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沈河区朝阳街第一小学沈北蒲新分校 110000
摘要:本文深入探讨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艺术与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紧密联系。通过分析课堂提问的重要性,从把握提问时机、优化问题设计、丰富提问方式和引导学生自主提问四个角度,阐述如何运用提问艺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旨在为小学数学教师提供教学参考,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助力学生数学思维的成长。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艺术;思维能力培养
小学数学教育是培养学生基础数学素养和思维能力的关键阶段。课堂提问作为教学互动的重要方式,不仅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手段,更是激发学生思考、引导思维发展的有力工具。巧妙的课堂提问能够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培养逻辑思维、创新思维等多种思维能力。
一、把握提问时机,激发思维火花
1.导入环节提问,引发兴趣与思考
在课堂导入环节,恰当的提问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整节课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例如,在教授“认识三角形”时,教师可以展示生活中各种含有三角形元素的图片,如埃菲尔铁塔、自行车车架等。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出发,激发他们探究新知识的欲望,促使学生积极调动已有知识经验,为后续学习做好思维准备。
2.知识重难点处提问,突破思维障碍
当教学进入知识重难点部分,学生往往会遇到理解困难,此时的提问能够引导学生聚焦关键内容,帮助他们突破思维障碍。以“小数除法”教学为例,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和小数点的处理是教学难点。教师在讲解例题时,可以提问:“在计算 3.6÷0.9 时,为什么要把除数 0.9 转化为整数 9?被除数 3.6 又该怎么变化呢?”通过这样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小数除法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从而突破思维瓶颈,提升思维的深度和逻辑性。
3.课堂小结时提问,促进知识整合与反思
课堂小结是对整节课知识的梳理和总结,在此环节提问,有助于学生回顾所学内容,促进知识整合,培养反思性思维。比如,在“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教学结束时,教师可以问:“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大家想一想,这两种图形面积计算方法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系统回顾,思考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反思学习过程中的方法和策略,提高思维的系统性和批判性。
二、优化问题设计,提升思维品质
1.设计开放性问题,培养创新思维
开放性问题没有固定答案,能够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创新思维。例如,在教学“图形的拼组”时,教师可以提问:“用若干个相同的三角形,你能拼出哪些不同的多边形?请动手试一试,并说说你的拼组思路。”这样的问题,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拼组方式得到多种答案,在操作和思考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激发,他们能够发挥想象力,尝试各种可能性。
2.设计启发性问题,引导逻辑思维
启发性问题能够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分析问题,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以“解决数学应用题”教学为例,教师出示题目:“小明去商店买文具,一支铅笔 2 元,一个笔记本 5 元,小明买了 3 支铅笔和 2 个笔记本,他一共花了多少钱?”教师可以提问:“要求一共花了多少钱,我们需要先知道什么?”这些问题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结构,帮助学生掌握解决应用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3.设计递进式问题,拓展思维深度
递进式问题是按照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由易到难、层层递进地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不断深入思考,拓展思维深度。比如,在“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中,教师可以先问:“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 2 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几?”学生回答后,接着问:“把这个苹果平均分成 4 份,每份又是它的几分之几?和刚才平均分成 2 份时相比,每份的大小有什么变化?为什么?”通过这一系列递进式问题,让学生在思考过程中,不断深化对分数知识的理解,提升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四、丰富提问方式,拓展思维维度
1.追问,挖掘思维深度
追问是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一步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时,学生通过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推导出面积公式。教师问:“为什么可以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来计算面积?”学生回答后,教师继续追问:“在转化过程中,平行四边形的哪些部分发生了变化,哪些部分没有变化?”通过这样的追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原理,挖掘知识背后的本质,培养学生深入探究问题的思维习惯,拓展思维深度。
2.反问,激发逆向思维
反问是从问题的相反方向提出疑问,激发学生逆向思考。比如,在教学“乘法口诀”时,教师问:“根据‘五六三十’这句口诀,我们可以计算 5×6 = 30,那反过来,如果知道两个数相乘等于 30,其中一个因数是 6,另一个因数是多少呢?这用到了我们学过的什么知识?”通过反问,引导学生从乘法运算的逆运算——除法的角度思考问题,培养逆向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从不同方向思考数学问题,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3.组问,促进思维整合
组问是将多个相关问题组合在一起提问,让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促进思维整合。例如,在复习“图形的认识”时,教师可以问:“同学们,我们学过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如果要在一块空地上围一个面积最大的花园,你会选择哪种图形?为什么?如果给这个花园围上栅栏,哪种图形所需的栅栏最短?”这样的组问,将不同图形的特点、面积和周长计算等知识融合在一起,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培养思维的综合性和系统性。
四、引导学生自主提问,发展自主思维能力
1.营造提问氛围,鼓励学生大胆提问
教师要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提问给予积极回应,无论问题质量如何,都先肯定学生提问的积极性,不批评嘲笑学生。当学生提出简单问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及时表扬:“你的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一下子抓住了我们今天学习内容的关键,大家一起来思考一下。”通过鼓励学生大胆提问这样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提问是被鼓励和支持的,从而消除顾虑,大胆提问。
2.教授提问方法,培养提问能力
教师要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提问。比如,引导学生从数学概念、公式、例题等方面提问。在学习“百分数”概念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百分数和我们之前学过的分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生活中哪些地方会用到百分数?为什么要用百分数而不用分数?”通过这样的引导,让学生学会从知识的联系、应用等角度提出问题。
3.组织提问活动,强化自主思维
教师可以组织提问活动,如小组提问竞赛、提问接龙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强化自主思维。在小组提问竞赛中,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围绕一个数学主题提出问题,其他小组回答,最后根据提问的质量和回答的准确性进行评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同时也培养了合作学习和竞争意识。
五、结论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艺术对于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把握提问时机,在导入、知识重难点和课堂小结等关键节点提问,能够激发学生思维火花;优化问题设计,设计开放性、启发性和递进式问题,提升思维品质;丰富提问方式,运用追问、反问和组问等方式,拓展思维维度;引导学生自主提问,营造氛围、教授方法、组织活动,发展自主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不断探索和运用课堂提问艺术,充分发挥提问的教学功能,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全面提升,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和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实践,以更好地满足学生思维发展的需求,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