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协同模式下培智学校孤独症谱系儿童共同注意力提升策略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5-03-14
/ 2

家校协同模式下培智学校孤独症谱系儿童共同注意力提升策略实践

郑婉明

福建省惠安特殊教育学校362100

摘要:本文聚焦于家校协同模式下培智学校孤独症谱系儿童共同注意力的提升策略实践。孤独症谱系儿童在社交沟通等方面存在显著障碍,共同注意力缺陷是其核心特征之一,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习与社会融入。培智学校作为特殊教育的重要阵地,有责任探索有效的干预方法。通过家校协同这一创新模式,整合家庭与学校的资源和力量,运用行为干预、情境创设等多种策略,结合具体教学实例,深入分析并阐述如何有效提升孤独症谱系儿童的共同注意力,为特殊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提供具有实践价值的参考,推动孤独症谱系儿童教育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家校协同;培智学校;孤独症谱系儿童;共同注意力

引言

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类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社交沟通障碍、重复刻板行为和兴趣狭窄等症状 。其中,共同注意力缺陷是孤独症谱系儿童的核心特征之一。共同注意力指个体借助眼神、手势等与他人共同关注同一物体或事件的能力,它对儿童的语言发展、社交互动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对于培智学校小学阶段的孤独症谱系儿童而言,提升共同注意力是他们融入学习环境、提高学习效果的关键前提。

一、孤独症谱系儿童共同注意力的现状分析

共同注意力缺陷表现:在培智学校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孤独症谱系儿童在共同注意力方面存在多种缺陷表现。例如,在课堂集体活动中,他们很难跟随教师的指示和其他同学一起关注黑板上的内容或教师手中的教具。有的孩子目光游离,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有的即使看向教师或教具,也难以维持较长时间的注意力。在与同伴互动时,他们很少主动发起眼神交流,对他人的呼唤反应迟钝,无法理解他人的手势和表情所传达的信息,导致社交互动困难。

对学习和社交的影响:共同注意力的缺陷严重影响了孤独症谱系儿童的学习和社交发展。在学习方面,由于无法集中注意力跟随教师的教学节奏,他们对知识的吸收和理解受到极大阻碍,识字、阅读、数学等基础学科的学习进展缓慢。在社交方面,无法与他人建立有效的共同注意力,使得他们难以参与到同伴的游戏和活动中,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孤独感和社交隔离,影响其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

二、家校协同模式的理论基础与优势

(一)理论基础

社会学习理论:该理论强调个体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来学习。在孤独症谱系儿童共同注意力的培养中,家庭和学校中的成人以及同伴都可以成为他们观察和模仿的对象。通过家校协同,为儿童创造丰富的共同注意学习情境,让他们在自然的环境中观察和学习他人的共同注意行为,从而提高自身的共同注意力。

生态系统理论:认为个体的发展是在一个由多个相互关联的系统组成的生态环境中进行的,家庭、学校和社区等系统对个体的发展都有着重要影响。对于孤独症谱系儿童来说,家庭和学校是他们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只有这两个系统相互协调、相互支持,才能为儿童提供最有利的发展环境,促进其共同注意力的提升。

(二)优势

资源整合:家校协同能够整合家庭和学校的资源。学校拥有专业的教育教学设备和特殊教育教师,能够为儿童提供系统的教育训练;家庭则能给予儿童更个性化的关爱和生活情境中的干预。双方资源共享,能够为儿童提供更全面、丰富的学习和干预机会。

持续干预:家庭环境是儿童生活时间最长的环境,学校教育则具有系统性和规范性。通过家校协同,能够实现教育干预在家庭和学校的无缝对接,为儿童提供持续的学习和训练环境,避免了干预的中断和脱节,提高干预效果。

个性化支持:家长对自己孩子的特点和需求最为了解,学校教师则具备专业的教育知识和技能。家校协同能够使双方充分沟通,根据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干预方案,满足他们的特殊需求。

三、家校协同模式下共同注意力提升策略实践

(一)家校合作制定个性化干预计划

全面评估:学校教师和家长共同对孤独症谱系儿童进行全面评估,包括共同注意力水平、认知能力、社交技能等方面。例如,通过使用专业的共同注意力评估量表,观察儿童在不同情境下对他人呼唤、眼神交流、跟随指示等行为的反应,了解其共同注意力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目标设定:根据评估结果,家校双方共同为儿童设定个性化的干预目标。比如,对于共同注意力严重缺陷的儿童,短期目标可以设定为在课堂上能够跟随教师的简单指示注视教具 5 秒钟以上;长期目标则可以是在社交场合中主动与同伴进行眼神交流并参与简单的互动游戏。

计划制定:围绕干预目标,制定详细的干预计划。明确学校和家庭在不同阶段的具体干预任务和方法。例如,学校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小组合作游戏的方式,引导儿童关注同伴和教师的行为;家长则在日常生活中,如吃饭、玩耍时,通过有趣的互动活动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培养其共同注意能力。

(二)基于情境创设的共同注意力训练

学校情境:在学校,教师可以创设丰富多样的教学情境来训练儿童的共同注意力。例如,在美术课上,组织小组绘画活动,让儿童共同完成一幅作品。教师引导他们讨论绘画主题、分工合作,在这个过程中,儿童需要关注同伴的意见和行为,共同完成任务,从而提高共同注意力。又如,在角色扮演活动中,设定超市购物的情境,让儿童分别扮演顾客、收银员等角色,通过模拟购物过程中的交流和互动,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培养共同注意能力。

家庭情境:家长在家庭中也可以利用日常生活场景进行共同注意力训练。比如,一起准备晚餐时,让孩子帮忙递食材、搅拌调料等,通过与孩子的互动,引导他们关注家长的动作和语言指令,同时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在玩玩具时,家长可以选择一些需要合作完成的玩具,如拼图、搭积木等,与孩子一起玩耍,鼓励孩子与自己共同关注玩具和游戏过程,提高共同注意力。

(三)家长培训与支持

专业知识培训:学校定期组织家长培训活动,邀请特殊教育专家为家长讲解孤独症谱系障碍的相关知识、共同注意力的重要性以及提升方法。例如,举办专题讲座,介绍行为干预的基本原理和在家庭中如何运用行为强化法来训练孩子的共同注意力;开展案例分析研讨会,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家长了解不同情境下的干预策略和技巧。

心理支持:孤独症谱系儿童的家长往往承受着较大的心理压力,学校应关注家长的心理健康,为他们提供心理支持。组织家长互助小组,让家长们相互交流经验、分享感受,互相鼓励和支持。同时,学校心理咨询师也可以为有需要的家长提供个别心理咨询服务,帮助他们缓解压力,保持积极的心态,更好地参与到孩子的教育干预中。

结束语

提升培智学校孤独症谱系儿童的共同注意力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任务,需要家庭和学校的紧密合作。通过家校协同模式,我们能够整合各方资源,为儿童提供更全面、个性化和持续的干预。在实践过程中,虽然我们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家校沟通的有效性、干预方法的适用性等问题仍需进一步探索和解决。未来,我们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加强家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持续优化干预策略,为孤独症谱系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帮助他们逐步提高共同注意力,融入社会生活。

本文系惠安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第二批)立项课题《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共同注意力提升策略研究》(课题编号:HA1452-124)结题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陈芳.家校协同干预对孤独症儿童社交能力发展的影响研究[J].特殊教育研究,2024 (2): 25 - 32.

[2]黄黎洪.基于情境教学的孤独症儿童共同注意力训练策略[J].教育科学探索,2023 (4): 35 - 40.

[3]戚瑞.家长培训在孤独症儿童康复教育中的作用与实践[J].康复与教育,2024 (3): 15 -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