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问题链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思维品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5-03-14
/ 2

运用问题链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思维品质

钱佳棋

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初级中学

摘要:在历史学科教学中,问题链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能够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历史事件、人物和现象。通过运用问题链教学,教师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培养综合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增强创新意识。

关键词:问题链;初中历史;历史思维品质

历史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学科,不仅需要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还需要培养他们具备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等能力。问题链是一种以问题为主线,通过一系列问题的引导,帮助学生逐步深入思考的教学方法。

1、问题链对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品质的重要性

1.1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历史兴趣与好奇心

初中历史教材通常以叙述为主,通过一系列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让学生了解历史的发展过程。然而,这种教学方式会让学生感到历史是枯燥无味的。因此,通过问题链的方式,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历史兴趣和好奇心。

1.2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问题链的方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逐步分析历史事件的各种因素,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例如,在讲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时,教师可以提出一系列问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是什么?”、“参战各国的主要目标和战略是什么?”、“战争过程中发生了哪些重要事件?这些事件对战争的进程和结局有什么影响?”等等。

这些问题可以引导学生逐步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各种因素,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因素。

1.3增强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和争议。通过问题链的方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各种不同的观点,并鼓励他们进行批判思考。例如,在讲述中国近代史时,教师可以提出一系列问题:“中国近代史上有哪些重要的事件和人物?他们的作用是什么?”、“中国近代史的发展有哪些特点和规律?”、“对于中国近代史上的各种事件和人物,你有什么看法?”等等。

这些问题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过程和特点,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1.4加深对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的理解与评价能力

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重要遗产。通过问题链的方式,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些历史遗产,并提高他们对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的理解与评价能力。

例如,在讲述明朝的历史时,教师可以提出一系列问题:“明朝的政治体制和经济制度是怎样的?它们有什么特点?”、“明朝有哪些著名的皇帝和人物?他们的贡献是什么?”、“明朝的文化有哪些重要特点和成就?它们对后世有什么影响?”等等。

这些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明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情况,并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的理解和评价能力。

2、当前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

2.1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后难以将其应用到具体史料分析中

初中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但很多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后,难以将其应用于具体的史料分析中。这一问题的出现可能是由于学生过于依赖书本知识,没有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

2.2学生在复述知识点时死记硬背,无法对知识点进行较为深入的逻辑分析

由于学生没有理解知识点的内在逻辑关系,只是机械地记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在教授知识点时,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逻辑关系,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知识框架,从而更好地掌握和运用知识点。

2.3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连贯性和逻辑性理解较弱。

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连贯性和逻辑性理解较弱,一般只看到单个事件,而无法将其放在更大的历史背景下思考。这可能是因为学生没有花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和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

3、历史教学问题产生的原因

3.1教学重点偏向知识点和事实的传授

传统历史教学方式更注重历史事件的基本事实和知识点,并不会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这种教学方式容易使学生只记住一些零散的历史片段,而无法形成系统的历史观念。

3.2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阶段

初中生的思维发展尚未完全到达抽象思维的阶段。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运用具体的问题和实例来引导学生理解历史事件,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念。

3.3针对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训练不足

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知识点的传授,忽视对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这导致学生缺乏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难以独立提出自己的见解。

4、运用问题链进行历史教学的策略

4.1明确基于历史解释素养的教学目标,整合初中历史课程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仔细研读历史教材。然后,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例如,“了解安史之乱对唐朝的影响”这个教学目标,可以分解为以下几个层次:

(1)了解安史之乱的背景、原因和经过;

(2)分析安史之乱对唐朝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3)探讨安史之乱给后人留下的教训。

在明确教学目标后,教师需要认真分析初中历史课程的内容,找出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将它们有机地整合起来。

4.2将问题链模式引入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首先,教师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要能够层层递进、相互联系。例如,“中国历史上的辛亥革命”这一内容,可以设计以下问题链:

(1)辛亥革命的背景是什么?

(2)辛亥革命的起因是什么?

(3)辛亥革命的经过是怎样的?

(4)辛亥革命的结果是什么?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哪些影响?

其次,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等方式解决这些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思考方向和方法,鼓励他们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并适时地加以引导和纠正。

4.3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历史探究。

在问题链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首要的原则。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参与到历史探究的过程中。通过问题链,引导学生自主寻找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被激发,对历史的认知也得到了深化。

4.4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及成果,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

问题链教学不仅关注学生的答案,更重视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通过观察学生在问题链中的表现,教师可以了解他们对问题的理解和认知程度。因此,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时,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1)学生回答问题的准确性;

(2)学生思考问题的逻辑性和深度;

(3)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

(4)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可以更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同时也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4.5巧妙设置问题链,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究

(1)问题之间的关联性:问题链中的问题应该是相互关联的,前一个问题应该为后一个问题做铺垫,后一个问题应该对前一个问题进行深化。

(2)问题的层次性:问题链中的问题应该具有一定的层次性,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3)问题的启发性:问题链中的问题应该具有启发性,能够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发现问题。

(4)问题的综合性:问题链中的问题应该具有综合性,不仅涉及历史知识,还应该涉及其他学科的知识。

综上所述,运用问题链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思维品质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问题链的引导,学生可以在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提高分析、评价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吴荣欢.初中历史运用问题链教学的研究思考[J].当代教研论丛, 2020, 000(003):P.100-100.

[2]郑婷婷.基于大单元设计的历史问题链教学刍议[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23(1):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