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5-03-14
/ 2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研究

刘国平  迟敏

摘要: 本研究聚焦于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旨在解决当前初中语文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通过文献研究、课堂观察和案例分析等方法,深入剖析现状,提出针对性策略,并通过具体教学案例验证策略的可行性与有效性,为一线教师提供切实可行的教学建议。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1. 核心素养的教育导向
    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与发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在我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提出语文课程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这一导向为初中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2. 课堂提问的重要性与现状
    课堂提问是初中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它不仅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调控教学进程的重要手段,也是激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关键方式。然而,当前初中语文课堂提问存在诸多问题,如提问缺乏深度,多集中于事实性知识的回忆;提问的针对性不强,未能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提问方式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阻碍了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因此,研究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1.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明确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标准,探究能够有效提升课堂提问质量的策略,使课堂提问更好地服务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2. 研究意义
    1. 理论意义:丰富和完善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理论体系,为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理论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进一步明确课堂提问与语文核心素养培养之间的内在联系。
    2. 实践意义:为一线初中语文教师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课堂提问策略和方法,帮助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行为,优化课堂提问设计与实施过程,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二、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界定

  1. 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它是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具体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即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发展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思维发展与提升,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思维能力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等;审美鉴赏与创造,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体验、欣赏、评价、表现和创造美的能力及品质;文化传承与理解则体现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解和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拓展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觉,提升文化自信。

(二)理论基础

  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知识。课堂提问可以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思考、探索,与已有知识经验建立联系,从而建构新的知识体系,促进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例如,在阅读教学中,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学生在思考和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实现知识的主动建构。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现状分析

(一)教师提问现状

  1. 提问目标不明确
    部分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没有充分考虑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提问目标模糊。例如,在讲解古诗词时,提问仅仅围绕诗词中字词的含义和诗句的翻译,而忽略了引导学生体会诗词的意境美、情感美,以及通过诗词传承传统文化等核心素养方面的目标。这种提问方式使得教学活动缺乏深度和广度,无法有效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2. 问题类型单一
    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教师的提问类型较为单一,以记忆性问题居多。例如,“这篇课文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文章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这类问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学生只需简单回忆课文内容即可回答,无需深入思考。而能够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理解性问题、分析性问题、评价性问题和创造性问题相对较少。长期采用这种单一的问题类型,容易使学生养成浅层次思考的习惯,不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3. 提问缺乏层次性
    许多教师在设计问题时,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认知规律,问题之间缺乏合理的层次和梯度。要么问题难度过高,超出了大部分学生的能力范围,导致学生无法回答,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么问题过于简单,学生无需思考就能回答,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分析小说情节时,直接向学生提问 “小说情节设置的巧妙之处在哪里?” 对于一些基础较弱的学生来说,这个问题难度较大,不知从何入手;而如果提问 “小说的主要情节是什么?” 又过于简单,对学有余力的学生缺乏挑战性。这种缺乏层次性的提问,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影响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二)学生应答现状

  1. 应答积极性不高
    由于教师提问缺乏吸引力,问题要么过于简单,学生觉得回答没有挑战性;要么难度过大,学生认为自己无法回答,导致学生对课堂提问缺乏兴趣,应答积极性不高。在课堂上,常常出现教师提问后,学生低头不语,无人主动回答的情况。即使教师点名让学生回答,部分学生也是敷衍了事,回答内容简短、缺乏思考,课堂气氛沉闷,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2. 应答质量较低
    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往往只是简单地重复书本上的内容,缺乏自己的思考和见解。这表明学生在课堂提问过程中,思维没有得到有效激发,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没有对知识进行深入的加工和理解。例如,在回答关于人物形象分析的问题时,学生只是列举出文中描述人物的词语,而不能结合具体情节分析人物性格形成的原因和发展变化过程,无法从更高层次去理解和分析问题,不利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总结

在背景方面,核心素养成为教育重要导向,而当前初中语文课堂提问存在目标不明、类型单一、缺乏层次、时机不当等问题,影响学生素养发展,因此研究意义重大。

文中明确语文核心素养及课堂提问有效性概念,并以建构主义和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基础。现状分析指出,教师提问存在诸多不足,导致学生应答积极性与质量较低。

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有效性策略。要明确提问目标,紧扣核心素养并细化到具体问题;丰富问题类型,通过理解性、分析性、评价性、创造性问题全面培养核心素养;优化问题设计,既关注学生差异设计分层问题,又构建由易到难的问题链;把握提问时机,在导入、阅读、总结环节适时提问;注重提问反馈,及时肯定鼓励学生,并引导其深入思考。

本研究旨在为一线教师提供策略,通过优化课堂提问,切实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质量。

参看文献:

  • 温儒敏. 《语文核心素养与语文课程的目标定位》[J]. 《课程・教材・教法》, 2016 (5).
  • 余文森.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J]. 《教育研究》, 2017 (1).
  • 郑国民. 《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J]. 《课程・教材・教法》, 2018 (1).
  • 王蔷. 《从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 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新挑战》[J]. 《英语教师》, 2015 (16).
  • 郭华. 《深度学习及其意义》[J]. 《课程・教材・教法》, 2016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