意蕴;路径选择
中图法分类号 (细化到3位数字 ) 文献标识码 A
Research on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path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 the context of the new era
NAMEKe Xianfei
Xihua University, Chengdu, 610000
Abstract Culture, for any nation or country, is its inseparable spiritual bloodline, it is not only a solid spiritual bond of national unity and national unity, but also plays a pivotal role in national governance, people's well-being, socialist cultural construction and national prosperity and rejuvenatio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s the accumulation and inheritance of the collective wisdom of the Chinese nation, still shines after thousands of years, and has a far-reaching impact on the party's policy of governing the country, the harmonious life of the people, the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socialist culture, and the great cause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 Entering a new era,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has become the key to enhancing the country's cultural soft power, forging national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promoting the prosperity of socialist culture, and realizing the dream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 This proposition is not accidental, but the inevitable result of the logical evolution of history, and at the same time, it is rooted in the soil of reality and has a solid practical foundation, rather than a fantasy in the air. Although initial results have been achieved in this proces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actical exploration and realization strategies,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still needs to be continuously consolidated, deepened and innovated, and the action guidelines and practical paths should be clarified.
This study establishes a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 theoretical analysis framework from the aspects of scientific connotation and value depth, historical inevitability and practical feasibility, practical needs and approaches, and takes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s the starting poin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s an inexhaustible source and solid cornerstone, and its innovative development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ssue, but also a topic of the times for Chinese culture to inherit, carry forward and innovate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and persification. This is undoubtedly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enhancing China's cultural soft power and realizing the Chinese dream of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for the inheritance and promotion of China's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Key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scientific connotation; value implications; Path selection
1.绪论
1.1研究背景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儿女数千载智慧与文明的璀璨结晶,在我国经济建设、政治文明构建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长河中,始终扮演着不可或缺的核心角色。面对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与政治多极化的国际格局,文化软实力已成为衡量任一国家与民族国际影响力与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尺,它不仅关乎国际话语权的掌控,更是国家强弱兴衰的直接体现[1]。在此背景下,我国文化建设虽已取得显著成就,但同样面临着多维度的挑战与考验。因此,如何迎难而上,把握机遇,推动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成为关乎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与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议题。批判性继承与选择性创新,无疑是通往这一目标的必由之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研究,兼具深远的理论价值与迫切的现实意义。
1.2研究意义
审视当今世界范围内各国及各民族文化的发展态势,不难发现,多元化已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在此背景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进行深入细致地剖析与探究,无论是从理论价值的角度,还是从实践意义的角度来看,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与深远的影响。
1.2.1理论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作为推动其生生不息、持续繁荣的不竭源泉,对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及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心,均发挥着积极的催化作用。深入探索与推进中国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的研究,蕴含着以下几方面的理论价值:
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加深对文化、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等核心概念的认识和掌握,从而为后面的研究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其次,为了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这一过程的实质和规律,为其在实践中的运用提供指导,从中国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科学内涵、价值内涵、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可行性等方面进行研究。以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这一进程的实质和规律,并为其在实践中的应用提供指导。进而,通过将传统文化的精华和创造性元素融合,提高其时代魅力,提高其教育效能和社会价值。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既可以为我国的文化发展战略提供智慧支撑,又可以在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互鉴中展示中国文化独有的魅力和时代生机。
1.2.2实践意义
在国际形势日益复杂的情况下,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创新发展的研究,既有理论的光辉,也有现实的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切实加强该方面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2]。在某种意义上,中华文化立场的稳固,抵御各种不良思想的侵蚀,使我们在多元文化、国际交往的浪潮中,保持文化的独立性和独特性,具有重要意义。其次,从一定的角度来看,本课题还可以为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实践提供重要的遵循和启示,并将传统文化精华与当代价值观念有机地融合起来,从而推动社会文化共识的生成和加强
[3]。
2.中国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可能性
鉴于当前丰硕的研究成果,中国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的历史必然性与现实可能性,构成了该领域研究的核心议题,它不仅深刻影响着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历程的理解,也为探索其背后的历史动因及当前面临的机遇开辟了认知的新路径[4]。审视学术界的研究现状,尽管已取得诸多积极成果,但仍不可避免地面临研究成果分散、缺乏系统性的挑战。鉴于此,将从理论的高度出发,专注于深入剖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必然性及其在现实层面的发展潜力,以期为解决这一关键问题贡献力量。
2.1中国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何为历史必然性?这一概念在历史唯物主义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马克思、恩格斯曾精辟地指出:“每一个历史阶段的出现都是必然的,它之所以存在,皆因其所处的时代与条件赋予了它合理的理由。”基于此,中国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这一时代命题的提出,绝非偶然之举,而是深深植根于历史的必然性之中。那么,中国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的历史必然性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呢?这一必然性主要源自以下维度:
首先,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这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所在。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自身的局限,它要求我们在继承中要有创造性,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地发展,就是对它自己的历史局限的一种积极的反映。其次,从客观规律看,这是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文化就像是有生命一样,有自己的成长和进化规则。中国传统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通过吸收新的营养成分,进行自身的更新和超越,是一种文化活力的表现,更是一种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其次,中国有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具有时代特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地继承和发扬。这一发展,既要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又要吸收和融合现代文化的要素,使之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5]。最后,中国共产党是“忠诚接班人”。中国共产党一直以尊重和尊重传统文化为己任,积极推进我国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焕发了活力[6]。
2.1.1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局限性剖析
任何事物均难以臻至完美无瑕之境,中国传统文化亦不例外,其内在的历史局限性不容忽视。在传统文化的孕育与演进历程中,受限于当时人们的认知水平、时代背景及社会制度的框架,难免会携带某些陈旧、过时乃至沦为糟粕的元素[7]。作为特定历史时空下的产物,中国传统文化根植于往昔的土壤,而随着人类社会的持续进步与时代的发展变迁,其中势必蕴含与当下社会需求不相契合,甚至可能成为阻碍社会前行步伐的羁绊。
文化的面貌,在不同历史阶段总是与经济、政治环境紧密相连,传统文化亦未能超脱时代赋予的局限。尽管在特定历史时期,它可能契合了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但若不加甄别地将其全盘照搬至现代,则可能显露其落后与腐朽的一面。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跨越五千年,蕴含着丰富的思想精髓,然而,面对日新月异的时代挑战,它亟须通过转化与创新,吸纳时代精神,赋予自身新的生命力与内涵,同时勇于割舍那些与时代脱节、阻碍进步的旧有观念,从而强化其影响力和时代适应性。因此,正视并克服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局限性,是推动其在新时代焕发新生、贡献智慧的关键所在。
2.1.2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探析
创新性发展不仅是文化实现其时代价值的关键路径,更是文化自身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文化,尤其是观念文化或精神文化,作为社会经济和政治的集中映射,既深刻反映着社会经济和政治的现状,又展现出其相对独立性和发展的客观规律性[8]。这种规律性不仅体现在文化与社会经济和政治的互动作用中,更体现在文化与时俱进的继承与创新之中。继承为创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与前提,而创新则是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与灵魂。缺乏继承的创新如同无根之木、无源之水,而缺乏创新的继承则无异于传统的简单复制,会窒息文化本身所蕴含的生命力。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根植于早期的农耕社会,历经风雨洗礼与挑战,凭借其坚韧不拔的生命力得以绵延至今。这种生命力的源泉,正是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自身的独特性质之中。一方面,万事万物皆遵循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文化的发展亦是如此。从中国传统文化到革命文化,再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它们既保持着各自的相对稳定性,又相互关联、一脉相承。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的开放性与包容性赋予其不断自我完善与丰富的能力,使其能够顺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而不断进化。
马克思曾深刻指出:“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物质交往以及现实生产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9]。”文化的发展同样遵循着内在的规定性,它是与生产力的发展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的产物。先进文化与先进生产力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前者能够有力地推动后者的发展,而后者则为前者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相反,落后的文化则往往成为生产力发展的绊脚石,阻碍着社会的进步与繁荣。因此,深入理解和把握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对于推动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促进文化的繁荣与进步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2.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时代性与文化传承
文化是民族的根基,是维系民族存续与繁荣的核心力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崭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不仅是文化演进的客观规律,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时代性的内在呼唤。这一进程不仅是对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承与升华,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与发展[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立足于新的时代背景与实践土壤,致力于结合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对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遗产进行创新性重构与发展。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视角出发,我们需深入挖掘并重塑中国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赋予其新的生命活力与时代内涵,使之与现代社会的步伐相协调,与时代的呼唤相呼应,从而为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提供深厚的历史底蕴与文化资源。然而,在追求文化创新的同时,我们绝不能忽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文化传承是民族精神的血脉,是民族认同与文化自信的基石。若一个民族的文化在某个发展阶段出现断裂,其后果将是灾难性的[11]。历史与实践反复证明,任何国家与民族都必须正视并珍视自身的历史进程与文化传统,否则其发展前景将充满不确定性。
文化传承,简而言之,就是将民族数千年来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传递给后代,使之得以延续与发扬。在当今时代,文化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文化的繁荣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与民族的兴衰[12]。中国传统文化在世代中华儿女的传承中,不仅维系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还在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独立自主及促进共同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不仅符合时代发展的趋势,更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13]。我们应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与力量,为实现国家富强与民族复兴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3.中国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的现实可能性
唯物辩证法深刻揭示,现实可能性与抽象可能性迥然不同,它根植于事物内在的本质特征、主要内容及发展规律之中,当这些条件成熟并汇聚一堂时,现实可能性便水到渠成地转化为现实。中国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的推进,正是基于这种坚实的现实依据与可能性,赋予了我们坚定实施这一重大战略的自信与决心。深入剖析,可以发现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核心维度:首先,指导思想的科学性为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石。科学的引导,可以准确地掌握时代的脉搏,引导着文化的发展,保证了在创新的过程中,传统文化不会失去根基,不会脱轨,为实现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和创造性转化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其次,当代传统文化的客观性,为其创新发展提供了实践的土壤;中国的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沉淀,蕴含了丰厚的历史和人文精神,是我们开展改革的依据和源头[14]。正视和珍惜这一客观存在的传统文化,是促进其创新发展的前提和关键。其次,“现实需求”是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发展的原动力。在社会飞速发展和变化的今天,人民群众对文化的要求越来越多样化和个性化,这就给我们的传统文化创造了巨大的空间和无限的可能性。不断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精神和文化需要,是促进我国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3.1传统文化当下存在的客观性与时代价值
在今天的社会中,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追求越来越多,不管是内容的丰富性,还是层次的多元化。这不仅是一种物质上的满足,更是一种对精神和文化的追求。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和历史智慧的结晶,它的继承、创新和发展对解决当前的社会矛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很多场合都一再强调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今世界的重要性,这既是对传统文化的客观反映,更是对它所蕴含的时代价值的肯定。
习近平总书记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有如下几点:首先,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最强大的文化软力量,扎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沃土,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精神源泉。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赋予了新的生命力和生命力,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不竭的文化养分;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建设精神家园,凝聚民族力量的根本所在。传统文化的客观属性,既表现在其深刻的历史积累上,又表现在其与时俱进的活力上。虽然,传统文化产生于一定的历史环境,但是,只有在不断地创新和发展中,传统文化才能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融入现代社会之中,成为一股强大的推动力。一方面,在西方文化思想,特别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想的冲击下,我们必须发扬中华的优秀传统,用自己特有的价值观和精神追求,来消解和消解腐朽文化的消极作用,巩固和发展主流思想。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完善,需要有悠久的传统文化作为支持和滋润。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实践,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贯彻人类命运共同体,无不显示出中华优秀传统在当今社会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功能[15]。
传统文化在当下社会中的客观性与时代价值不容忽视。它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根基,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推动力。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推动其创新性发展,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3.2实践需要的内在性: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的关键动力
中国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现实可能性,是根植于“人的实践需求”这一根本原因。虽然“内在性”这个哲学概念产生于笛卡尔的“唯心论”,但是随着康德、黑格尔和斯宾诺莎等哲学家们的探索,它的内涵也不断地变得更加丰富。但是,本文所讨论的“实践需求”,却是建立在一个唯物论的理论基础之上的。与唯心论把人的内在性局限于人的认识范围不同,马克思把人的内在性局限于人的意识范围之内,而把人的精神世界看作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其根本原因在于其自身的现实需求。这既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建设过程中的宝贵经验,又是我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不可缺少的内容。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不断地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并根据实际需求,促进其创造性地发展,为中国梦的实现奠定坚实的精神基础。
3.3文明交流互鉴的必然性
目前,和平发展已是时代主题,但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对人类生存构成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这些共同的挑战,在强大的经济实力支持下,文化软实力也是衡量一国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全球化浪潮下,世界各国在经济领域的联系日益紧密,文化领域的交流也愈发频繁与深入。各国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图景[16]。这种文化上的相互依存,使得文明交流互鉴成为推动世界文明多样性和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随着全球竞争的加剧,综合国力的较量已不仅局限于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传统领域,文化软实力的竞争也日益凸显其重要性。文化软实力不仅关乎国家的国际形象和影响力,更直接关系到国家的长远发展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因此,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对于加强与各国的文化交流,学习和借鉴外国文化的精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中国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的实践要求
在此背景下,我们要充分理解不同文明间的相互交流与学习的必然性,加强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通过相互学习,不仅能吸收外来文明的有益成分,丰富和发展本民族的文化,还能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了解与友谊,推动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人类文明的交流互鉴,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多元文化的重要依据。
4.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马克思、恩格斯等人所创建的马克思主义,经过无数代人的发展和完善,对人类历史进程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科学发展观既是对现实生活的指导,也是对社会变革的重要参考。习近平总书记在很多场合都说得很清楚,不管时代怎么变化,我们始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这个立场是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动摇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也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根本宗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才能实现“以人为本”的创新发展。
之所以强调在创新发展中国传统文化过程中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是因为两者之间存在着诸多契合之处,这些契合点从某种程度上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尽管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于截然不同的时代背景,发展脉络也各有特色,但在探析和判断世界、人类和社会等根本问题上,两者却展现出了惊人的相似性。具体而言,这种契合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它的“世界性”和“开放性”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包容一切的精神不谋而合。马克思主义重视从整体的角度来看待问题,主张以开放包容的思维模式,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容一切”的“和谐共生”的核心理念相契合。只有通过这种方式,中国传统文化才能在不断创新发展的同时,吸取马克思主义的合理成分,丰富自身的内容,使两者互相融合、融合。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有与时俱进、与时俱进、与时俱进的优良品质。中国的传统文化一向注重与时代同步,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变化。正是由于这种共同的发展理念,它们才能相互学习,相互学习,共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要使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创造性和创新性,就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要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内在关系,促进两者取长补短,共同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尽一份绵薄之力。
4.2坚守“中华文化”立场
在推进中国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进程中,必须确立和坚持正确的定位。这就是中华文化的定位。唯有坚持这种理念,我们才能在纷繁复杂的文化大环境中稳健前进,才能真正走向繁荣和发展。
坚持中华文化的定位,就是要提升中国文化的独立性与原创性。这就需要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进行深刻地发掘,并将它所包含的独特的思维方式、价值理念和原理方法贯穿于其中,从而在这个基础上去理解、去改变这个世界。这既是一种理论上的探讨,也是一种有待于实践的探索与完善。对两种偏激的倾向,即文化虚无主义与文化复古主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坚持中华文化的定位,既不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完全继承,也不是对它的影响与功能进行盲目的夸张,更不是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置之不理,完全否定它的存在价值与历史地位。我们要用批判的目光对传统文化进行审视,扬弃其优点,弃其糟粕,促进其在当代的创新发展。
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如何正确地对待中华传统和异质文化之间的关系,对我们今天所面临的问题具有重大意义。我们应当坚定地反对当前思想界出现的“以洋为美、以洋为中心”的“西方文化中心主义”。我们既要汲取外国文明的有益成分,又要以中国智慧阐释中国特色,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这就需要我们有很强的文化自信心,要有一颗开放的心,要有一颗开放的心,才能推进中华文化同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互鉴,才能更好地为人类文明的繁荣和发展作出贡献。在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我们要始终坚守中华文化的本位。我们应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自信,深入挖掘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5.结束语
从当前世界发展的宏观形势来看,各国之间的综合国力之争,已经不局限于简单的经济力量,而更多的是围绕着文化软实力展开的。在这样的形势下,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开发研究,既是顺应时代趋势,又是顺应实践需要,是推进中国文化繁荣兴盛,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这既是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充分发挥文化多样性与创造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它在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增强我国的国际影响力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在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社会的实际需求,才能发挥其独特的魅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创新发展,既体现了我们的文化自信,也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极其重要实践和价值的民族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
6.参考文献
[1]万从林,张春玲.新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考验与发展路径探索[J].大庆社会科学,2024,(04):141-144.
[2]马文博,刘尧.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传承与发展研究[J].阅读与成才,2024,(04):126-129.
[3]谢光茹.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正创新传承[J].三角洲,2024,(26):182-184.
[4]吴笑含.“两个结合”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构建研究[D].西南大学,2024.
[5]张晓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N].新乡日报,2024-07-29(003).
[6]冉洁.新媒体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路径[J].嘉应文学,2025,(01):122-124.
[7]张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美学内涵[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23(04):76-82.
[8]陈思彤,刘晓霞.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路径[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25,39(01):1-5.
[9]牛奕超.新媒体时代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汉字文化,2024,(23):73-75.
[10]蒲清平.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推动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J].大学,2024,(17):1-2+205.
[11]钱燕娜.新时代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创新[J].学理论,2024,(03):5-8.
[12]李彦欣,景建民,张迪.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4,(13):58-60.
[13]李姚.新时代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探析[J].中国民族博览,2024,(13):64-66.
[14]张彪,王磊.传统文化的自主性、主体性、原创性的新时代传承与重构[J].黑河学院学报,2024,15(11):170-172+182.
[15]石磊.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定位、价值及其传承策略[J].嘉应文学,2024,(18):107-109.
[16]张铭南.新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实践进路[J].中国民族博览,2024,(15):47-49.
作者简介:
柯贤飞(1999—),大学本科,硕士研究生在读,小学一级教师,青年作家,四川省南边文化艺术馆会员,抒畅诗社、读睡诗社及渌水诗社社员、中国教育学会、四川省雕塑家协会、四川省法学会会员,长河诗刊签约作家,初汐文化网签约作家,《鲁南杂志》特约作家、民间作家网认证作家。主要研究方向为现当代语言文学、中小学语文教育、学校后勤管理。
Copyright 2025 by author(s).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CC BY NC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