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小说教学中人物形象分析的方法指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5-03-14
/ 2

初中语文小说教学中人物形象分析的方法指导

刘国平  迟敏

摘要: 本文聚焦初中语文小说教学,着重探讨人物形象分析的方法指导。通过剖析当前教学现状,阐述人物形象分析在初中语文小说教学中的重要意义,详细介绍从文本描写、情节发展、环境烘托等方面进行人物形象分析的方法,并强调引导学生多元解读与个性化表达,旨在提升教师教学效果,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与语文素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小说教学;人物形象分析;方法指导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1. 小说作为初中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丰富的人物形象、精彩的情节和深刻的主题,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人物形象分析是小说阅读的核心环节,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小说的内涵与价值。
  2.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对人物形象分析的方法指导不够系统和深入,学生往往仅停留在对人物表面特征的认知,难以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心理及社会意义。因此,加强初中语文小说教学中人物形象分析的方法指导迫在眉睫。

二、初中语文小说教学中人物形象分析的重要性

(一)深化文本理解

  1. 把握主题思想:人物形象是小说主题的载体,通过分析人物的行为、语言和思想,学生能更好地理解作者想要传达的主题。例如,在《孔乙己》中,通过对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能深入理解小说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批判以及对社会底层人民悲惨命运的同情这一主题。
  2. 理清情节脉络:人物的行动推动情节发展,分析人物形象有助于学生梳理情节脉络。以《骆驼祥子》为例,祥子从积极向上的车夫逐渐堕落的过程,构成了小说的主要情节,对祥子人物形象的分析能让学生清晰把握情节的发展走向。

(二)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1. 提升审美水平:小说中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蕴含着不同的审美价值,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能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中人性美、悲剧美等的感知和欣赏能力。如《简・爱》中简・爱自尊自爱、追求平等的形象,能让学生感受到人格魅力之美,提升审美水平。
  2. 增强批判思维:分析人物形象需要学生对文本信息进行筛选、整合和判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对人物形象做出客观评价,从而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例如,在分析《水浒传》中宋江这一复杂人物形象时,学生需综合考虑其忠义与招安等行为,形成自己的观点,锻炼批判思维。

(三)促进情感体验与价值观塑造

  1. 引发情感共鸣: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能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更深入地体验小说所传达的情感。如读《背影》时,对父亲这一人物形象的感悟,能让学生联想到自己与父母的情感,产生共鸣,增进对亲情的理解。

三、初中语文小说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学方法单一

  1. 以教师讲解为主:许多教师在小说教学中,习惯自己对人物形象进行详细分析,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的观点,缺乏主动思考和探究的过程。例如,教师在分析《范进中举》中范进的形象时,直接将范进的性格特点如热衷功名、懦弱等告知学生,学生没有经过自己对文本的研读和思考,难以真正理解和掌握分析方法。
  2. 缺乏多样化活动:课堂上缺乏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情境模拟等,学生参与度不高,无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在学习《变色龙》时,如果仅靠教师讲解奥楚蔑洛夫的形象,而不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亲身体验其见风使舵的特点,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会较为肤浅。

(二)学生分析能力薄弱

  1. 解读停于表面:学生在分析人物形象时,往往只能看到人物的外在特征和表面行为,难以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形成的原因。比如,在分析《故乡》中闰土的形象时,学生可能仅注意到闰土的外貌变化,而忽略了其性格变化背后的社会根源。

(三)忽视个性化解读

  1. 标准答案限制:部分教师过于强调标准答案,对学生的分析结果要求整齐划一,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和创新思维。例如,在分析《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时,只认可勇敢、机智等常见观点,对于学生提出的关于孙悟空叛逆精神背后复杂原因的独特见解不予重视。

四、初中语文小说教学中人物形象分析的方法指导

(一)从文本描写入手

  1. 外貌描写分析: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的外貌描写,包括容貌、服饰、姿态等,理解外貌描写对展现人物身份、性格和心理的作用。例如,在《林黛玉进贾府》中,林黛玉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的外貌描写,不仅展现了她的柔弱多病,更体现出她的多愁善感和高雅气质。教师可让学生找出相关外貌描写语句,分析其与人物性格的关联。
  2. 语言描写分析: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包括说话的内容、语气、语调等,把握人物的性格、身份和心理。比如,在《智取生辰纲》中,杨志在押送生辰纲途中的语言 “你们不得洒家言语,胡乱便要买酒吃!好大胆!”,体现出他谨慎、粗暴的性格特点。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仿人物的语言,加深对人物性格的理解。
  3. 动作描写分析:动作是人物性格的外在表现,分析人物的动作描写能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如《背影》中父亲攀爬月台为儿子买橘子的动作描写,“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生动地展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深沉父爱。教师可引导学生细致分析这些动作,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4. 心理描写分析:心理描写直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是理解人物性格的关键。例如,在《我的叔叔于勒》中,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于勒贫穷后的心理描写 “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体现出他们的自私、冷酷和唯利是图。教师可让学生找出心理描写语句,分析人物的心理变化和性格特征。

(二)结合情节发展分析

  1. 明确情节对人物的影响: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不同情节对人物性格塑造的作用。以《骆驼祥子》为例,祥子的三起三落情节,使他从一个勤劳、善良、有梦想的青年逐渐堕落为自私、懒惰、狡猾的行尸走肉。教师可让学生梳理情节,分析每一次起落对祥子性格的影响。

(三)借助环境烘托分析

  1. 自然环境烘托:自然环境描写不仅能渲染气氛,还能烘托人物的心情和性格。如《故乡》中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的描写,渲染了一种悲凉、衰败的气氛,烘托出 “我” 回故乡时的落寞、惆怅心情,也暗示了故乡人物命运的悲惨。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自然环境描写与人物情感、性格的关系。
  2. 社会环境烘托:社会环境描写能揭示人物活动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关系,对理解人物性格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在《孔乙己》中,咸亨酒店这一社会环境,展示了当时社会的等级森严和世态炎凉,孔乙己在这样的环境中形成了既自命清高又穷困潦倒的复杂性格。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社会环境对孔乙己性格形成的影响。

(四)引导多元解读与个性化表达

  1. 鼓励多元解读:教师要打破标准答案的束缚,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对人物形象进行解读。例如,在分析《狂人日记》中狂人的形象时,除了传统的认为狂人是反封建战士的观点,还可引导学生思考狂人是否也是一个觉醒的孤独者,他的疯狂是否是对封建礼教压迫的一种极端反抗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五、结论

(一)研究结论

初中语文小说教学中人物形象分析的方法指导至关重要。通过从文本描写、情节发展、环境烘托等多方面进行系统的方法指导,并鼓励学生多元解读与个性化表达,能有效提升学生的人物形象分析能力,深化学生对小说文本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文素养。教师应重视并不断优化人物形象分析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走进小说的精彩世界。

参考文献:

  • 郑国民。初中语文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J]. 课程・教材・教法,2017 (11).
  • 黄厚江。本色语文的课堂追求 [J]. 语文建设,2019 (05).
  • 余映潮。小说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与创新设计 [J]. 中学语文教学,2018 (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