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金华市江滨小学 浙江 金华 321000
2.新疆阿克苏地区温宿县第三中学 843100
【内容摘要】核心素养教育理念指导下基础教育不仅重视落实知识教育目标,同样关注落实立德树人教育任务。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是实施德育教育的主阵地,教师应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在课堂中强化学生思维,并指导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思政知识解析生活问题,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存在的问题,从创设真实情境、融合生活元素、引进信息技术三方面着手创新道德与法治教学,借助教育新理念和新方法落实核心素养目标,构建高效课堂。
【关键词】小学教学;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落实,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教育目标日益成为教师关注的焦点,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实际革新教学方法,培育学生终身发展的优良个人品质和能力。但是,纵观一线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部分教师采用知识目标主导课堂,且教学方式单一和教学内容缺乏深度,难以引导学生深刻感悟与体验道德与法治观念,更加制约了核心素养教育目标的落实。鉴于此,在道德与法治现代化课堂中,教师应明确教学目标并通过日常教学获取学生学习实情,进而在课堂中融合新方法构建高效课堂,有序培育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和契合未来学习的核心素养。本文结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简要阐述核心素养教育目标引领下道德与法治教学创新策略,为推动课堂教学增质提效提供积极地参考意见。
一、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目标设定不够精准
在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没有充分考虑核心素养的要求,目标过于笼统和模糊,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例如,在设定关于 “关爱他人” 的教学目标时,只提出 “让学生懂得关爱他人的重要性”,而没有明确学生具体应达到的行为表现和情感态度,导致教学目标难以落实。
(二)教学方法较为单一
传统的讲授法仍然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教师在课堂上主要以讲解知识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缺乏主动参与和独立思考的机会。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资源整合不足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资源丰富多样,包括教材、图片、视频、社会资源等。然而,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对教学资源的整合不够,只注重教材内容的讲解,忽视了对其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例如,在教学 “环境保护” 的内容时,没有充分利用当地的环境资源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导致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脱节。
(四)教学评价不够完善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教学效果起着重要的反馈和指导作用。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价存在评价主体单一、评价内容片面、评价方式简单等问题。评价主体主要以教师为主,缺乏学生的自我评价、他人评价和互相评价;评价内容主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忽视了学生的品德行为和情感态度;评价方式主要以考试为主,缺乏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二、创设真实学习情境,发展道德品质
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更加重视启发学生思维,有效地发展学生道德品质。因此,需要教师借助更具直观性的情境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亲身参与,在真实情景中学习、理解和应用道德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内涵,并结合情境任务指导学生运用习得知识解析问题,提升学生的迁移创新能力,和在真实情景中发展学生道德品质,促进学生综合发展。
例如,在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协商决定班级事务”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主题创设实践情境,在课堂中规范引导学生小组进行合作探究,既拓展学生课堂活动空间充分激发学生主动性,又借助情境活动指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循序渐进地发展学生优良学习习惯和个人品行。如教师组织学生结合班级管理问题进行协商活动,通过挪动桌椅上布置协商环境,引导学生模仿民主协商情境。让学生在班级活动中深入理解民主含义,既借助真实情境提升学生学习实效性,又在教学中发展学生道德品质,推动课堂教学增质增效。
三、融合社会生活元素,焕发课堂生机
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内容影响着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教师精准把握思政知识与社会生活的关联性,以真实的生活案例唤醒学生自主探究意识,同时为枯燥的理论解析补充活力。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以融合生活元素引导学生解析真实案例,指导学生结合熟知的生活事例表达自身所思所想,将空洞的知识理论运用于生活中,发展学生迁移创新能力。教师可以结合任务活动指导学生发掘生活中的案例,并尝试利用思政知识进行解析,既结合生活元素唤醒学生求知欲和探索欲,又实现知行合一,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信息,深化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
例如,在“生活离不开规则”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社会、生活热点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通过布置生活化作业引导学生回归生活,促使学生在生活中知荣辱、辩是非。如教师结合“规则”主题设置调研性作业,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生活中的规则,并指导学生课堂中展示整合信息,辩论生活中缺乏这些规则会变成什么样,由此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并利用思政和道法知识解析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走出教材内容,走入社会生活,在亲身体验中深入感知基础知识,指导学生学以致用,促进学生思维、品德和应用能力全面提高。
四、借助信息技术辅助,拓展教学内容
借助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增强课上课下联动,拓展师生交流互动的空间,不仅能够助力教师在课堂中结合理论知识进行拓展讲解,还有助于教师整合知识内容在交互平台中集中呈现。发挥信息技术动静结合优势学习环境,在教师指导下促使学生质疑和实践,培育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发挥微课、交互一体机等优势,以新颖的练习形式激发学生主动性,并利用信息技术特性及时答疑,启迪学生思维和引导实践活动,在内容丰富、趣味横生的课堂中发展学生法治和道德意识。
例如,在“国家机构有哪些”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指导学生进行练习,以趣味、新颖的形式诱导学生快乐学习。如教师引导学生在多媒体中了解我国国家机构,将枯燥的知识练习以新颖的方式进行呈现,让课堂保持先进性和时代性,带给学生全新的学习体验。与此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够将学生的课堂表现录制成微课视频,并在交互平台中发布,引导学生自主反思和优化提升,实现在现代化课堂中渗透核心素养教育目标,提升课堂教学实效性。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教育目标指导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能够有效地发挥德育价值,在指导学生深入理解知识的基础上发展学生法治意识和品德修养,促进学生综合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核心素养教育目标确立课堂教学方向,进而有序优化教学各个环节,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理论知识,塑造学生树立正确道德观念和学习意识,有效地推动课堂教学增质提效,培育学生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张国红.解析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策略[J].中华少年,2020(02):69+72;
[2]张艳萍.基于核心素养理念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情境教学[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19(2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