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保定市蠡县蠡吾镇人民政府 河北省保定市 071400
摘要:我国教育行业和我国各行各业的快速发展,动物医学专业劳动教育是主要教学工作。为高职院校动物医学专业劳动教育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同时为相关专业劳动教育改革提供参考。本研究将聚焦高职院校动物医学专业劳动教育现存问题的具体表现及其成因,现代学徒制模式下劳动教育与职业性教育融合的有效策略、专业实践与劳动教育整合的方法,以及劳动教育内容的更新与时代适应性提升措施。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高职教育;动物医学;劳动教育;教育路径
引言
对高职动物医学专业顶岗实习管理提出了优化校企合作机制、探索现代合作模式、加强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以及提升实习指导与支持等对策。这些措施旨在通过建立更加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和改进实习管理方式,提升实习的质量和效果。改进措施有助于提高动物医学专业学生的实习体验,提升其在未来职业中的竞争力,并为高职院校的实习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1加强班级队伍中兽医文化的培养
优化班级建设队伍,加强班级管理教师队伍的文化素养培训,关系着班级活动的有序开展,对全面落实“三全育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职业素养和实践技能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动物医学专业大部分班主任和辅导员均有动物医学专业的相关背景,对于兽医专业知识和专业文化比较熟悉,对动物医学专业学生兽医文化的培养可开展以下培训:通过学习古今中外的兽医名人和杰出兽医,树立榜样力量;通过学习兽医文化故事和典型的诊疗经历,养成救死扶伤的职业品质和兽医人格;通过兽医发展史、兽医优秀科技成果和教育成果,形成勇于探索、严谨求真的科学思维,最终通过多角度、多层次、多方式的兽医文化培训,提升班级建设队伍的兽医文化涵养。此外,班主任、辅导员和学生干部要积极开展班级兽医文化建设的经验交流活动,创设兽医文化氛围,转变班级管理思想。对于班级兽医文化建设较好的班级,应当鼓励其参与经验分享活动,以点带面,以点促面,通过身边的榜样共同探讨学习兽医文化在班级建设中的实施路径和方法,提升班级集体凝聚力和学生对于动物医学专业及兽医文化的认同。
2形成劳动教育的浓厚氛围
学校可以通过校园广播、宣传栏、学校网站等多种渠道,加强对劳动教育的宣传和推广。可以在班级会议、主题班会等场合组织学生开展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讨论和交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增强其对劳动的认知和尊重。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形式的劳动实践,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劳动过程,感受到劳动的艰辛和乐趣,培养其良好的劳动习惯和职业道德。可以建立动物医学专业的劳动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条件。在课程设置上,可以增加与劳动教育相关的课程,引导学生关注劳动技能的学习和培养。
3新质生产力下创新实训条件建设
随着企业对毕业生要求的不断更新,原有实习实训条件已经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为此,通过校内虚拟仿真基地建设为主,辅以基本实训条件升级;校外实训实践基地提质升级的原则进行实训条件的整体更新。主要措施包括建设以AR虚拟仿真实验室、1+X家庭农场畜禽养殖虚拟仿真实训室为主体的仿真基地,开展包括动物解剖、动物生理、动物外科、动物繁育等10余门专业核心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的实验实训。基本实现高危实验虚拟仿真的全覆盖。同时通过升级改造9个重点基础实验室,保证常规实验实训的顺利开展。以行业龙头和地方重点企业为首,建立校外高质量实习就业基地。为更好发挥政行校企等多方力量,共同促进学生培养质量的提升,获省教育厅批准,同时向国家推荐。这一系列举措,保证了学生稳定的实习与就业环境,保证了学生高质量实习就业。
4探索现代合作模式
产教融合和现代学徒制等新型合作方式,能为学生提供更加理想的实践体验。新型合作模式强调在教育和实践之间建立更为紧密的联系,从而使学生能在实际工作中学习和应用专业知识。产教融合的核心在于将教育与产业需求紧密对接。通过与行业内的专家和企业紧密合作,学校可以根据行业的发展趋势和需求,调整课程设置和实习内容,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能够接触到最前沿的技术、操作方法和行业动态信息。现代学徒制则通过将学生分配到企业进行长期的、系统化的学习,使学生能在实践中逐步掌握专业技能。这种模式不仅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还提高了他们的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
5双导师制推行
“双导师”制通过校内导师和校外合作导师的共同参与,实现了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双导师”制的实施需要在课程设置上进行创新。将“双导师”制融入专业核心课程,如宠物解剖生理、宠物病理与药理等,采用“项目化+跟岗实训”的教学法。通过对课程对应工作岗位任务的分析,将相应技能进行项目化训练,并在项目训练过程中结合课程实操及跟岗实训,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从而提升其岗位操作技能。建设产教融合实训平台是“双导师”制成功实施的关键。通过进一步完善实训基地的建设,确保其能够满足高职院校动物医学专业的实践需求,为学生提供接近真实工作场景的实训环境。校企共同选定企业教学岗位,配置校外导师(师傅)指导顶岗实习,使学生在导师指导下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完成生产任务。 “双导师”制的优势在于,学生可以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中提升岗位操作技能,发现问题并参与问题的研究解决能力。企业导师的参与,使学生不仅学习到专业知识,还能磨砺稳定的职业素养与良好的职业道德,培养较高的沟通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推行“双导师”制有望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由于学生在校期间已经接受了系统的实践训练和职业指导,他们更容易适应社会需求,具备较强的竞争力。通过这种模式,学生能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为其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结语
职业院校在开展劳动教育时要通过加强劳动实践锻炼来提升劳动素养,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除了实践教学外,学校还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劳动教育活动,如动物医疗志愿服务、动物疫病防控宣传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亲身参与动物医疗实践,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劳动精神和奉献精神。
参考文献
[1]崔廷锋,王凤清,史雪洁,等.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实践路径优化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4(22):121-124.
[2]赵希彦,李云飞,田晓玲.高职院校专业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育人的价值、困境与优化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4(14):66-72.